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雞,天地變色。
大花粉們集體上線,忘掉昨日battle,爭做24小時限定團粉。
現世安好,是要讓後輩們記得,前浪們永遠熱淚盈眶永遠在路上。
85花的世界也很精彩。
楊冪穿著自己代言品牌的衛衣去趕飛機,結果也上了熱搜……
因為衣服上的裝飾牌有「85」字樣👇
所以有人覺得她這是「本尊認證『85花』」,「SLAY!」
順勢又出現了一個新熱搜,#楊冪把85穿在身上#,空降榜單首位。
私服設計本就是如此,楊冪作為代言人穿也沒有問題,況且她穿得確實好看。
但這個節骨眼上,也不怪吃瓜網友瘋狂聯想,把大花和85花們集體cue出陣,感慨大家獎運不濟或是現下事業乏力。
畢竟周冬雨憑藉《少年的你》「陳念」一角,拿到了本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項,順利地在自己28歲這年實現了華語影壇三金大滿貫。
相比較起來,85花們有流量有星味也不缺資源,但在作品質量和自身業務能力這塊要相對薄弱一些。
所以各路言論被集中搬運成匯總帖後,網友們很快將「85花」送上熱搜,歸根結底還是希望有更多女演員能在當打之年有所斬獲。
當然,周冬雨的滿貫也不是沒被質疑。
她拿獎之後,感慨說沒想到自己也能「小黃鴨變金雞」。
但評論區大多是不服氣的聲音,覺得如果和周迅、章子怡比較的話,周冬雨現有的作品還不足以支撐這麼豐盛的獎賞。
類似的質疑,到最佳男主黃曉明那裡就鬧得更兇了。
因為他這是第二次拿下金雞影帝榮譽——上一回還是2013年,黃曉明憑藉《中國合伙人》一片,和《1942》的張國立並列受賞。
第29屆金雞獎的看點,不止是影帝雙黃蛋,還有宋佳的「爆冷」封后。
不是說宋佳演得不好,只是當時和她一同入圍的還有顏丙燕和章子怡。
顏丙燕曾在2007年憑藉《愛情的牙齒》一片拿下過金雞影后大獎。
後來她又分別在2011和2013這兩年裡,因為《守護童年》和《萬箭穿心》入圍「最佳女主角」。
章子怡的處女作《我的父親母親》就提名了金雞影后,但真正的封后時刻還是因為2004年的《茉莉花開》。
2009年的《梅蘭芳》和2013年《一代宗師》,讓章子怡和顏丙燕一樣又獲得了兩回金雞提名時刻。
無論是作品份量還是自身表演厚度來說,顏丙燕和章子怡在2013年的提名表現都是遠勝之前的,但大家幾乎都默認是因為二封的要求會更高更嚴格,所以也能理解評委會的「不給」。
而如今到了黃曉明這裡,觀眾也不是就覺得黃曉明有什麼不好,畢竟他也有很多角色和作品可以證明自己。
只是第二次拿獎是因為《烈火英雄》這樣的影片,角色和塑造結果都不算太有記憶點,相比之下似乎有點……
尤其是在昨晚的評選結果裡,還煞有介事地「輪空」了一項,讓觀眾真的覺得評委會「六親不認,只看實力」。
結果在觀眾最能參與也最有發言權的表演、故事環節給出一堆不能服眾的對應👇
難免讓金雞在落幕之後,還能討論度不降反升、越來越高。
當然必須要說,藝術的評價是主觀的,就算是獎項評選也一樣眾口難調。
觀眾的聲音當然應該被聽到。
像是周冬雨、黃曉明摘金,包括《奪冠》拿下一系列大獎,我們走進了影院、欣賞了作品,當然有評判好與不好、「我覺得誰更好」的權利。
但像是最佳導演,很多人覺得不平是因為給了《白雲之下》的王瑞,但他們連這部片子是什麼、講什麼……壓根沒有聽說過的。
《白雲之下》上映的時候,恰逢院線重新開放的7月底。
每場只能開放30%的位置,觀眾對走進影院也仍持觀望態度,缺少明星光環的劇組即使路演也顯得宣傳力度不太足夠。
在這樣的前提下,普通觀眾去評價獎項歸屬就顯得稍微狹隘了些。
但無論是之於導演本身的籌拍難度和全體主創的付出,還是單就它曾獲主競賽單元最佳藝術貢獻獎的質量來看,「金雞」光環總是有加成意義的。
對《白雲之下》如此,對《掬水月在手》之類的藝聯上映片同樣如是。
所以我個人,還是不贊同因為某些結果就粗暴下定義做判斷的做法。
要知道,金雞的含金量和業內看中是因為它的出身背景,一個專業性極強、有頂級評審水準的電影類獎項:
它創辦於1981年,因為是農曆雞年,所以被稱為「金雞獎」。
獎項的聯合主辦方是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這讓金雞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電影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優秀影片獎相互補充,稱為當時被人矚目的中國影壇三大獎之一。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金雞是『專家獎』,百花獎是『觀眾獎』。」
△百花獎評選
因為相較於觀眾用票選投出來的百花,金雞這邊邀請的是邀請中國國內最具權威的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電影劇作家、攝影家、音樂家、美術家,以及電影理論家、教育家、事業家……他們共同組成金雞獎評獎委員會,嚴格為獎項把關。
像是第一屆和第三屆,最佳男主角獎項就都是空缺,但潘虹卻可以和斯琴高娃並列拿影后,因為這兩位都演得太好。
而在1992年,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需要,進一步促進中國電影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代表觀眾意見的「百花獎」和代表專家意見的「金雞獎」合二為一,就成了我們所熟悉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從2005年開始,專業評審制的金雞獎與觀眾投票制的百花獎輪流舉辦,金雞就這樣成為了在單數年才舉辦的存在。
當一年一評變成兩年一評,還和「觀眾獎」間隔混淆,難免讓金雞的影響力受到影響:
國產電影在這一階段呈現出翻倍式發展趨勢,但滯後的獎項評選無法促進票房,甚至會因為「百花齊放」得多快而有些應接不暇。
就拿黃曉明首次稱帝而顏丙燕、章子怡意外敗北那屆金雞獎的媒體反饋來舉例好了,騰訊的專稿痛批片單陳舊,根本無法吸引那些愛電影的觀眾。
此外,評選口味上的偏頗也一度讓人吐槽。
當時幾個大獎都有給「雙黃蛋」的傳統,以至於記者在開幕發布會上直接追問金雞百花電影節組委會主任,「這屆還會產雙黃蛋嗎?」答案是一晚下了五隻。
更糟糕的是整體統籌方面。
「寒酸至極」「星光為零」「交易市場形同雞肋」「採訪安排混亂無序」……每一樁每一件,都是今時今日的你我無法想像的槽點多多。
在市場化面前,這樣的舉辦水準讓人難以接受。
而走在前面的金像和金馬,你說他們的硬體水準有多高多好呢?其實也並不見得。
金像頒獎禮,一般是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
如果你去過香港就知道那裡有多窄多小,給明星們的施展空間連百米都懸,但他們就是能憑藉各種名貴禮服和勁爆著裝把娛樂版和時尚版塞得滿滿當當。
包括金馬,你未必會記得舒淇在哪一年靠哪部作品拿了什麼獎,但她這套Valentino高定禮服造型卻已經流傳了7年還能繼續往上。
各種求婚、示愛、同臺、致意、淚奔……哪怕你認為這一切都是作秀,但之於媒體和觀眾來說,星光有了,可報導度有了,新聞也就不再是平癟癟的幹條一根了。
而隨金馬、金像展開的各路展映,則讓愛電影的觀眾和影評人們找到了交流和發揮的空間,充分享受起光影世界。
△今年金馬影展
這些是金雞之前缺少且為人詬病的。
就算鄧超拿到金雞的2017年,它的畫風依然一言難盡,海報是這樣👇
直到2019年金雞落地廈門開始搞市場化發展,一切才稍有好轉。
去年各路明星齊聚廈門,用精修圖和豔壓一片後,已經吊足了各家胃口。
再加上流量集中的「星辰大海」計劃,只是第二年,能做到全國人民翹首以盼的程度,金雞已經很不容易了。
因為明星夠多、行程密集,連易烊千璽工作室的VLOG都顯示出了跟不上趟的忙碌。
好在遠在千裡之外的觀眾們,可以通過中國移動咪咕打造的「雲上金雞節」在線追星。
為了實現體驗升級,咪咕幾乎把金雞獎所有活動都搬到了線上,並且將過去只能在線下看的,通過5G+XR的技術搬到了線上。
像是閉幕式紅毯,咪咕就用5G+4K超高清+VR+AR技術讓大家感受了一把360度「舔屏」新體驗。
而5G的超快速度,也讓人不會遺漏紅毯上的每個精彩瞬間。
比如夾在兩個劇組間瘋狂奔跑換裝的沈騰.gif
陳立農也親自出現在直播間,跟粉絲們互動分享自己的金雞新體驗。
他還親身示範了咪咕圈圈APP的AR互動功能,和愛豆的AI形象走紅毯。
出發之前前來捏個臉,眼睛、臉型、身材比例……樣樣都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量身「定製」。
因為陳立農的上線,一大波追星女孩湧進直播間,通過線上屏幕的AI識別技術自動生成明星的虛擬形象,和自己的愛豆AR合拍出紅毯合影。
陳立農本尊的咪咕掃樓,也讓加班中的咪咕員工們花痴連連……
畢竟這幾天的辛苦,都是為了「雲上金雞節」的順利開辦。
讓明星機場一線資訊、明星做客直播間、開幕閉幕式直播、新片獨家展映……能被千裡之外的你,一網搞定。
這是5G的魅力,是咪咕的實力,也是金雞正待發展的新契機。
金雞雖長,卻也很新。
再給一些時間,我們攜手前進。
回看金雞紅毯、頒獎典禮直播,更多臺前幕後明星精彩花絮,點擊「閱讀原文」,馬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