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從事認識活動以前必須先對認識能力本身進行一番批判性的考察,以確定它是否能承擔起我們所賦予它的任務-把握絕對真理」,康德如是說。人的認識能力分為幾種,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理性和感性。
那什麼是理性,什麼又是感性呢?簡單的說,理性就是一個人對某一件事能夠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斷,頭腦不會發熱,做決定不衝動;而感性則是一個人對待某一件事完全憑藉心情,容易感情用事,不管事情對錯。然而,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能說一個人有理性好,也不能說一個人感性不好,這就要看事情是怎樣發展的。
感性和理性也有幾個不同點。第一,理性和感性反應到人身上就是處理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理性的人做事情之前會思慮再三,考慮得失,會計較很多方方面面,要顧全大局;感性的人做事則不同,他們通常憑感情用事,沒有經過深入的思考,不會去考慮事情的後果,感性的人做事往往會不明智和衝動。
第二,理性和感性對認知對象本身的態度不同。感性的人做事情不用考慮太多,跟著感覺走,他們不會活的那麼累,世界很簡單,相對容易與之相處;感性的人對事情理解會相對深刻一些,對事情產生的結果要求更高。
歷史上也有很多理性與感性相對的例子。例如唐太宗與魏徵。魏徵是唐朝著名的諫臣,經常像唐太宗提出意見,使得唐太宗改變了很多。魏徵雖然每次直言上諫會觸怒唐太宗,但唐太宗都會理智的採納魏徵的意見,正是有了他們兩個人的「通力合作」,才有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唐太宗也形象的把魏徵稱作他的鏡子,可以照出他的缺點。
有一位名人曾經說過「我們需要一種清明的理性,這個理性是在這種嘈雜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種力量。同時,我們也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可以使我們觸目生春,所及之處充滿了快樂。」所以說,有時候感性和理性是需要並存的。
人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是一個複雜的動物,任何一個人都需要理性與感性並存,這樣事情才會完成的更完美。在不同的情境中,情感的釋放是需要不一樣的體現的。在生活中,一個人應該感性多於理性,一個人在生活中感性多了,會顯得他有人情味,人比較好相處;在工作中,應該理性多於感性,對工作理性的思考,是工作效率大大增加,對工作有好處。
感性和理性應該相輔相成,一個人少了感性,會顯得沒有人情味;少了理性,又會顯得太死板。所以,我們來處理事情,應該尋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平衡,這不失為一個處理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好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本文由趙工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