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誅十族」的傳說

2021-01-08 搜狐網

  "誅九族"是個聽起來很霸氣的詞兒,常常可以看到電視上的封建帝王牛眼一瞪,說出這句威風霸氣的話來。

  所以儘管夷族、夷三族尚有實現的可能,夷九族就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誅十族"這個升級版的霸氣詞一經問世,它就廣為傳播了,先是以訛傳訛,到後來甚至取代了正史,為越來越多人所相信。

  "誅十族",說的當然是方孝孺,那麼"誅十族"真有其事嗎?

  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寫蕭金鉉等人到雨花臺遊玩,見到安葬方孝孺處,其中就借杜慎卿這個角色之口說,"夷十族"之說不恰當,歷史上漢朝律法最重,也不過"夷三族",方孝孺被殺的只是方氏一族,母黨和妻黨都不曾受到牽累,這如何算得上誅十族?

  那麼,"誅十族"的說法從何而來,究竟是不是事實?

  首先從史料上看,明清兩代正史中都沒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載。明政府官修的《明實錄》中記載:"乙丑,……時有執方孝孺來獻者,上指宮中煙焰謂孝孺曰,此皆汝輩所為,汝罪何逃?孝孺叩頭祈哀。上顧左右曰勿令遽死。遂收之。"

  "……丁丑,執奸惡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至闕下,上數其罪,鹹伏其辜,磔戮於市。"

  沒有誅十族的說法,而且在這一版本中,方孝孺是被人抓來獻給朱棣的,他還當場乞饒,被朱棣砍頭。

  滿清編修的《明史》中則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

  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國賴長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數百人。其門下士有以身殉者,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皆寧海人。

  這裡面沒有方孝孺被誅十族的記述。既然方孝孺是"歷史上唯一被誅十族的人",既然其學生、門人作為第十族也被誅,既然"藏孝孺文者罪至死",又何來門人錄其書並傳之後世?

  其它史料中,明代有關建文遺臣的著作中沒有誅十族的相關記載,有關方孝孺的事跡在仁宗為建文舊臣平反後就有所記載了,但是,這些史料都沒有提到方孝孺被誅十族。如成化年間的宋端儀的《立齋閒錄》、《革除錄》等關於建文忠臣的書。

  關於建文帝的大部分野史中也沒有相關記載,比如明代姜清《姜氏秘史》,明代大嶽山人的《建文皇帝遺蹟》,談遷《國榷》的記載。首次出現誅十族的說法,源於正德年間祝枝山的《野記》,而祝枝山在此書開頭就已言明,這是雜文野史,只是用其中的故事勸誡世人講述道理的,與史實無關。其效果相當於在電視劇片頭打上:"本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但是這個故事無疑是很衝擊力的,於是晚明錢士升的《皇明表忠記》中,崇禎年間的《寧海縣誌·方孝孺傳》中,明末黃宗羲的相關評述中開始採用這一說法,依據唯有老祝的一本"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而且,在滿清編修的《明史》中,第一版和第二版也有個明顯修改的部分,第一版《明史》中記述方孝孺等人之夷族誅死僅用了"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十五字。

  而在"四庫"版《明史本紀》中則改為了這樣的敘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詔,孝孺投筆,且哭且罵。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辯不屈。遂與孝孺同磔於市,皆夷其族"。在這裡,開始強調方孝孺等人的忠義形象,加上了朱棣要求方孝孺草詔,方孝孺不同意且大罵不休的內容,但是依舊沒有"誅十族"。

  這裡,讓我們開動腦筋想一想以下幾個疑點:

  一,永樂帝登基的日子是己巳日,之後隔了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整整七日才是丁丑,永樂帝都當了七天皇帝了,又怎麼會在七天之後才寫登基詔書呢?四庫版《明史》修改前一版所增加的這個原明清兩代正史中都沒有的情節,不可疑嗎?

  二,《明史》從頭到尾都由滿清皇帝終審定稿。清廷的幾位皇帝對《明史》修撰的重視可謂到了離譜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無不仔細審閱,乃至事無大小地就每個自己所"關心"的細節提出自己的"建議"並讓書寫者照辦。

  清人修完《明史》後毀棄了大量明朝史料。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再次修改《明史》。過程中對明朝的皇帝和人事進行了改編和醜化,更刻意貶低了對明朝各代皇帝的評價,

  就是這樣不斷修改黑明的清編明史,尚且沒有誅十族的說法。

  明史是清朝人所修,為了某些政治需要,明史對明朝的皇帝多有貶損,可是,就在這樣一部史書中竟然沒有任何關於方孝孺被株十族的記載,想像一下,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誅十族,那麼明史的編纂者怎麼會放棄這樣一個描繪明朝皇帝"暴虐""殘忍"的情節?

  三,方孝孺是誰?朱棣以"靖難"名義起兵,在北京誓師時,公開於天下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之奸臣,這個奸臣是誰呢?名單上方孝孺名列前茅,結果朱棣圍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後,雄才大略一世英明的政治家、軍事家朱棣居然會打自己一個大嘴巴,把他要誅的"君側"請上金殿草擬登基詔書?而且說出請他做周公的話來?他會犯這種政治錯誤?

  四、滿清編修的《明史》中,為了烘託方孝孺的形象(這裡還要說明,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下,依舊謹慎地沒有採用誅十族的荒誕故事),曾提到"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託,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

  這一句話,就把方孝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聖的境界,方孝孺一死,天下讀書種子絕矣,這是多大的本事,孔聖人去世的時候,都沒有人說出這樣的話,你讓接下來湧現的于謙、王陽明、楊繼盛、史可法這些人情何以堪。

  政治上低能的方孝孺在治學上是什麼思想大家、什麼學派領袖?留下過什麼絕世文章或者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朱元璋一朝,方孝孺從未受過朝廷重用,朱允炆繼位前,他是漢中府教授,蜀獻王世子之師,有文名,但還談不到士林領袖的地位。這一點,從他被朱允炆重用,但是每逢戰事失利,朱允炆就罷他的官以息燕王之怒,從朝中文武大臣也不乏彈劾他的人就能體現出來。而朱棣的謀士姚廣孝居然會對這個政治、經濟、軍事上面無所建樹的方孝孺如此推崇?

  再者,朱棣離開北平的時候是幹什麼去了?是因為朝廷又派兵來討伐他了,他只能繼續帶兵去抵抗,此前近四年的戰爭中,他一直是以防禦戰為主,淮河都打不過去,此番出徵的戰略目標還是要打退敵人,他是在遊戰途中,得到受建文帝虐待的南京太監派人送信,知道南京內部空虛,這才毅然迂迴穿插,繞過明軍主力直逼南京城下,結果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他離開北京城的時候,這一戰能不能打退明軍都在兩可之間呢,姚廣孝已經跑到城門口認真地囑咐他到了南京之後,你可千萬不要怎樣怎樣?真把姚廣孝當神棍了?那直接打去南京好了,還等什麼太監送信兒,反正姚神仙算得到。

  而且,既然姚廣孝交待過不要殺方孝孺,還要厚待,燕王也答應了,為什麼還要欽定他為奸臣?欽定的奸臣,不殺,還要給予厚待,還要令其草擬登基詔書,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方孝孺什麼時候死對永樂帝沒有太大影響,總之無非是一個欽定奸臣,早死晚死都沒關係。但是對方孝孺來說影響就大了。因為南京城破,殉節自殺的大臣很多,但方孝孺活著,他沒有殉節。

  他算準了朱棣一定會見他?一定會請他這個欽定奸臣寫登基詔書?然後大罵朱棣名留青史?那麼,方孝孺也是活神仙,沒準兒和姚廣孝還是師兄弟,那就能夠解釋姚廣孝為何神經兮兮地跑去囑咐不知此戰如何,心中忐忑不安的朱棣到了南京城,千萬不要殺方孝孺了。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別的大臣肯殉節自殺,做為建文帝最寵信的方孝孺卻不肯死,這就是一些文人無法容忍的事了。而且基於儒家的正統思想,儘管朱棣是被逼造反,可你沒有"君要臣死臣就去死",這就是大逆不道,這是要譴責的,這種情況下,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頭號打手,就必須樹立正面形象。

  那麼,編出一段朱棣有請他通告天下的頭號奸佞在他登基七天之後替他寫登基詔書,把他罵的狗血淋頭,最後威武不能屈,被誅十族的故事,就在情理之中了。

  民間資料裡,《玉堂叢語》裡,只寫到方孝孺"不屈死",連那段對話都沒有,"成王安在"這句質問倒是有,不過那書裡寫的是練子寧說的。

  再從一些事實來說明一下,被"滅十族"的方孝儒,其堂兄和嫡長子活蹦亂跳的出現在永樂年間及之後的地方志上面,方家還有個侄子華麗麗的出現在仁宗朝,也就是朱棣他兒子那一朝!方孝復和方琬被赦免是官方文件!還有《史跡考》裡說方克浩改母家姓,藏在外婆家裡得以免死。如果方孝孺真的被誅了十族,他母舅家難道不算十族之一?方孝孺一共四個兒子,其中兩個都沒死,連對他親生兒子的緝捕都沒這麼嚴厲,真會誅十族嗎?

  明史中還說"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篤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只是說了方孝孺本族的人被殺的信息,並沒有提到方孝孺母族,妻族等人被殺的任何消息

  明史後面還提到方孝孺第十族的一些消息,替他收屍的是他的學生,收留他兒子方德宗的是他的朋友,然而就是如此的情況下,誅十族的傳說卻是不斷豐滿、完善,越編越有畫面感,到了順治年間谷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方孝孺的忠臣孝子形象已躍然紙上,形象徹底飽滿了。

  到後來那個"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的清朝學者趙翼不厚道地把誅十族和其他正史並列收入他的《廿二史札記》,由於《廿二史札記》流傳較廣,一些大學者如魯迅等人深受影響,於是,誅十族的故事慢慢流傳開來。

  對此,不僅現代學者在研究大量史料後予以指出,清朝時一些學者已經對當時以傳說取代正史的"誅十族"的說法予以駁斥。

  清康熙年間學者朱彝尊在《遜志齋文鈔序》中就認為,朱棣誅方孝孺十族之說,乃士人傳說之過,有所誇張。清代史學家夏燮對此事曾加考證,也說:"傳聞異詞不足辨。" 對誅十族之說亦言不足為信。

  可就是這樣的傳說,現在卻被一些人當成了史實,孰之過呢?對於和方孝孺一樣,被朱棣視為三大奸的齊泰和黃子澄,他們的故事同樣有許多渲染不實的地方,關於這一點,有時間再與大家好好探討一下。

");}

相關焦點

  • 被明成祖滅十族的方孝儒,寫下了這首深刻的哲理詩
    燕王(即明成祖)兵入京師(今南京),他以不肯起草登極詔書被殺,滅十族。有《遜志齋集》。這首詠鸚鵡的詩,實為感慨人世的不可逞才顯能,道出了好事反而成壞事的哲理。幽禽,被幽禁的鳥,起筆即交待鸚鵡不得自由的處境。「兀自囀佳音」,鸚鵡被囚,仍然還鳴囀著美妙的聲音。鸚鵡「玉立」雕籠內,仍然有著「萬裡心」,嚮往著翱翔於萬裡晴空,自由自在地飛遊於山林之間。鸚鵡身雖被囚,心卻不羈。
  • 井岡山三臺星的傳說
    霎時雲開霧散,整個村莊露出來了,天師再次啟動天目掃射,在一處房子上空停頓下來,他告訴身邊的衛士,明天下午太陽西下,見此處有一舉白旗者,捉其取其腹中之人誅之。次日下午,眾衛士守候埋伏於此房四周,始終未見一舉白旗的經過,太陽已經開始西落,帶隊者顯得十分焦慮,正當他想收兵之時,見一腆著大肚子的婦人走出茅屋,徑直朝門口走……那婦人走到門口,到晾衣叉上連竹篙和被子一起把著收進屋。這不就是舉白旗的嗎?!上啊!
  • 蜀劍蒼穹神器挑戰逆天改命 得仙器者誅天下
    得仙器,誅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每一件仙器都有著驚天地泣鬼神的過往,當年盤古大神手持一把開天斧就開闢了洪荒世界,你說叼不叼? 仙器啊,多少人夢寐以求,而在東方玄幻修真大型3D MMORPG手遊《蜀劍蒼穹》中,失傳已久的靈犀佩、驚仙弓、玄血鏈全部重現人間,據說將這些仙器收集齊全,就能逆天改命誅滅天下!到底是不是真的?一起來看看吧!
  • 12星座專屬「神界武器」,金牛座適應熾星劍,白羊座陽光誅魔傘
    12星座專屬「神界武器」,金牛座適應熾星劍,白羊座陽光誅魔傘神界武器,只有在一些修仙類型的電影中或者一些玄幻小說中才能了解一些,現在我們就來看看12星座都是代表著什麼神界神器吧。第二:白羊座白羊座的人內心深處一直藏著救世的情結,總會想著自己是救世主,他們在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會很積極的去失出援手,這樣的性格讓人感覺他們總是青春靚麗、開朗,每天的生活都是很陽光的,所以白羊座神界的專屬武器是誅魔傘。
  • 三本玄幻奇幻文:敢觸犯大秦律令者,亡神魂,誅九族,祭天下!
    本期小編推薦給大家的是:三本玄幻奇幻文,看看哪一本才是你的菜:三本玄幻奇幻文:敢觸犯大秦律令者,亡神魂,誅九族,祭天下!第一本:我有億萬神話基因內容簡介:享譽全球的華夏網遊設計大師秦浩,離奇轉世到了一個陌生的浩瀚修行世界,成為秦國被貶邊疆的九皇子。 某一刻,秦浩突然發現,自己體內,竟然融合著從地球帶來的億萬神話基因!
  • 誅天劍只是其中之一!
    【前言】 在《武庚紀》裡或許大家對於子羽那鍊氣化形的誅天劍比較熟悉;現在冥族大元帥已經登場,大家或許也注意到了他手中的那把命器「永恆之夜」;少部分看過《封神紀》漫畫的小夥伴或許會知道神族之主黑龍天有一把長矛。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憑什麼喊出這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
    而漢朝確實讓我們倍感自豪的朝代,在那個年代,曾喊出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曾讓漢武帝時期的軍人,百姓都感到國家的強盛。即使現在,這句話也讓我們感到驕傲,而現在演變成「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更是現代社會軍人的職責。這話在吳京導演的《戰狼》裡出現過,當旅長說出那一刻,心都熱血了,領土的聖神不容外國人侵犯。那當初漢朝憑什麼底氣喊出這句話?
  • 龍牙誅滅陣啟動,千萬裡化齏粉,誰能倖免?
    龍牙誅滅陣啟動,千萬裡化齏粉,誰能倖免?歲月塔七層,聞太歲施展天人境靈域,禁錮住黑天魔祖自爆,威力簡直毀天滅地,韓立等人都被炸入虛空亂流之中。所幸韓老魔底蘊深厚,終究逃了出來,回到了太歲府秘境之中。這一次,沒有穿越到其他界面,算是萬幸了。但話說回來,自爆的威力如此之大,竟然沒有炸死幾個人!
  • 爹爹你是要誅我的心麼?看哭......這到底是多悲催的父子格局?
    最近小編也追了一堆老戲骨的新劇「鶴唳華亭」,在看到太子蕭定權一連幾個排句問自己父親:「爹爹想誅的,是臣這顆心麼?」的時候,也忍不住心酸落了一地淚......爹爹想誅的,是臣這顆心麼?
  • 熱血玄幻小說:少年布衣草履,以無上意志踏天而行,敵當誅仇必血
    那麼,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熱血玄幻小說:少年布衣草履,以無上意志踏天而行,敵當誅仇必血!第一本:《虎君》作者:當年離歌(熱血玄幻小說:少年布衣草履,以無上意志踏天而行,敵當誅仇必血)精彩內容:自天武王朝成立兩千年來,所有的城鎮便都是四四方方的造型,包括內部的城區結構也是道路橫平豎直,宛如棋盤。魚梁城面積相當大,從東走到西八萬步,從南到北十萬步。
  • 一抔黃土,法令判死刑,皇帝判誅滅九族
    漢文帝一聽,判得太輕,要求叛他誅滅九族。張釋之說:「他偷了一個玉環判得這麼重,那如果以後有人偷挖了漢高祖墳上的一抔(pou)土,那又要怎麼叛?漢文帝找太后商量,覺得還是張釋之說得對,就聽從了他的判決。這就是「一抔黃土」的故事。現在用來比喻極其微賤的東西,或者比喻渺小沒落的反動勢力。漢文帝死後,漢景帝繼位,漢景帝還是太子時,張釋之就彈劾過他。
  • 古代犯人被誅九族,其親人為何不趁機逃跑?其實逃跑才是真的傻!
    古代犯人被誅九族,其親人為何不趁機逃跑?其實逃跑才是真的傻!皇帝不開心就可以讓很多人嚇破膽,甚至要拿自己的姓性命去陪葬,古時候的聖旨無人敢不聽從,不聽從聖旨者就會被誅九族,想想是多麼可怕的啊。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哪裡?看完讓人熱血沸騰
    陳湯向漢元帝上奏的奏疏中這樣寫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讓萬裡以外的國家都明白,敢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請求把致支的頭顱懸掛在長安內安置各國使臣的街道上,漢元帝同意了他的請求,但漢元帝此人很仁慈,只同意懸掛十天。
  • 十二星座傳說故事:金牛座傳說【傳說】
    (錄製:Penny)小朋友們,本周的樹屋神話傳說故事時間裡,我們繼續講十二星座的傳說故事,上周我們講了白羊座,今天呢我們就聊一聊金牛座的傳說。傳說有一天,天神宙斯在人間遊蕩,經過某個國家時,突然看見這個國家的公主非常美麗,讓宙斯不知不覺中看得出了神,回到天上之後,仍然對這位美麗的公主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