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寺日誌》中,裡巴(簡稱)是一位在大食國出生的貴族王子。雖然在自己的國家衣食無憂,但是裡巴是一個十分有志氣的人。他不安於現狀,打算前往遙遠的中原,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然後找機會留在中原混吃混喝。
在前往中原之前,他的族人就已經花錢打點好了一切。到達中原的裡巴,立馬被安排到了大理寺工作,雖然工作可以花錢解決,但是編制的問題,還是得靠自己。為了入編,裡巴必須通過官話八級。只是這個官話八級,難度確實太高,導致裡巴考了很多年都沒有考過。雖然說裡巴是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被pass掉的,但筆者猜測,就算他一絲不苟的寫完了,並且答題的順序都對了,也不一定能及格。
有句俗話說的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認真學習,勤勤懇懇,還是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境界的。想必很多備戰過英語四六級,甚至是專業八級的小夥伴們一定深有體會。既然都是考試,那麼多刷題,多掌握解題方式,還是可以通過的。但是這個官話八級的考試,真的有技巧可言嗎?
從裡巴看的書當中就可以發現,官話八級中的漢字,每一個都有著大量的筆畫,而且不仔細看的話,感覺所有的漢字都長得差不多。要想把這些漢字完全吃透,那可真的是一件難事。官話考試這麼難,那它和英語專八相比,誰更勝一籌呢?
根據筆者的經驗來看,還是官八更難一些。經常考試的小夥伴肯定都知道,要想考高分,就要刷海量的題目,掌握每一種題型的知識點,才能獲得高分。但是就官八而言,是沒有大量題目去刷的。
而且裡巴看的書,大部分都是漢字展示,並沒含有相關文字的短文讓他看。他只能通過記憶,來判斷文字的讀音和意思。這是一件十分繁瑣並且乏味的任務。
而且,古代漢字不像英文,短短幾筆就能寫完。為了讓考官看清自己的筆跡,也不能寫連筆字,只能用粗大的毛筆一筆一畫地寫完文章。對於裡巴來講,記文字就已經夠辛苦了,還要再工整地寫到答題紙上,還得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答卷,這個考試難度,豈是英語專八能夠超過的?
更重要的是,學習一門語言,最合適的方法就是在講這門語言的國家生活一段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並且適應不同類型的口音。然而裡巴生活的周圍,大家說的話都是比較常見的生活用語,像那些極其複雜的並且很少使用的漢字,一般是不會用在日常交流當中的。因此,通過環境這條捷徑學官話,也不見得就能學好。
而且,裡巴在中原也住了五六年了,嘴上還是一口的歪果仁味,依此可看,官八是真的難學。
本期內容到這就結束了,如果您還有其它的看法,歡迎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