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是這樣的,北半球冬季夜晚所能看到的星星要比夏季更稀疏,尤其是夜空中哪條淡淡的銀河。原因在於冬季夜空所看到的是銀河系邊緣的方向,而夏季夜空所看到的是銀河系中心的方向。
銀河系的結構呈現為盤狀(重子物質),盤面直徑大約為10萬至20萬光年,盤面厚度約為2000光年。銀河系中的恆星分布是不均勻的,越靠近銀河系中心,恆星的密度越高,所以看起來也越亮。而越靠近銀盤邊緣,恆星的密度越低,所以看起來越暗。太陽系既不在銀河系中心,也不在銀河系邊緣,而是位於距離銀心2.6萬光年的地方。
作為棒旋星系的銀河系,它有著四條主旋臂——船底-人馬臂、盾牌-半人馬臂、英仙臂和外緣臂,恆星和星雲大都集中在這些旋臂之上。不過,太陽系不在四大旋臂上,而是在英仙臂與船底-人馬臂之間的獵戶支臂上。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黃道面)與銀河系的銀道面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有著大約60度的夾角。即便有這樣的夾角,但在地球繞行太陽的過程中,在每年的5月至8月,也就是在北半球夏季期間,地球的夜空剛好朝向銀河系中心方向,所以看到的恆星更為密集。而在北半球冬季期間,地球的夜空又會轉向銀河系邊緣方向,所以看到的恆星更為稀疏。如果沒有銀心和太陽系之間的星際塵埃阻擋,朝向銀心的地球夏季夜空將會十分明亮。
我們在地球上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恆星總數約為7000顆,它們大都離地球很近。其中90%的恆星與地球的距離不超過1200光年,大部分距離都集中在幾十至幾百光年之間。與銀河系中的恆星總數相比,肉眼可見的恆星佔比極低,僅為千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