01
兩個月前,一段感人肺腑的尋子視頻在網絡上炸了。
一對在上海打拼並站穩了腳跟的夫婦,高調尋找19年前被自己遺棄的孩子:
「親愛的寶貝,爸爸媽媽太想你了,馬上你就20歲了,20年裡我們一直在找你,盼著我們一家能早日團聚。我們一定還會找下去,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事情經媒體報導後的第二天,喜訊就傳來,兒子找到了。
對於盼子心切的家庭,如果得知消息,可能會按捺不住直接來找孩子。
然而兩個月過去了,當初千方百計尋子的夫婦卻遲遲未到河南濟源與親生孩子相認,甚至不曾主動聯繫,這也是最讓人疑惑的。
#親生父母高調尋子後不相認#的話題迅速登上當日的熱搜,引來600萬人圍觀。
孩子的養父猜測問題可能出在孩子身上。
因為孩子的身體有疾。當年高燒肺炎,藥物的傷害造成孩子後天聽力障礙,現在的他是一名聾啞人。
孩子的養父非常氣憤:「高調尋子,事後又態度消極,究竟是找人還是找事?」
不管是找人還是找事,這場尋子徹底打破養父母一家平靜的生活,也讓孩子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真正身世。
一個隱藏了19年的秘密就這樣被打破了。
然而,一場關係孩子何去何從的尋親,此時卻似乎成了一場鬧劇。
在DNA鑑定結果出來後,孩子的親生父親一度置疑結果的準確性,態度也與之前判若兩人:
「從渴望一家團圓」到「孩子是好是壞,我們都不會領到身邊,以後可以當親戚走動」。
甚至還拉黑了河南養父母的微信。
很多人同情這個出生7天就被遺棄,如今也才剛剛成年的孩子。
本來因為藥物傷害,世界已經讓他不幸,當真相被捅破,他面臨二次遺棄所帶來到傷害,甚至要遠遠超過19年前。
並且,這種傷害就來自於自己的親生父母。
先是被遺棄,後是被嫌棄,這才是最扎心的。
但是孩子的態度與養父的態度卻大相逕庭。
面對自己傾注了全部希望的兒子,養父心中都是充滿了矛盾與不安。
既想讓他過上好生活,又不想讓他離開。
而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尤其是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在上海之後,這個從小長在河南的孩子對陌生的上海充滿了嚮往。
有網友直接評價:白眼狼養不熟的。
在養父的眼中,他開始變得不好管教,幾次三番鬧著要回上海去。
近20年的親情一夕被血緣打敗。
02
面對孩子一心想回上海的念頭,養父只能無奈一句:
「籠中的鳥要飛,阻擋不了,你能把翅膀折斷?」
兩家人又重新加上微信,並約定將於下周一同到鄭州採血做DNA鑑定。
如今兒子的興奮和躁動,已讓養父最初的心態也發生改變。
無論結果如何,他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甚至已經在擔心兒子到上海後能不能開心生活和工作。
「在我這裡被當成個寶貝,到那裡久了,是否會被視作眼中釘?」
養父的擔心並不是全無道理。
因為孩子的生活習慣、語言、性格都受養父母的影響,他已經習慣和養父母的生活。
離開的時間越長,回歸的難度越大。
電影《親愛的》裡,黃渤扮演的田文軍歷經生死,備受煎熬,終於找回了孩子。
但此時,孩子對這個親生父親已經感到無比陌生。
他不認識他,不讓他抱,甚至打他、踢他。
兒子說話,不時夾雜著安徽口音,無奈的父親告誡兒子,不要說方言,要說普通話。
這只是電影中的場景,卻又簡單直白地道出了:多年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讓回歸後的融入變得異常艱難。
回家,有時並不都是幸福生活的開始。
還記得那個被保姆抱走的重慶孩子劉金心嗎?
1歲3個月的時候,他被自己家的保姆偷走。
因為保姆時常在外打工,劉金心從小就沒有得到好的照顧。
在他的童年記憶裡,只有被養父暴打的傷痛。
別的孩子童年裡有歡笑,有陽光,但他有的只是恐懼和陰影。
在這樣缺乏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中長大的他,變得越來越敏感、自卑。
人生也變得頹廢,15歲就輟學, 18歲開始酗酒,20歲已經是一個胃穿孔老患者,還曾患過抑鬱症……
這樣的他,讓「養母」嫌棄,就想甩掉這個「累贅」,於是告訴了他真相,讓他回到自己親生父母身邊。
但,此時的劉金心,卻早已無法融入那個優秀的原生家庭,他像長滿了刺的動物格格不入,對親生母親充滿了誤解和排斥。
最終,他還是回到了養母身邊,再也無法回到他原本應該擁有的美好人生裡。
生活從來都無法預料下一場會發生什麼。
從事業有成的親生父母高調尋子而言,或許他們背負了19年的心理煎熬,確實是想找到孩子。
但從他們的種種作為來看,孩子的回家之路註定不會太順暢。
畢竟親生父母家還有一子一女,而孩子本身還需要人照顧。
一直都被保護得很好的他如何面對這一切?
03
《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約有10萬名兒童被遺棄。而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各地設立的嬰兒安全島接收的棄嬰,99%是病殘兒童,這些重病重殘兒童被遺棄,主要與家庭無力承擔巨額醫療費用有關。
在開篇中,濟源這個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其實是幸福的。
儘管家境一般,面對長成聾啞人的孩子,養父母自學手語和孩子交流,並帶孩子到醫院做了人工耳蝸手術。
在平日生活裡,夫婦倆也是一如既往地寵愛孩子。
為給孩子營造美好的未來,除了為他在市區購買了三室兩廳的房子,但凡孩子的生活用品,都力求把最好的給予。
從小到大,孩子在養父母的護翼下健康成長著。
雖然孩子並不知足,但養父母的確也是能力範圍內盡了最大的努力。
有的人卻遠沒有這麼幸運。
今年45歲的宋先生, 12歲時父親患病去世了。
原本生活勉強能過得去,一下變得捉襟見肘。
一家六口,母親就決定把當時最小的宋先生送人當了養子。
但12歲的孩子已經懂事,他知道自己被母親放棄了,說不恨是假。
在養父家的日子對一個孩子而言,太苦了。
平時只能吃剩飯剩菜,勉強吃飽。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得好些,但也只是比平時的饅頭加鹹菜好一點。
有一次宋先生被冤枉偷了錢,差點被打斷腿。
最後實在沒辦法,他只能小小年紀就獨自離家去別的城市打拼。
期間,宋先生也不是沒有想過回到自己的母親那裡,可任憑宋先生怎麼敲門如何絕望的痛哭,母親就是不開門......
既然孩子回來,一定是在那邊過得不好,可是寧肯聽著孩子絕望的哭泣也視而不見,只能說一個母親能心狠到這般地步,確實太過自私。
最終,宋先生經歷了萬千磨難,慢慢站穩了腳跟,並且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可當年被親生母親遺棄卻像一根針,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內心。
當年的遭遇,到今天都無法釋懷。
知乎曾有人問:幼時被遺棄,長大找回的人為什麼拒絕見親生父母?
其中一個回答扎心:「恨」。
一個字,讓人一言難盡。
04
曾有人感慨:「這世上唯有做父母是不需要考試的,有的人雖然身為父母,但並不合格。」
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卻又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拋棄。
而更令人可氣的是等孩子長大後,卻又試圖用孝道來要求孩子撫養自己。
曾看過這樣一檔節目,當年被拋棄的小女兒成了射擊世界冠軍後,一家人趕來認親。
當年為了生兒子,把一歲多的小女兒直接送人。
幸好養父母一家待孩子視如己出,平時靠撿垃圾、幹零活供女孩讀書、訓練。
親生父母雖然知道女孩人在何處,卻從來不聞不問。
而在女孩獲得了世界冠軍之後,一切發生了轉變。
親生父母三天兩頭上門,要求認回這個女兒,因為不堪親生父母的頻頻叨擾,一家人選擇了搬家。
而對方並不肯就此放棄,高調找媒體來尋人認親,甚至打出「世界冠軍不贍養親生父母」這樣的話。
節目中,兩個姐姐和父母不斷對女孩哭窮、下跪,試圖讓她妥協。
幸好女孩站得直、拎得清,她說:「他們沒有對我履行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我不會認他們,但我會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很多人紛紛指責女孩冷血。
就在這時,一位調解員說:雖然她是世界冠軍,但獎金只有8000塊,後續她還需要很大一筆費用來療傷和上大學。
這時,打著團圓幌子的一家人遲疑了,在經過一番商議後,他們決定不認回女孩。
醜陋的面目一試便知,不惜以道德綁架,其實只為分上一羹。
常說血濃於水。
可是長久的分離,彼此之間只是長得很像的陌生人而已。
而真情的陪伴比血緣更親。
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
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親人。
或許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有諸多無奈,但在關愛孩子這件事,不管你的理由是什麼,都不應該缺席孩子的童年。
童年僅有一次。
可對於那些被遺棄的孩子,他們的童年是灰色的。
人生的軌跡在被遺棄的那一刻已然定格。
而這,對他們太不公平。
不要讓自己留下一生的遺憾。
所以,當你決定將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刻,請好好盡父母的責任。
對孩子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也許在這個世界上,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陰暗。
但只要心有陽光,就不畏寒冷。
願每一個還在路上的人早日回家。
因為,親人在等著我們。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家庭雜誌新媒體特約作者 紫蘇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