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開牆打洞的小門臉不見了,建築恢復了原有的樣子,居民的生活有了安全保障;大街上、胡同裡甚至樓頂上的違建全都拆除,堵車減少了,走路痛快了,騰出來的地方,更多的成了能讓老百姓休閒娛樂的公園、綠地;歷史上的三裡河「流」回前門,美食雲集的簋街更安靜、更整潔、更安全……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要拿出「繡花功夫」,把城市的「裡子」織出錦繡,織出宜居。通過疏解整治促提升,東城區作為首都核心區,正在由內而外的美起來,居民的生活環境正在變得更美麗更宜居。
整治「百街千巷」 創建「十無」標準
東城區作為首都核心區,今年上半年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根據《東城區「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東城區「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總任務為整治提升178條主要大街、1005條背街小巷;58條主次幹道架空線入地(含通信架空線16條、電力架空線42條);844條支路胡同架空線入地及梳理。
經過前期環境秩序整治,目前東城區已達到「十無」標準的街巷為78條。其中:「十無」大街14條,「十無」背街小巷61條。通過「十無」創建工作,已完成拆違4769處、面積18.5萬平米,封堵開牆打洞3689處、面積9.1萬平米,拆違、封堵後簡易恢復立面4.7萬平米,拆除違規廣告牌匾1826塊,清理堆物堆料1萬餘噸,拆除地樁地鎖2752個,清理殭屍車256輛,清理群租房1256處,清理公房違規轉租轉借3289戶,整治地下空間48處,依法無償收回直管公房4間(屬全市首例),處罰佔道經營8343件、查處無證無照經營403戶,清理小餐飲等「七小業態」509家,停止「開牆打洞」後續經營主體716戶,有效地改善了街巷環境。
東城區架空線入地工作已進入施工階段,主次幹道架空線入地任務已開工8條、完工1條,支路胡同架空線入地任務已開工17條、完工14條。
推廣「小巷管家」 17個街道全覆蓋
半年前還是遍地違建、到處地鎖的老舊小區,現在成了「十無」、「十有」示範小巷。如今位於東城區龍潭街道的夕照寺西裡南區,原來被違建、私裝地鎖佔滿的路面已經修整一新,道路不僅平整,經過拆違後,拓寬成了10米寬、150米長的雙車道馬路。原來各種開牆打洞小門臉全都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盛放著鮮花的花壇、花缽。
龍潭街道是東城區率先實施「小巷管家」模式的街道,現在「小巷管家」已經在全區各個街道推廣。今年8月底,東城17個街道、王府井和北京站兩個地區、178條大街、1005條背街小巷將全面實現「小巷管家」全覆蓋。「小巷管家」不設學歷年齡限制,凡熱衷公益事業、熟悉街巷情況、了解法律法規、關心城市管理、時間精力充裕的市民均可報名。「小巷管家」的職責、制度以及獎勵方式都將根據各街道情況「因地制宜」。
除了開展認領街巷的日常巡訪,了解社情民意,搜集整理街巷環境基礎信息,小巷管家的基本職責還有很多。比如發現、記錄、報告、勸導、反饋街巷「十無」環境問題和「十有」落實情況,加強對不文明行為的舉報、監督,協助街巷長加強街巷環境建設管理,監督街巷長履職情況,配合做好「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宣傳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城市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引導居民增強主人翁意識,自覺遵守。動員、發動居民開展環境治理、秩序維護、車輛碼放、扶老助殘等志願服務,營造和諧友愛的社會大家庭氛圍。
騰退公共空間 胡同遍布「口袋花園」
留白增綠、拆圍建綠、見縫插綠、垂直掛綠、科學護綠……原來私搭亂建的小胡同、堆物堆料的公共空間騰退出來,因地制宜地建起各種花池,居民自己動手做起「園藝師」。如今,在東四文保區南門倉、流水巷、流水東巷、鐵營胡同和東四四條,曾經擁擠雜亂的胡同增綠近500平米,各種綠植與鮮花充滿了胡同,居民們親切地稱這裡為「口袋花園」。這種政府買花苗、居民齊參與的模式,讓老北京胡同的「顏值」再次「爆表」。
今年以來,東四街道開展環境整治,清理私搭亂建、堆物堆料,把私佔的公共空間騰退出來。同時,東城區園林綠化部門結合胡同綠化工作,根據不同胡同的環境,建起各種花池、花箱、花架,讓居民自己做綠化建設。截至目前,僅流水巷、流水東巷、鐵營西巷、鐵營南巷等5條胡同,就砌出固定花池20多個,擺放花箱30多個,還搭建了220多延米的葫蘆架。為了保護胡同風貌,花池採用的都是灰磚,和胡同院落風貌相一致。月季花、矮牽牛、金魚草、串兒紅、三色堇……園林部門還為這些花池送來花草,為初夏的胡同添了一抹抹亮色。
家門口有了微花園,如何讓這美景不被破壞,長久延續下去?胡同居民認養的模式,讓居民參與其中,主動承擔起管護責任。除了日常的澆水除草,本來就喜歡侍弄花花草草的胡同居民還在原有的基礎上,自發栽植了金銀藤、海棠等,讓花池的景觀越來越豐富,誰是最能幹的「胡同花匠」,已經成了居住在東四街道最耀眼的「明星」。
拆違騰退整治 空間全部還利於民
「樂園」、「趣園」、「寧園」、「雅園」、「暢園」。如此優美風雅的名字,並不是什麼名勝古蹟,而是體育館路街道拆除2700多平米違建後,經過多輪徵集居民意見、討論、設計出來的休閒空間。這裡曾經是連片的違建拆除後騰退出來的2700平方米空間。
拆了之後怎麼建?目前,東城區的各個街道已經將這個問題放在了與拆違、封堵開牆打洞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為了整治而整治,整治完了怎麼利用才是重點、是難題。以體育館路的「五園」來說,通過徵求居民意見,2700多平米的地方光方案就做出了三套,最後決定建設五個「園」:樂園、趣園、寧園、雅園、暢園,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需求,全部用來供居民文化休閒娛樂:雅園的地面做成了彈性的,裡面準備給孩子們做活動場地;趣園裡面設置了棋桌、椅子,讓老鄰居們可以在這兒「殺一盤」;樂園裡面有健身器,有空間場地,跳舞跳操都可以;暢園裡面有很多長椅,居民可以在這兒聊天拉家常;寧園裡面有桌球臺,可以打桌球。
為避免園區完全開放變得髒亂,五個園子還都有專人管理。早上6點,市民就可以隨時進來活動娛樂;到了晚上9點,大門一關,便於物業的保潔人員入場清掃,也便於封閉管理。園子的鑰匙交由居委會和居民積極分子共同管理,遇上想提前使用園子的居民,打個電話就有人來給開門。而且結合老城區、結合天壇文化,五個園全部設計成青磚灰瓦的老北京四合院風格,裡面的綠植是翠竹、石榴、月季,門口還有花開富貴、喜上眉梢的磚雕,未來還會在牆壁上安裝吹糖人、做小買賣等極具老北京特色的大型磚雕。
在距離這裡不遠的東二環廣渠門橋的白橋大街8號樓一層底商,一處全新的養老驛站將在今年11月前後正式為老人服務。開牆打洞、私搭隔斷……這裡近800平米的地方,以前擠進了美容美髮、小飯館、髮廊、熟食店、小超市等至少15家店鋪。
今年4月,這將近800平方米的空間已經全部騰退清理完畢。騰出的將近800平方米空間,未來將建成一處示範級的「養老驛站」。這處養老驛站將涵蓋日間照料、心理慰藉、呼叫服務、助餐、健康指導、文化娛樂等六大養老服務功能。在這個基礎上,還打算開展一兩項特色養老服務。包括助餐服務,每餐收取15元左右的費用,與轄區內的餐飲服務商合作,由具有資質的餐館每天為老人進行營養配餐,並將配餐送到驛站的老年餐桌。老年人可以來驛站就餐,如果老人腿腳不便,也可以將餐點送至老人家中。
拆違建治群租 「上天入地」不手軟
拆除了街面上看得見的違建,治理了小區裡正規單元房的群租,東城區繼續把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重拳打向了更為「隱蔽」的地方。
在距離正陽門火車站舊址僅500米的地方,就隱藏著這樣一個面積達3600平米的「空中違建」。這處違建建在曾經著名的人人大酒樓頂上,3600多平方米的違建分布在四棟樓的樓頂及南側,分別涉及金達商場、升旗賓館、人人大酒樓、金宅門烤鴨店等單位,主要用於辦公、宿舍、儲物。拆違結束之後,如果可以達到屋頂綠化的標準,就設想在樓頂打造幾處步入式的「空中園林」。空中園林建成後,居住在酒店的房客站在頂樓的花園內即可直接俯瞰天安門廣場。
此外,位於中軸路南段最大體量的一處違建也是建在樓頂的「空中違建」。近日,這處位於沙子口萬朋文化用品商城的樓頂的3200平米違建啟動拆除。拆違結束後,這裡將進行屋頂綠化,如果承重允許,這裡將建成公益性質的「籠式足球場」,向市民免費開放。
廚子舍的清真筵席和獨特的「七眼灶」、京繡傳統技藝、風箏張的風箏製作技藝……在東城區崇外街道,出現了一座社區非遺博物館。而這裡曾經是一處通過隔間隔斷居住了100多人的地下空間。經過清理整治後,由居民投票倡議,14個非遺項目將「常駐」其中。
這個200平方米的非遺博物館位於崇文門外都市馨園社區,這裡原本是民防地下空間,後來被出租,有的用於單位員工宿舍,有的乾脆用隔斷隔出小房間用於出租盈利。200平方米的地方最多的時候住了150多人。崇外街道還排查出類似的民防地下空間4個,總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目前,東城區已經清理群租房1224處,整治地下空間48處。這些地下空間將恢復其本來的使用性質,有條件的將改建成便民設施或者公益性質的活動場所。
大雜院中搶救會館 三裡河水流回前門
疏解整治促提升,讓城市管理更加精細,讓「繡花功夫」從原來的主要大街深入到背街小巷,也讓古老的核心城區煥發出更加帶有歷史感的韻味。通過疏解整治促提升,三裡河水系重現前門東區,以前被大雜院侵佔的諸多會館也將在未來露出真容。
清澈見底的河水,倒映著青磚灰瓦的院落,不少市民或是在岸邊散步,或是在親水亭臺上歇腳聊天,享受沿河看柳、風擺荷葉的愜意。三裡河綠化景觀項目的復建,依據的是歷史上河道位置和走向,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門東路、東至長巷二條、正義路南延。總長約900米,佔地約1.3萬平方米。
為了有效利用雨水資源,三裡河地下建設了3個蓄水池,通過溢流存儲在蓄水池中,進行雨水收集。蓄水池內設置了循環泵、淨化泵,採用導流系統,還設置了砂缸過濾和消毒設施,增加水體循環利用。另外,項目還運用了海綿城市措施,設計中水處理系統,也可以用於河道補水和園林綠化澆灌。為了保障三裡河河水清澈,生物活性炭濾層也被運用其中,這就可以去除一般的生化處理和物化處理單元難以去除的微量汙染物質。
目前,河道範圍內480戶居民已經告別了原本的破舊平房得以搬遷。三裡河沿線長巷頭條等9條胡同完成市政改造、架空線入地和胡同景觀整治。在歷史上,前門地區會館雲集,所以在此次三裡河綠化景觀項目建設時,還完成了河道沿線兩側的房屋裡面修繕。目前,正在進行兩側的江西新建會館、江西豐城會館、安徽涇縣會館、福建汀州會館南館這4個普查級文物的修繕及違建拆除等環境整治。根據統計,三裡河兩側目前共有文物26處,其中18處會館。未來,將在尊重歷史、傳承文脈基礎上進行綠色生態修復,完成文物騰退修繕利用,並與周邊功能有機結合,進行新的文化交流服務,在新時代讓老建築賦予新內涵、煥發新生機。
「新」簋街亮相 老街區涅槃重生
簋街在北京、全國、甚至國外的食客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隨著名聲越來越大,各種問題也隨之突出:安全隱患、交通混亂、噪音汙染、環境髒亂……就在今年五一,全面改造整治的簋街全新亮相。「新」簋街增加了200個左右的機動車停車位,還特別開闢出11處共享單車停放點。改造中,簋街拆除了207處違法建設近萬平方米,經營面積減少了2萬,人行便道最寬的地方拓至10米以上。而且,通過鋪設燃氣管線,簋街也徹底告別液化石油氣瓶時代。
東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簋街的發展,經過反覆摸底調研,2016年將簋街綜合整治列入區級摺子工程,投入巨資對簋街開展環境綜合提升,總的目標是「讓生產經營更安全,讓食客吃得更放心,讓交通出行更暢通、讓街巷環境更優美,讓居民生活更安寧,讓簋街的明天更美好」。
曾經,到簋街吃飯,沒地方停車是不少食客最頭疼的事。經過改造和整治,簋街新增200個左右的停車位。此外,共享單車也將在簋街佔有一席之地。簋街的道路兩側將設置11處共享單車停放點,具體點位目前正在和摩拜、OFO等共享單車企業洽商,停車點未來將由企業負責運行和維護。
原來,簋街西段一直沒有天然氣管道,商戶基本都是使用液化石油氣瓶。經過改造,簋街告別換液化石油氣瓶時代。燃氣管線西起北新橋路口,東至南北小街,經調壓後沿南北兩側分別敷設,全長共計1900米。
簋街既是一條商街、美食街,但更是諸多居民居住生活的區域。東城區全面提升簋街綜合品質和文化底蘊,努力打造業態適宜、文化突出、和諧有序、環境友好的簋街新面貌。通過環境綜合提升,將使簋街實現「五個優化」、「五個轉變」,即:市政管線優化,安全隱患由多向少轉變;經營秩序優化,商戶管理由無序向有序轉變;道路交通優化,群眾出行由擁堵向通暢轉變;街區品質優化,城市環境由髒亂向優美轉變;生活環境優化,居民生活由喧鬧向安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