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這個名字,如果說對大家比較熟悉,或許更多的是因為董卿主持的節目,而非這部電影。然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非常有名。凱特憑藉這部影片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和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這部電影並非是愛情電影,男女主人公的戀情維持極短,再分別以後的大部分時間裡,他們從未有過任何交流。
它特殊的地方在於,它講述的故事有關於「姐弟戀」,關於國家和戰爭。
《朗讀者》
電影以倒敘的手法來講述。
中年的米夏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律師,同時他的身份也是一個離異的中年男子。
時間回到米夏十五歲的那一年。十五歲的米夏愛上了獨居的中年列車售票員漢娜,即便分手後多年,這段戀情仍然對米夏有著無比深刻的影響。多年以後,當米夏以一個法學院學生的身份去參加在德國舉行的紐倫堡審判時,卻發現漢娜加入了黨衛軍——替納粹黨看守集中營。
漢娜是一個不識字卻又喜歡別人讀書給她聽的女人。她恐懼看見文字,但是又渴望閱讀,渴望學習新知識。這種對文字的恐懼,漢娜在米夏面前曾經無意間顯露過許多次。
當米夏讀書給漢娜聽時,建議漢娜和自己一起看書,漢娜卻直接把書甩到一邊,說更喜歡別人念給她聽。
米夏和漢娜有過一次單車旅行,他們來到一個鄉間的小教堂,在點餐時由於不知道自己該點什麼餐,緊張地攥著菜單,對米夏說,你點什麼我就和你吃一樣的。
甚至是最後的不告而別也是因為她不識字。她被上級通知自己晉升要去坐辦公室的消息,她知道自己不識字不能勝任這項工作,因此當聽說黨衛軍在找看守人員時,她選擇了辭去售票員的工作。
那麼米夏是什麼時候知道漢娜不識字這件事的呢?
是在審判漢娜的法庭上。
漢娜從未對任何人說起過她不識字——這是她最後一點堅守尊嚴。
當所有被審判的看守員一致把罪名強加於漢娜身上時,法官要求漢娜在紙上寫下字跡來評判。漢娜不識字這個秘密她甚至沒有對自己最親密的人說過,又怎麼會願意當著這麼多人的面將它公諸於世。
她最終沒有在紙上寫下字,而是承認了莫須有的罪名。
這個女性是沒有文化的,如果不是因為一場戰爭,她或許會永遠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而現在,她面臨審判,最差的結果也是在監獄裡度過自己的一生,除了相對不自由以外,於漢娜而言,是否認罪的差別不過是在於在哪裡苟且地活著。
她或許不懂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女權。但是她知道,這個羞於啟齒的秘密,是她最後殘存的尊嚴,哪怕這將改寫她往後的一生,她仍然選擇為自己留有一份尊嚴。
米夏是除了漢娜以外唯一一個知道她不識字的人。如果他為她作證,她或許可以免於牢獄之苦。
可是他最後選擇了尊重漢娜的選擇——或許漢娜並不想米夏猜到她竭力掩飾的秘密。
米夏開始給漢娜寄錄音帶,像從前一樣讀書給她聽,漢娜開始依靠米夏的錄音和在監獄裡借的書學起來單詞。
漢娜並不是那種破罐子破摔的女性,儘管生活在監獄裡,但是她仍然有信念——這個信念是米夏給的。她想要寫信和米夏交流,儘管在監獄中過了大半輩子,她仍然渴望上進、心中有愛。
這是讓我最感到震撼的部分,然而此時的米夏並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已經年老的漢娜而產生的疏遠的態度,最終導致了影片讓人悲痛的結局。
米夏在漢娜出獄前一周去看她,漢娜仍然對米夏保持親近,但米夏卻始終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她。
最後漢娜選擇了在獄中自殺。
她的信念消失了,她知道米夏有自己的生活,出獄之後自己只會變成一個依附於他生活的累贅,要強的漢娜決不允許自己以弱者的姿態拖累米夏。
當米夏對他人說起與漢娜這一段戀情時,他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漢娜對自己的影響之大。
然而對於漢娜而言又何嘗不是呢,在監獄裡甚至連活下去的信念都來源於這個男人。
漢娜愛米夏,在情感上極度依戀他,卻不願意成為男人的累贅。
她不見得有多少文化,對自身過於嚴苛的要求卻讓她活成了一個真正獨立且強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