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當今演藝界的一眾小鮮肉相比,那些至今活躍在螢屏的老一輩演藝界往往更令人敬重。他們不僅為我們塑造了許多經典形象,而且其為人處事之道,也堪稱典範。今天要說的這位,就是有「影壇常青樹」之稱的這樣一位老戲骨。
他的名字叫牛犇,他的主要作品有《牧馬人》、《天雲山傳奇》、《日出》、《妙探》、《山神》、《喬遷之喜》、《活著》、《媳婦你當家》、《錯愛一生》、《大兵小將》、《天涯織女》。近幾年有《飛越老人院》、《異鎮》、《銅雀臺》、《火線英雄》、《遠山的土樓》、《飄香》、《愛的鐘聲》、《一僕二主》等100多部,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趣的是,牛犇並不姓牛,而是姓張,而他的兩個孩子卻姓王。這樣奇怪的姓氏背後,也折射出了老戲骨一生的幽默與滑稽色彩,隱藏著太多的艱難辛酸和不為人知的故事。
1935年牛犇出生於天津,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童年時的牛犇經歷了諸多人世的艱辛,在他6歲那年便失去雙親。俗話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成為孤兒的牛犇只得跟隨在電影製片廠當司機的哥哥生活。當時電影廠宿舍住著許多演員,有謝添、韓濤、齊衡等這樣的「大腕」。由於牛犇小的時候機靈勤快,因此頗受他們信任常幫他們跑腿。
機會來了。1946年,沈浮導演的抗日影片《聖城記》,需要一位飾演村童的小演員。當時在片中飾演金神父的謝添就向沈浮推薦了牛犇。牛犇果然不負眾望,在片中表現出色,也由此讓大家記住了他演藝生涯中的第一個角色「小牛子」的角色。
剛才說過,牛犇其實不姓牛而是姓張。他出生時父親給他取的名字叫張家景。他在11歲那年拍完《聖城記》飾演村童「小牛子」之後,大家都開始叫他「小牛子」。1948年,牛犇要赴香港拍片,臨行前他請謝添導演為他更名,謝導說:「現在大夥都叫你小牛子,你又屬牛,那就再添三隻牛吧!」就這樣,「牛犇」成了他的藝名,一直用到今天,他的原名反倒鮮為人知了。
「犇」者,跑也。從此,牛犇就像牛一樣在銀幕上跑了一輩子。新中國成立後,出演了《海誓》和《大涼山恩仇記》。五十年代出演影片《龍鬚溝》和《沙漠追匪記》。六十年代初,與陳強、祝希娟合作《紅色娘子軍》。之後片約不斷每年都有新作品問世,雖然大部分都是配角,但舞臺形象深入人心很受觀眾喜歡。
六十多年來,牛犇在數百部影視作品中擔任角色,塑造了上百個鮮活的藝術形象,許多經典形象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比如,在影片《牧馬人》中扮演的牧民郭扁子,這個角色也讓他在48歲那年大紅大紫起來——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第六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
名字裡有四頭「牛」的牛犇,絕對是牛中之典範。他在演藝圈這個名利場中腳踏實地地如牛一般默默耕耘,幾十年如一日,贏得了良好的口碑,牛犇無疑是影視界「長青樹」。 牛犇的太太名叫王惠玲,兩人是靠相親認識的,不過當年媒人介紹的是她姐姐。機緣巧合的是,牛犇沒跟被介紹的姐姐處成對象,卻跟其妹妹湊成了一對兒,成為了他現在的太太,眼下夫婦倆已過了金婚——老兩口相濡以沫超過50年了哦!
談及戀愛,牛犇透露自己與老伴當年是在桌球桌邊相識的:「她一開始贏我,後來總是輸給我,後來就認識了。」當被問及兩人是不是在桌球桌邊就談起了戀愛,牛犇的回答令人捧腹:「沒有,那樣就打不了球了。」他結婚時住的是單位分的二十幾平方米的房子,後來有了孩子,單位為了照顧他,給他分了大一點兒的房子。
婚後,夫婦倆生下了兩個兒子,而且兩個兒子既不姓張,也不姓牛,而是姓王。這跟老先生婚前和妻子的一句帶有玩笑性質的約定有關。據牛犇老先生說,妻子娘家「陰盛陽衰」,女孩兒多,所以在他們結婚時約定:婚後若生兒子,就隨母姓,就這樣兩個兒子都姓了王,一個叫王維,一個叫王侃。而且,這兩個孩子都很爭氣,曾經留學日本,如今都已回到祖國,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十分幸福。
由於牛犇老師是一名演員,要經常奔波於各地外出拍戲,有時長達半年之久。所以家裡的生活都是夫人在勤懇操持,五十多年裡老伴一直扮演著賢內助的角色,將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條,讓牛犇老師外出拍戲少了諸多後顧之憂。
牛犇在半個多世紀的影壇生涯中奉獻給觀眾的是100多個角色,而在這眾多角色的背後,他卻經歷了太多太多的傷痛之苦,甚至屢冒生命之險。比如在1957年拍《沙漠追匪記》時,牛犇從狂奔的馬背上掉下來摔傷了腰,還被狗咬傷過腿,斷過腕。幸好在老伴王惠琳的精心護理下,臥床9個月後,牛犇居然奇蹟般地走下床站立了起來。
牛犇在拍戲時還愛認死理、守老理。比如,在拍攝《先結婚後戀愛》時,因體力問題製片人要為他而改戲,但一向敬業的牛犇大發雷霆,一再堅持原來的劇本,從而也讓《先結婚後戀愛》更加完美。80歲的牛犇老師在拍《海鷗老人》時,還堅持不用替身表演跳湖戲,感動了所有觀眾。
最驚心動魄的是有年冬天在黃河邊拍《高中鋒與矮教練》,有一場戲是演教練的牛犇追趕中鋒至黃河邊。實拍時,追到陡岸邊的牛犇腳下一滑,掉進了黃河裡。河水又冷又渾又急,牛犇在水中拼命向岸上衝,但手剛觸岸,岸即塌陷又被河水衝走,而岸上的人有力無處使,急得團團轉。千鈞一髮之際,牛犇卯足了勁往懸岸上做最後一衝,岸上的人順勢一拉拽住了他。他死裡逃生,卻不忘風趣和幽默,說:「我是黃河的兒子,母親怎麼能忍心將兒子呼喚'去'呢。」他的如珠妙語總是這樣充滿喜感!
牛犇不僅演戲認真,塑造人物出彩,他的手特別巧,愛琢磨也是出了名的,因此社會各界對他的評價都很高,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上世紀末,上海電視臺為牛犇從影50周年舉行了隆重慶典,50名天使般的兒童,每人持一枝紅色玫瑰,奔上臺向牛犇獻花表示祝賀。在現場,主持人問牛犇:很多年輕人羨慕您的職業,很想當一名演員,您對他們要說些什麼?
牛犇老先生深情而真誠地說:「如果你們真的喜歡表演藝術,那麼我想告訴你們的是兩個字——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