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國比日本差在哪兒?

2020-11-15 篋笥無金

10月1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最終獲得了這一獎項。儘管兩人的獲獎實至名歸,但華人科學家陳列平與諾獎的擦肩而過,讓很多人感到不平。

其實許多媒體和學者與評委會產生的分歧主要在於,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雖然發現了PD-1抗體推開了腫瘤免疫研究的大門,但首先邁進大門意識到PD-1能用來對付癌症的卻是陳列平。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宣布後的發布會現場,就有記者向評委會提問,為何沒有把獎項頒發給同樣在免疫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陳列平。評委會的回答是「我們只針對獲獎的候選人做評論」。

在這裡,我們不對獎項的公正性過多質疑,陳列平雖是華人科學家,但國籍已入美國,想必瑞典人對中國人的不喜,套用不到他身上,只談談日本在科學上的投入。

2001年,日本政府確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科學計劃,提出「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的口號。此前,在諾獎的百年歷史中,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日本,還只有9位得主。

當時很多人以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氣地抨擊這樣的目標「很沒腦子」。但結果,他當年就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算是一個開門紅。

以後每年的諾貝爾獎,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今年10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國同行。

算起來,從2001至2018年,獲諾獎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這樣一年一個的節奏,「50年30個」目標,應該如探囊取物了。

相比之下,我國2015年才由屠呦呦實現本土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獎的零突破,其他領域的得獎更是屈指可數。這種鮮明的差距,引發國人大片唏噓和感慨。無論是國土面積、GDP、貿易總量還是在國際組織、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哪項指標中國不遠超日本?可是,為何在知識高峰的攀登之路上,日本人卻能往往成為諾獎「黑馬」,而以勤奮聰明著稱的中國人卻屢屢受挫?。

1,貨幣上的秘密。

與絕大多數國家不同,日本鈔票上的人物,不都是政治家。

一千元日元鈔票——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學家,1928年,他在非洲研究黃熱病時因傳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寫著:「他畢生致力於科學,他為人類而生,為人類而死。」

五千元日幣上的人物——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葉,說起來,她還當過《朝日新聞》的記者。

最大面額一萬日元上的人物——「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澤諭吉。其在著作《文明論概略》中提到,「人類的學問是日新月異的,昨日之得,可能變成今日之失,往年之是,將變成今年之非。」福澤諭吉在明治維新期間,從思想上率領日本全體國民深刻反思如何趕超西洋文明,力倡要對事物持懷疑態度、努力鑽研、求真求實,以求日本文明進步和學術發展。日本當前「井噴式」的諾獎成就,已然將百年前福澤諭吉的呼籲變成現實。

2、尊師重教。

日本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對知識淵博的人表達最大敬仰外,還很捨得給教學科研人員掏錢。2005年至2015年十年間日本的科研經費平均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居發達國家首位,2016年甚至超過美國!即使是在面臨經濟困難的「失去的二十年」期間,日本也依然確保科研教學的投入。日本的科研申報課題據稱是採用課題註冊制,無須層層審批,其中重點科研項目經費無上限!科研人員不僅不受不合理的考核指標的幹擾,更無無繁瑣的發票報銷之困擾。即使萬一某段時間沒產出科研成果也無須擔心受冷落或失去飯碗!

據介紹,在日本,科學家被稱為「先生」。而「先生」一詞不是誰都能用的,只有民眾心中最為崇高與敬仰的職業,才能有此殊榮。

相比之下,中國的「尊師重教重科研」並未落到實處,現實中輕待教師和科研的現象比比皆是。勉強維持基本生存的微薄工資、結論導向的項目申報、量化的論文評估指標、苛刻耗時又作用甚微的經費報銷,這些急功近利、高成本、「自我內耗」的制度安排,正是引發高等教育科研壓抑、「狂躁」、無創新無活力的原因之一。難怪中國的教育家、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疾呼:中國的大學「病」了!相反,日本高度自由、寬鬆和信任的學術環境,卻反而保障學者長期潛心於基礎和前沿的研究,大力激發學術科研的創造力和爆發力,最終使諾獎輕鬆花落「東瀛島國」。據諾獎委員會的成員透露,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已年屆76歲的本庶佑,在得知自己獲獎時表現十分平靜,甚至還有些害羞。

三、學術氛圍

嚴謹認真是日本這個國家的代名詞,不單是學術上面,日本人很注意細節,要求做事上面準確,時間上面把握精確,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應該在日本這個國度體現的比較全面具體。在研究室裡沒有人規定你必須早八晚五的打卡上班,一切都是靠自覺性。越是這樣,大家越是沒有遲到早退的。加班加點的工作更是正常事情。

熱烈指的是學術討論上面,大到開國際學術會議小到科室內部的文獻分享,每個人都會積極參與,學生老師教授不分你我,有問題就發問,會拓展很寬很廣,大家一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會後續查閱相關資料。大家發言各有不同,有的是提問,有的發表不同意見,有的作補充,有的提新看法,非常的民主,這時候不會因為你是教授我是學生而決定對錯,大家各抒己見,這樣很有益於拓展思路,找到更明確的方向或者說發現更感興趣的方向內容。

當然,日本也有轟轟烈烈的科學造假。

記得2013年,日本「美女科學家」小保方晴子等人,宣稱成功培育出能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新型「萬能細胞」——STAP細胞。這一重大成果,當時被譽為「諾貝爾獎級別」。

但拿到諾貝爾獎是不可能的,因為隨後很多科研人員就指出,這個發現疑點太多,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調查後認為,美女科學家在論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問題,存在嚴重學術不端。

這場登上《自然》年度十大科學事件的學術鬧劇,以主角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的辭職,和STAP細胞的重現失敗告終。而小保方晴子的導師、日本著名科學家的笹井芳樹自殺身亡。很多人認為,笹井芳樹無法面對學生欺詐的現實,覺得只有自殺才能洗刷恥辱。

自殺當然也不可取,但類似小保方晴子的學術不端,中國應該也有不少吧,有幾個人像笹井芳樹這樣認真、剛烈呢?

正是這樣,日本科學家才能專注於科學研究,才成就了最近18年諾貝爾獎的爆發。諾貝爾科學獎有滯後性,有時可能長達20年,但日本的這種厚積薄發,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人取得的成就,有我們值得借鑑之處。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生物醫藥創新雖然才剛起步,已經開始後繼發力。

據科研圈報導, 2014年,基於「免疫系統剎車」抑制的第一個PD-1抑制劑在美國上市;2018年6月15日,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批准PD-1抗體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歐狄沃,英文名Opdivo)上市,針對的適應症是「系統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不包括敏感基因突變患者)」,意味著我國的腫瘤治療真正進入了「免疫」時代。

目前,我國已批准兩個進口的PD-1單抗藥上市銷售,國內有100多家企業投入了PD-1單抗研發。君實生物、信達生物、恆瑞醫藥和百濟神州四家公司申報了PD-1單抗上市申請,其中,信達生物的信迪利、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已完成技術審評並離開了藥審中心。

截至目前,全球藥品市場共有160多種PD-1新藥獲得上市或上市審批中,有超過1500個PD-1抑制劑的臨床試驗項目同時開展。

不過,據國家藥品審評中心化藥臨床一部部長楊志敏介紹,截至2018年6月25日,中國共有193項PD-1試驗在Clinical trials登記開展,全球研發熱度僅次於美國。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無需再計較諾貝爾獎的得失,在科研領域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全國範圍形成尊崇知識的信仰,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平成最後一年,日本拿了1次諾貝爾,2次大地震
    平成最後一年年末,除了東京都之外日本各地大雪紛飛。所以今天的主題是關於回顧,好的壞的,即將過去的平成30年。安室奈美惠隱退25年的時間,謝謝你。中國主題的和服設計驚豔全世界為了迎接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有著77年歷史的和服店「蝶屋」的第三代店主高倉慶應,聯合日本各地約70多位和服職人,共同為全球196個國家製作各具國家特色的和服。這位年輕的小姐姐身著的這身莊重典雅的和服就是為中國製作的和服。
  • 2019年諾貝爾獎得主全名單
    2019年諾貝爾獎獲獎得主名單自2019年10月7日起陸續公布。 2019年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威廉·凱林(William Kaelin)、格雷格·塞門扎(Gregg Semenza)和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Ratcliffe)獲得這一獎項。
  • 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被認為是諾獎一生的汙點
    而慕尼黑醫生開始研究這個手術的起因或者說靈感來源是約翰·富爾頓與卡羅爾·雅克布森兩位科學家在1935年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的報告。 他們的報告中提到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也隨之減少了。
  •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 兩人共享900萬瑞朗獎金
    騰訊財經訊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揭曉,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201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William D. Nordhaus和Paul M. Romer,獲獎理由是創新、氣候和經濟增長的研究。 獎金金額為900萬瑞典克朗,約合684萬元人民幣。今年是經濟學諾獎的第50周年。
  • 京領嘉賓 |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解讀基礎科學在創新過程中的...
    (教育集團)校長、國家督學陸雲泉;劍橋大學終身正教授、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
  • 2018-2020年腔內影像學及生理學:最新循證證據匯總|安貞心語
    作者:高雅楠 劉巍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腔內影像學檢查的指南推薦目前,腔內影像學及生理學評價已成為優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重要手段。2018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指南推薦,合適患者可應用IVUS或OCT來優化支架置入(Ⅱa,B),同時推薦左主幹病變患者應用IVUS進行優化治療(Ⅱa,B)[1]。
  • 2017年10月2日是什麼節日 是國際非暴力日嗎
    (1516年逝世)1452年——理查三世,英國國王(1485年逝世)1470年——那不勒斯的伊莎貝拉,公爵夫人米蘭。(1524年逝世)1538年——聖嘉祿,米蘭樞機主教。聖嘉祿(1584年逝世)1644年——François-Timoléon de Choisy,法國作家。(1724年逝世)1704年——Franti?ek T?
  • 來自諾貝爾獎官網的八卦:愛因斯坦是錦鯉,村上不算是陪跑王
    因為這些要在50年後才能解密。也是依照這個規定,諾獎官網上,目前公布了1966年(生理學與醫學獎截至1953年、和平獎截至1967年)以前的提名信息。(如果獲獎者在世且不同意公開,信息也會繼續保密。)根據這些數據,可以有一些有趣的發現:1,愛因斯坦的獲獎更像是受委屈。
  • 2017年諾貝爾獎10月2日起陸續揭曉 單項獎金近750萬人民幣
    報導指出,諾貝爾獎歷年來一向最先揭曉醫學獎,2017年該獎項將在10 月2日宣布,接下來兩天將宣布物理學獎與化學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將在10月6日公布,文學獎公布日期尚未宣布。 另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7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2日起陸續揭曉。
  • 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揭曉:為反性暴力人士!
    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丹尼斯·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和納迪亞·穆拉德(Nadia Murad)。)北京】10月6日報導獵雲網10月6日消息,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於昨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剛果(金)婦科醫生丹尼斯·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和伊拉克人權活動人士納迪亞·穆拉德(Nadia
  • 屢屢折桂諾貝爾獎,日本科研為什麼強
    2016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單獨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他在細胞自噬方面的傑出貢獻而獨享殊榮。光明圖片     當諾貝爾獎評委會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時,很多人可能會感嘆,日本人怎麼又得獎了?產生這種想法並不奇怪,因為倘若你仔細算一下,進入21世紀後,日本新增諾貝爾獎牌已達17枚之多。
  • 無冕之王陳列平:他為癌症治療帶來的,遠比一座諾貝爾獎盃更重要
    (文章來源:咚咚癌友圈公眾號)2018年 10月1號,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日本的兩位免疫學家James Allison教授與本庶佑教授(下圖),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CTLA-4和PD-1靶點)做出的卓越貢獻。
  • 共和國聲音日曆|2015年10月5日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揭曉,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獲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2015年諾貝爾獎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發布會現場:「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創新瘧疾療法方面的貢獻…… 」因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曾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的新方法,使全球數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