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錢好
根據馬伯庸出道作品《風起隴西》改編的電視劇項目,近日對外公開了主創名單,高希希將擔任導演。將三國史料融入諜戰「無間道」的題材創新,被認為是給「宮鬥」「玄幻」泛濫的古裝歷史劇打開了一個新口子。
與此同時,馬伯庸這些天正在微博上連載新作《長安十二時辰》,僅微博原文頁的單章閱讀量已過85萬。這部脫胎於遊戲、效仿影視劇,又用網文形式更新的歷史小說,不僅吸引了大批90後推理案情、熱議CP,還引來不少文史愛好者考證文中細節、品咂用典。
馬伯庸說,自己是在用「網際網路思維」寫歷史小說。這個定義,也概括出了近年一批同類型小說的新轉向。從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月關的《回到明朝當王爺》,再到酒徒的《盛唐煙雲》、冶文彪的《清明上河圖密碼》,相較於以往的傳統寫法,這些以史實為綱的作品往往加入了當代流行的文學類型元素,呈現出更為多元、活潑的新鮮樣貌。
脫胎於電腦遊戲,有反恐、有推理還有GPS地圖
《長安十二時辰》的誕生,最初源自於知乎上的一個問答。有網友針對一款熱門電腦遊戲的背景提問,馬伯庸便開了一個「腦洞」,信手寫了一段遊戲劇本:「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段帶著強烈互動感的「同人文」,最後成了《長安十二時辰》開頭的雛形。
小說寫的是唐天寶三載,上元節當日的帝都長安。在一派歌舞昇平的繁華盛景中,一群偷偷潛入的突厥狼衛醞釀著滅城的陰謀。只有一個死囚犯能挽救長安,時限為十二個時辰。
從目錄開始,整部小說就被上緊了發條。總共24章,一章只寫半個時辰,章章都像在倒計報時。與強烈的時間提示相對應的是,幾乎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張唐朝長安城的地圖,詳細標註出角色的「GPS定位行蹤」,也鎖定了故事在空間上的範圍。一百零八坊星羅棋布的長安城,恰似一張棋盤,每一輪見招拆招都在這之間:有人在暗處行兇,有人在明處追捕,有人在案前推演全局,還有人在深宮之中坐收漁利。在蒙太奇式的場景切換中,明線暗線縱橫交錯,織就一張精巧的敘事網。
「簡直是唐朝版的美劇《24小時》!」不少網友讚嘆小說精巧的結構設計和極具畫面感的文字,也有人將劇情的推進類比於遊戲進程。文學博士、類型文學研究者李廣益認為,從這部小說中能看到許多類型元素:「有反恐、推理、宮門、遊戲、影視……主角帶著跟班去查案,這很像一個老警察帶新手的角色設置,跟公安故事也有明顯對應。」儘管貼有如此多的熟悉「標籤」,但這部小說卻給多數人留下了「前所未見」的新穎印象。
作為該小說的熱心「追更」讀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還在微博上調侃了一番文中顯見的類型「套路」,比如「時間嘀嗒,嘀嗒,嘀嘀嗒」,「情節反轉,反轉,大反轉」。「節奏越快,刺激越強的類型,也厭倦得越快。」嚴鋒說,但是在類型的基礎上將某些元素加以變化,卻往往能擁有新的生命,《長安十二時辰》就是如此。
強大的歷史復原感,貼出唐傳奇給讀者「輔助閱讀」
此前,馬伯庸的長篇小說雖然也用過微博連載的形式,但大多是在已經完本的前提下發幾章試讀。但這次的新作,卻是邊更新邊寫,有些類似於網絡文學。有網友評價說:「用這種每日連載的形式進行,一方面避免了讀者一路跟著打怪開線帶來的閱讀疲勞,也可以逐漸引誘讀者入坑。」與讀者的互動也實時影響著行文的展開,比如用時辰命名章節,就是經讀者建議而定,而畫地圖標註「GPS導航」的方式,也是自第三章開始,為方便讀者理解而設。
但與一般意義上追求閱讀暢快感的網文不同,這部小說含有許多讓閱讀速度「慢」下來的歷史細節。文中包括配角在內的大小人物,在歷史上大都有真實出處。往往一段不足百字的簡短描述中,就有六七個「專業術語」。通行證叫「過所」,僕人為「伴當」,了解這些語彙、感受當年的語境,給讀者增添了許多考據的樂趣。而文中判斷身份高低先看「魚袋和袍色」,煎茶不當心以至於杯中有「四散的沫餑」這些細節,也都因為高度還原了唐朝風物,而被頻頻點讚。更新期間,馬伯庸還在微博上貼出文中重要角色的傳記,即唐傳奇《鄴侯外傳》,作為給讀者的「輔助閱讀資料」。
李廣益說,如今不少網絡作家寫歷史小說也會做考據,查閱大量典籍,但要做到在每個層面都寫得真實到位,需要功底和功夫。「《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許多細節是有『實感,的,帶來很強的歷史復原感,令人身臨其境,而從史料的蛛絲馬跡中衍生出來的劇情,也能讓人信服———這需要相當深厚的歷史功底。馬伯庸寫三國題材的《風起隴西》的時候,還特意去蜀地的古戰場,沿著諸葛亮伐魏的路線走了一遍———這就是功夫了。」
馬伯庸本人一直強調,自己的作品不該歸為網絡文學,而應當是「網際網路思維」的文學。無論文體題材的側重,還是行文細節的斟酌,他認為創作就是一種雙向選擇———讀者選擇作者,作者也在選擇他的讀者:「其實就像拍一部商業電影一樣,必然有一些元素是讀者喜歡的。」但與此同時,首先要遵從自己內心的需求,「我會寫什麼,我對什麼有興趣,那我把它寫出來給大家看,自然也會聚集到一批有同樣興趣的讀者」。
相關連結
這些年火過的網絡歷史小說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
在天涯社區首發的網絡連載歷史小說,2009年連載完畢。系列實體書與網絡連載幾乎同步出版發行,銷量過千萬冊,成為網絡文學中現象級的熱門作品。
小說用網絡化的語言,娓娓道出1344年到1644年這300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語言幽默風趣,將歷史變成了一部鮮活的生活故事。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宮廷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甚多。
《回到明朝當王爺》作者:月關連載於起點中文網,2008年完結,是「穿越歷史小說」類型的代表作。在2009年「網絡文學十年盤點」中被評為「十大人氣作品」。小說講述現代人鄭少鵬因為陰差陽錯回到大明正德年間後發生的故事,通過主人公的視角,見證了東廠、西廠、內廠、外廷、錦衣衛之間的紛爭;參與了剿倭寇、驅韃靼、開海禁、移民西伯利亞……著名作家、魯迅文學院副院長邱華棟評價這部小說為「新派歷史小說」,寫得揮灑自如、輕鬆機智:「歷史不再是亦步亦趨了,不再是沉重到無法去消解、瓦解、解構和戲仿的了,歷史就是一個筐,咱們可以隨便裝了。」
《盛唐煙雲》作者:酒徒
連載於17K小說網,2012年完結。
作為「隋唐三部曲」的最終部,小說通過一個胸無大志的長安紈絝的經歷,串起盛唐安祿山之變前後的一段歷史。鬥酒詩百篇的李白飄然臨仙,驚才絕豔公孫大娘一舞劍器動四方。奸臣名將,絕代貴妃,次第登場。然而,安祿山之變突發,唐朝自巔峰急轉直下……雖屬「架空歷史」的類別,但對於真實史料的化用非常出色。作者於2015年獲得第一屆網絡文學雙年獎銅獎。
《清明上河圖密碼》作者:冶文彪
2015年1月由讀客圖書出版。
作者通過整整10年巨細無遺的考據,將《清明上河圖》中824個人物全部原地「復活」,用推理懸疑的筆法,寫北宋覆滅前的盛事絕影。既有《清明上河圖》的時代背景和史料鋪墊,又像《達·文西密碼》般扣人心弦,被譽為國內「首部大格局歷史推理懸疑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