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一個人過了大半生以後,即便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作為,也會積攢很多「經驗」,這些經驗往往會用於「指點」晚輩,比如催婚。
可以說,有很多長輩催婚,並沒有考慮到現實,也沒有換位思考,僅僅是在奉行「經驗主義」,向晚輩灌輸他們所理解的婚姻,這就很容易出問題。
出問題指的是:幾乎所有不考慮現實,做不到換位思考的長輩,他們的經驗都存在紕漏,他們所理解的婚姻往往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偏差,盲目灌輸給晚輩,並要求他們一定要按自己說的做,不管晚輩接受與否,這種催婚的方式都不合理。
很多晚輩不會接受這種催婚形式,因為整體聽下來最大的感受是:「你不懂我!」
並不是說長輩催婚時說的話完全沒有可取之處,有肯定是有,但要經過篩選。換句話說,長輩催婚時說的話可以當作參考,不該當作教條,否則就很容易把你的生活打亂。
就像有位朋友吐槽自己的閨蜜時說的一樣,「她在40歲之前很有主見,但是40歲以後,突然變得沒主見了,也不知道聽了誰的慫恿,突然說想結婚了,而且急不可耐,直到我問她了,才知道是因為受了各路長輩的慫恿,說什麼不結婚就會老無所依,接著她就開始想結婚了。我不是不同意她結婚,而是不認同她這樣突然急著要結婚,這樣很容易出錯!」
02
小婉就是上面那位吐槽閨蜜的朋友,她之所以不認同閨蜜著急結婚,是因為她自己也已經年過四十了,並沒有像她閨蜜說的不結婚就會老無所依:
『不得不說,「經驗主義」這種東西有時候害人不淺,我閨蜜的那些催她結婚的長輩,肯定都是奉行「經驗主義」的人。我閨蜜也是蠢,她難道就不知道想想,她的那些長輩能代表所有人嗎?憑什麼就認定他們說的話一定是正確的?
她著急結婚也就罷了,竟然公開發朋友圈徵婚,說了很掉價的話,「我突然想結婚了,誰想娶我立馬私我,只要願意養我,我寧願裸婚!」
我看了之後在下面評論,「為了結婚,臉都不要了?」
她發私信讓我刪除那條評論,說被別人看到了不好,我沒有刪,「要刪也應該是你刪了那條朋友圈!你發朋友圈讓人幫你介紹對象可以,但你卻突然火急火燎要結婚,搞得好像隨便有個人願意娶你就行,這算什麼?說什麼只要有人願意養你就行,你自己動動腦子想清楚再說話好不好?別人隨便給你一口飯也算養你,天天讓你吃饅頭鹹菜也是養你,難道這樣的人你也嫁嗎?」
她還在強詞奪理,「我不想晚景悽涼,必須找人養我!」
我問她,「誰告訴你不結婚就會晚景悽涼?你都活了40年了,自己養自己不照樣活得好好的嗎?就算你想找人養你,也應該把節奏放慢一點,結婚這種事能著急嗎?萬一嫁錯了人,你才真的會晚景悽涼!」
我不是要針對她,也不是要阻止她脫單,而是,我不想看到她對自己不負責任,不想看到她沒主見。
我媽以前也催我早點結婚,說什麼不結婚就會老無所依,但自從我爸去世以後,她再也不催婚了,因為她自己也是單身,感覺一個人活著也挺好,而且她活出的狀態確實挺好,完全跟晚景悽涼不沾邊。
所以,要說經驗,我媽也有經驗,我覺得她的經驗比那些盲目催婚的人更合理,至少她能做到換位思考,不會盲目說不結婚就會怎樣!』
03
雖然說小婉評論閨蜜的朋友圈時,說的話有些重,但並不是沒有道理。看得出,她是因為跟閨蜜感情好,所以才會說那麼重的話,就像她說的,不是要阻止閨蜜結婚,而是要提醒她對自己負責。
我認同小婉說的話,她閨蜜確實不該著急,不能今天還不想結婚,明天就突然急著要結婚,這很明顯沒經過深思熟慮,著急結婚的下場大概率會是這樣:結婚以後,又突然想離婚了。
既然已經把結婚的事提上日程了,那就慢慢來,先做心理建設,也就是要有個深思熟慮的過程,這時候肯定要有自己的理解,然後再去參考別人的建議。
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理解,完全按父母或長輩的要求去做,你的婚姻有很大可能會讓你不滿意,因為不是按照你認同的標準選擇的,怎麼可能正好選到適合你的人。
自己的理解不是什麼難事,思考分析就行,重點是參考別人的建議時,要懂得篩選,不能照單全收,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很多長輩的「經驗」都存在不合理的成分,你要剔除掉這一部分。
上面案例中提到的「不結婚就會晚景悽涼」,就是一種不合理的經驗主義,因為說這種話的人肯定都還活著,又不是已經走完了一生,憑什麼斷定不結婚就會晚景悽涼?就算是跟他們同齡的人有晚景悽涼的先例,也絕對不可能是因為沒結婚。
再說了,有些人雖然結婚了,但到了晚年之後的日子過得並不好,甚至可以說很悽涼,這種情況該怎麼定義?這難道不是跟「不結婚就會晚景悽涼」對立的嗎?
所以說,那些告訴你「不結婚就會晚景悽涼」的長輩,他們的話不能全信,你可以選擇結婚,但是不該跟晚景悽涼混在一起,只有拋開了顧慮,才能安心去選擇婚姻,加入自己的主見,結婚後才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