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申明:本文由微信公眾號:閱讀第一原創,作者:吳妍嬌,編輯:香蕉娜;
前些年網上流行過一陣「三行情書」,
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至深的情意,
惹得眾多文科大神各顯身手,
其中也不乏文字優美者讓網友大呼驚豔,
但你聽說過用物理原理寫成的情詩嗎?
最近,上海一所雙語學校的初三學生,
就用一首首物理情詩驚豔了眾人。
她們創作的每一首情詩裡,
都包含了一個甚至多個物理原理,
細讀之下竟也毫不缺乏美感和韻味,
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這是出自平日裡只擅長刷題的理科生之手。
果然是別人家的孩子啊!
在這幫物理達人的眼中,
複雜難懂的物理學定律一經組合,
就化身成為綿綿情話。
而學霸們筆下的「浪漫密碼」,
我等理科小白必須經過「翻譯」才能看出其中意思。
1
有什麼物理知識點既容易理解又不會太老套呢?
徐蔚哲一下子想到了八年級上學期學到的動滑輪。
這裡面包含的物理原理主要是「省力費距離」,
動力臂往上拉的同時,
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也費一倍的距離,
和詩中的「不需太用力去表達」
和」細水長流「完美契合,
這聯想能力,不得不服氣!
而徐蔚哲在詩中表達的這份情感,
其實是從觀察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活常態中得來的,
父母的感情雖不是轟轟烈烈,
卻也是格外地平淡融洽美好。
2
李心怡的組詩被公認為這次作業的」最佳「,
她不僅一口氣用到了三個物理原理,
而且文採和美感也是完全不輸的。
有一天,她坐在公交車上,
看到陽光從車窗的玻璃裡面斑駁地透進來,
這個場景瞬間擊中了正在尋找靈感的李心怡。
光在經過另一種介質的時候會改變傳播方向,
就像一個人在遇到另外一個人的時候,
也會改變自己一樣,
這個學物理的女孩子心思也未免太細膩了吧!
李心怡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連著創作了三首小詩
「靈感來了,擋也擋不住。「
「只是沒想到第一次情詩居然獻給了物理!」
3
都說
愛情是盲目的,
李俊儀的這首三行情詩
就解釋了這個普世的真理。
其中的物理原理也特別簡單,
當光進入人眼,人才能看到物體。
誰說學物理的同學不懂愛?
這其實是一種思維定式,
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
李俊儀才感覺到物理真正活了起來。
4
同樣文思泉湧的還有這位陳一哲同學,
聽說他還是班上的物理課代表,
可以說是學霸無疑了。
什麼物理原理跟感情的關係最緊密呢?
陳一哲一下子想到了磁,
兩塊磁鐵相互吸引,
就像一對男女互相吸引一樣,
同樣的道理,凸透鏡匯聚光線,
就像有情人最終走到一起。
這些物理原理在這個懵懂的小男生筆下,
竟也毫不違和地幻化成了情詩,
而且他還貼心地(為學渣們)配了圖。
「學物理的同學不是只會刷題!」
理科生對文化的人情加上理性思維,
碰撞出的火花真的相當驚豔啊!
5
在那麼多首超厲害的物理情詩中,
我最愛的其實是這首劍走偏鋒的詩歌。
乍一看它甚至不像一首詩,
簡直看得人一頭霧水,
尤其是物理知識早就還給老師的我,
更是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
這首充滿著「字母密碼」的情詩,
其實王思哲用6個初中常用物理公式寫成的。
最後拼出了那句經典告白:I MISS YOU。
能想到用物理公式來拼成一句話,
這屆學霸果然清新脫俗!
王思哲特別反感用慣性思維給人貼標籤,
誰說學物理的同學就一定不懂感情?
他們就知道用氦氣來充氣球,
而不是其他危險氣體,
仔細一想,這多浪漫啊!
看到這些出自初三學生的情詩,
我唯有感嘆一句:
學習能力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現在的學霸未免太有才了吧!
而發掘同學們隱藏才華的幕後推手,
就是上海平和雙語學校的物理老師施愷珉了。
要知道,能想到這種奇葩作業的絕不是普通老師,
施老師的從教經歷十分特別,
國內課程、國際課程、競賽班他都帶過,
甚至連數學他都教過,
就在去年他還到NASA旗下的
太空火箭中心參加了培訓,
平日裡就是一位思維特別跳躍、
時不時喜歡開腦洞的老師。
有一次他在耶魯交流聽課時,
一個教授給同學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提,
讓他們研究東海岸的一種魚類為什麼五年沒有靠近海岸,
他親眼見到同學們為了查資料學習各種知識,
一個項目做下來竟打通了一大堆學科,
自那以後他就下定決心要把這種連接思維帶回自己的課堂。
今年寒假正值情人節前後,
施老師一拍腦袋就想到了寫物理情詩的靈感,
一來是引導同學們複習學過的知識點,
而且還需要深挖,有利於深層次理解。
二來也是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情詩的簡潔和優美其實是最考驗人的。
除了學習,施老師的物理情詩作業還有個」不單純「的目的,
初三學生對感情剛好處於又好奇又懵懂的階段,
」與其盲目地堵,還不如做正面的引導「
順便還能引起他們對物理的興趣,
豈不妙哉?
其實這已經不是施老師第一次做這樣的跨界嘗試了,
去年的暑假作業,他就請同學用四格漫畫來介紹物理學家,
甚至還編寫了一套用思維導圖複習物理的教材,
聽說他還計劃之後要同排練物理學家故事的英文話劇,
可以說很有想像力了!
講真,如果當年我也能遇到這樣的物理老師,
是不是也會成為一個文理相通的學霸了呢!
在我們身處的世界,「跨界「的概念非常火,
我們或許不需要樣樣都懂的通才,
但文理科涇渭分明的時代真的已經過去了,
要我說文科生、理科生這個概念都該是過去式了!
一直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教育即連接。
文科連結理科,國內連結海外。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
真心希望這樣視野開闊、
喜歡大開腦洞的老師能再多一些,
而能寫得一手驚豔的物理情詩的
通才學霸們也能更多一點!
the end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大秦網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