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包的款式和顏色能影響財運,你相信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日本稅務師龜田潤一郎信了。這位仁兄專門寫了本介紹有錢人如何挑選、使用錢包的書,被翻譯成各國文字暢銷全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的有趣觀點——為啥有錢人都用高質量的長錢包?
看錢包知收入?
有些人的錢包十分精緻講究,即便用上幾年保養得也很好;有些人則完全沒有關注過自己兜裡的錢包,甚至根本不用錢包。長期從事稅務工作的龜田潤一郎通過觀察近500位客戶的錢包後發現,越是有錢人,使用的錢包越考究;而那些收入不多的人,雖然完全有實力買個好錢包,但卻根本沒想到這一點。
這是否純屬巧合?龜田潤一郎認為,其中有一定必然性。正如衣著打扮體現一個人對外表的重視程度和審美水平,人們對金錢的態度完全可以通過錢包看出來。錢包不只是一個裝錢的工具,而且是一個能夠體現人們金錢觀的道具。看一眼這個人的錢包狀況,就能猜出他的年收入。年收入越高的人,對錢包越在乎。他們往往小心翼翼地對待錢包裡進進出出的金錢,對金錢十分「體貼」,就像對待自己心愛的人一樣,捨得花重金購買錢包。而收入較少的人,對錢包的重視程度也較低,通常從兜裡掏出來的都是磨得幾乎看不出原色的低檔貨。
不起眼的小物件能夠提升一個人的幹勁兒,成為改變未來的一種輔助道具。對於暫時沒錢又想賺錢的人來說,不妨精心挑選一個好錢包,因為它會讓你產生「帶著一個這麼高級的錢包,我應該在裡面放上配得上這個錢包的金錢」的想法,便不自覺地開始努力工作。其實說到底,還是人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有錢人偏愛長錢包?據說只有那些重視錢的人才會設身處地地為金錢著想,因此有錢人都使用長款錢包,而不用對摺款的錢包。當龜田潤一郎還在使用對摺錢包時,一次被一位企業家看到,企業家隨口感嘆:「用這樣的錢包,裝在裡面的錢太可憐了吧。」當時他沒理解企業家此話的含義,後來他懂了。原來鈔票放在對摺錢包裡,容易被握折得皺皺巴巴,甚至被完全折斷;而使用長錢包,能讓鈔票舒舒服服地趟在裡面,維持一個漂亮的形狀,不會隨意握折。
此外,很多男性在使用對摺錢包時,習慣把錢包放在褲子後面的兜裡,這樣在公共場合即便不被小偷盯上,也容易掉落。如果換成長錢包,即便能放進「屁股兜」裡,長錢包也會讓人不方便坐下,這樣很好地避免了丟錢包的風險。「金錢只會來到懂得愛護錢的人的身邊。對金錢多一分關注,它們就對你多一分偏愛。」龜田潤一郎甚至認為,錢有著獨特的「人格」,與錢交往就像與人交往一樣。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就無法獲得別人的尊重。同樣道理,不懂得尊重金錢的人,就無法受到金錢的青睞。
錢包裡不要放雜物幾乎每次賣完東西之後,我們都會拿到購物小票或者收據之類的東西。從ATM機取款後,也會收到列印的交易憑條。除此之外,我們隨手還可能拿到積分卡、打折券或者抽獎卡。總之,除了找回來的零錢,我們很可能會一同拿到其他東西。個別人有時還會去求一些護身符之類的東西,把它們放在錢包裡希望能招財進寶。然而,那些「受金錢青睞的人」手中的錢包裡,似乎除了鈔票和銀行卡,什麼也沒有。
為什麼有錢人的錢包裡沒有雜物呢?原來有錢人都有定期給錢包做「大掃除」的習慣。丟掉不用的收據、交易憑條,讓有用的發票放到專門的文件夾裡。將過期的優惠券、打折券清理出去。最後,將鈔票按照同一方向和順序進行碼放。每日做錢包大掃除,務必讓錢包保持一個「苗條」的身材,幾乎成為有錢人的一種強迫症。理由是這種整理使得手頭現有的現金數額和結餘都一目了然,讓人很方便地了解自己這幾天究竟花了多少現金,便於即使調整支出規劃。日久天長形成習慣,節約便在點滴中完成了。
儘量減少取錢次數龜田潤一郎還發現,通過觀察一個人生活中的習慣性動作,就能知道這個人有沒有注意到身邊的金錢「出口」。
如果你每星期都要去銀行取兩次錢,那麼你就要多加注意了。據這位日本稅務師的觀察,有錢人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儘可能不去取錢。相反的,手頭錢不多的人反而常常去銀行裡取錢。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很多銀行都在商場裡設置ATM自動取款機,這對使用銀行卡的來說,取款很方便。想必很多人認為平時出門可以不用帶錢,在需要的時候直接去商場裡取就可以了。其實,這裡面有個陷阱。正因為取錢很方便,人們取錢的時機便得多種多樣,取錢的額度也沒有個一個固定的數值。有些上班族雖然工作日也有機會去取錢,但偏偏要等到周末才想到去銀行,不然手裡的現金就不夠過周末了。這說明他們沒想清楚周末需要花多少錢,無法估算未來的開銷。
上班族不妨每月給自己定兩個「發工資日」,也就是每月只取兩次現鈔,同時能不刷卡就不刷卡。以此強制自己按照預定的計劃消費,減少隨意花錢的次數。
延伸:錢包色彩的講究錢包的顏色據說也有講究,鈔票是用紙張做成的,五行屬木,按照五行數理,火克木。紅色代表火,也代表「赤字」,所以錢包最忌紅色。而黃色是金子的顏色,適宜用作錢包。再有就是「高大上」的黑色,沉穩凝重,是典型的守財人的代表。如果是女性的話,粉色、米色、白色也是不錯的選擇,不妨多買幾款,便於與服裝和包包搭配。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記者:張品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