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時間 與標準「逆行」

2021-01-08 新京報電子報

  1922年,一場有關時間的著名爭論,在哲學家亨利·柏格森與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間展開。

  柏格森一方面肯定了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成就,也同時尖銳地指出了物理學家時間觀的不足。在他看來,「時間」絕不能僅僅作為一個可以被機械測量、可以化作方程的客觀對象來看待。比起測量時間來說,為什麼時間的測量工具與時間的對應關係,對於人來說是有意義的?這一問題更為關鍵。

  而在愛因斯坦看來,哲學家和物理學家有著心理學的和物理學的兩種對時間的理解,前者側重於人內心對時間的感知,而後者則重視時間的測量。

  在這次爭論後,兩人的歷史地位發生了某種倒轉:原本聲望如日中天的柏格森雖然直至如今仍然是重要的思想家,但卻已經被許多人遺忘。與之相反,愛因斯坦則已經幾乎成為物理學界最重要的象徵,這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地位發展的某種縮影。與之相類似的是,人們對時間的理解同樣逐漸籠罩在科學的陰影下,人們絕少追問時間之於自己意味著什麼,而僅僅是將其作為用來高效安排生產生活的一個參照物。

  社會學家索羅金和莫頓就曾疑惑,為何人們常常忘記時間的社會建構的一面,而只記得其物理的一面。或許,是因為藉助鐘錶組織行動的時序,從而高效有秩序地生活,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大的一種「美德」。

  不過,柏格森式對時間的人文主義思考並非沒有同道。從胡塞爾、海德格爾等哲學家,到埃利亞斯、羅薩等社會學家,還有心理學者、傳播學者,都逐漸將目光或是投向人類對時間的感知與體驗,或是技術條件、社會結構對人類時間安排的影響。時間不止存在於鐘錶之中,更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感受與觀念裡。

  這裡無意貶低物理學對時間的貢獻,只是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已經深深習慣於物理學構建的秩序,找回這種更為深刻的時間感受,顯得彌足珍貴。

  

  古老的傳統:「我在等靈魂追上我!」

  中世紀的哲學家奧古斯丁曾在名作《懺悔錄》中留下這樣一句名言:「什麼是時間?如果沒有人問我,我知道。如果我要向發問者解釋,我則一無所知。」

  義大利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則在《時間的秩序》中寫道:「我停下來,什麼也不做。什麼也沒有發生。我什麼也不去想。我聆聽時間的流逝。這就是時間,熟悉又親密。我們任它帶領。秒、時、年的洪流將我們投向生命,我們棲居於時間之中,就如魚在水中。我們的存在,就是在時間中存在」。

  時間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存在:我們與它仿佛融為一體,卻又形同陌路。我們常常談論時間,但似乎每一個人都能給出不同的答案。

  而如果把目光放大到人類歷史的尺度,我們會發現,不同文明之間對時間曾經也有著十分不同的理解,這些理解植根於各自文明的土壤中,並型塑著文明發展的軌跡。

  布魯斯·查特文在《歌之版圖》中講過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一名來非洲部落觀光探險的歐洲白人聘請了一位當地嚮導。白人有自己預定的行程,走得快,以至於嚮導一時跟不上。然而,無論白人多付多少錢,也無法說服嚮導調整自己的步伐,嚮導說,他「在等自己的靈魂追上自己」。

  而在科幻小說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說《雙面真相》中,一支來自西方的探險隊也來到一個原始部落,他們發現這裡的人們彼此信仰不同的祖先,因為他們沒有文字,缺乏有記錄的統一歷史,每個人都活在各自版本的歷史時間之中。

  這兩個故事講述了文明的相遇,也講述了時間感的衝突。「原始部落」作為共同的主角,代表了一種前現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感知。這裡的人們有著自己的時間節律,這種節律與當地的物候、文化相呼應,它們因地而異,各地之間無法通約。

  與之對應的,則是「受制於行程表」的標準化時間感知,這種感知依賴鐘錶等外部的時間刻度。這些刻度斬斷了人在進行時間感知時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聯繫,但卻能夠讓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們按照一套統一的秩序行動。

  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認為,一種「脫域」機制的誕生,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特徵。這種機制將社會關係從特定場所的控制中強行解脫出來,對生產生活的時空進行重組。

  成熟時鐘機械的誕生對現代文明非同小可,自此,人們可以擺脫不同地區感知時間模式的差異,通過統一的時間刻度協調彼此的行動,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跨國貿易這些孕育現代社會的重要活動才得以開展。

  這種基於時鐘的時間感知的關鍵,其實並不在於一個外在的刻度是否存在,而在於這種刻度是否能夠將時間看作一個純粹而抽象的客體。

  例如,古代中國其實也有自己的曆法和計時工具,但在吳國盛看來,中國人並沒有真正提煉出純粹的時間概念,這也成為古代中國沒有發展出現代科技的一個原因。

  古代中國人最愛講的時間概念可能是「時」,司馬遷就評價項羽之死是「時不利兮騅不逝」。「時」是一個十分豐富的概念,它連接著物理意義上的自然,也連接著道德、命運維度中的天地。講究「民胞物與」的中國人對時間的理解,往往關乎具體的「情勢」,時間在這裡遠遠不僅是鐘錶上空洞而抽象的數字。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種前現代的時間感知。

  匆忙的現代人:「我沒空!」

  「我快沒時間了!」「我沒空!」這是勞碌的現代人常常發出的感嘆。甚至於現如今,時間稀缺成為了某種另類的勳章,「大忙人」常常能掙得一個事業有成、人生贏家的印象。簡單的三個字背後,是一套標準化的嚴格時間安排,和對效率的極致追求。這是被時鐘帶入現代文明時人的煩惱。一個等待靈魂追上自己的部落人,是不可能發出「我沒空」的喟嘆的。

  時鐘帶來的標準化時間將對秩序和效率的追求,施加給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

  福特為現代汽車工業留下的流水線,就基於對時間序列的精密控制。新式的陸軍訓練也詳細分割了每一項訓練的時間周期,便步和正步的每分鐘步伐數都可以被精確地安排,用以尋找最能提升隊伍紀律和作戰效率的方案。

  在交通領域更是如此,為了滿足越來越頻繁和大體量的貿易需求,現代社會的航船告別了葉聖陶在《三種船》中寫的那種遊船式的悠閒,坐船的人「遲到了些實在不算事兒,就算不到又何妨」,而是在海關、碼頭處矗立的鐘樓精準的鐘聲中,滿載著按時集中前來坐船的大批乘客離岸。火車的誕生,更是宣告著人類通勤速度的一次飛越。1935年,中國《鐵道》雜誌的一篇文章就寫道,「鐵道員工,應特別注意時間」。

  不過,時間感的現代化也是一個我們熟悉的弗蘭肯斯坦式的故事:人們將主宰時間的秩序交給了自己造出來的鐘表,卻從此踏上了成為時間奴隸的旅程。

  剛剛提到的火車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火車大大縮短了人們對抵達行程目的地所做的時間預期,然而,對風馳電掣一般速度的歆享同時也伴隨著時間壓縮過程中劇烈的眩暈:火車剛剛發明時就有醫學家提出證據,稱人們處於時速25-30公裡的火車中時,看向窗外飛速掠過的景觀會帶來巨大的不適,甚至可能損傷人的大腦。儘管人類最後無疑適應了這樣的速度,但因此習得的一種名為「全景觀看」的技巧,卻使得我們與風景日漸疏離。

  在頗受好評的《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一書中,德國學者希弗爾布施就指出,人們為了規避高速帶來的不適感而訓練出的「全景式」感覺,「徹底有別於靜態的、尤其是包含著與所觀察對象之間存在緊密關係的傳統感覺」。

  除了鐵路旅行,城市裡的百貨商店、越建越多的高速路立交橋,這些現代性的標誌物,都助長了全景視覺的發展。

  曾經人們在低速中凝視窗外的風景,時間仿佛停滯。希弗爾布施認為,這種朝聖一般的旅遊體驗就此被鐵路摧毀。從此,我們經過的每一個地點都不再是「具有空間性的實體」,而只是交通中的一個點——我們唯一的目的,是穿過它,就像穿越那空洞的時間。待到飛機問世,人類學家馬克·歐傑更是將飛機場稱為「非地點」(non-place),它存在的價值,僅僅是幫助我們離開和抵達。

  火車象徵著速度,而彼得·康納德則說「現代性的象徵就是時間的加速」。而當鐵軌變成了光纖,時速一百碼的轟鳴成為轉瞬即達的信息,時間加速的效應給我們施加的力量就變得越來越顯著和無可逃避。

  當代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許多發達國家的人都承認「我們幾乎找不到時間去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普遍認為能找得到三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上網,更詭異的是,他們認為這些不是他們「真的想做」的事,獲得的愉悅感很低。

  羅薩認為這體現出現代社會的一種有些病態的主導意識——「你應該去做」,每個人心中都有無窮的「to do list」,每晚睡下時,人們都常常因為自己沒有做完足夠多的事情而心懷愧疚。這種時間的壓迫使得「提速」甚至取代了每一件事情本身,成為了人們做事的目的。

  「你應該去做」的意識是如何形成的?馬克·金維爾之類的哲學家,會認為這和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有關,傳媒學者會提及社交媒體等新技術的效應——總之,成因是複雜的,但鐘錶代表的標準化時間秩序的強化,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早在福特採用流水線之前,斯威夫特的工廠主管提出了一個提高工廠產出效率的方案:不是鼓勵工人們更勤奮,而是通過提高機器的速度,讓流水線上的工人們的工作節奏變快。時至今日,這個人適應「系統」的模型終於來到了它的巔峰版本。

  高喊著「我沒空!」的現代人在越來越快的時間節奏中失去了對時間的掌控,也失去了對自我的掌控,逐漸徹底地服從於一個外在於人的秩序。當他們聽到哲學家齊奧朗的這句話,恐怕會頗為心有戚戚:「發明這些引擎,真的是為了節省時間嗎?我抓住一個東西,沾沾自喜,卻以為自己是它的主人」。

  加速與悖論:「我在倒時差!」

  如今每到年底,最受歡迎的一項朋友圈活動應該是轉發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的「年度報告」。支付寶是我們的吃穿用度,豆瓣是我們的精神角落,網易雲承包了我們每一個負能量的夜晚——它們就像《哈利·波特》裡的魂器,儲存著不同的「我」的碎片。我們用它們來定義我們一年的時間,還年復一年地用它們來構建自我。

  看了齊奧朗的話,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情。這也是不少學者的擔心,擔心人們在效率與秩序的現代性鐵籠中不斷被均質化,被那些個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所定義。不過,在密不透風的鐵籠上,也有縫隙,而它恰恰孕育於這個籠子內部。

  這是一種充滿著悖論的時間體驗——時差。「我在倒時差!」可能是一句比「我沒空!」更現代的話——它至少說明兩件事:全球時區體系業已建立;用於客運的飛機已經有了足夠快的速度和相當的普及率。

  1884年,國際子午線會議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辦,旨在確定國際標準計時所依據的本初子午線,會上誕生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MT)。此後,協調世界時(UTC)又在1960年取代了格林尼治標準時間並沿用至今。全球時區標準的設立是標準化時間秩序抵達的又一高峰,鐘錶時間,第一次有了校準世界的可能。

  然而,時差的存在卻成為意外而可貴的雜音。

  美國歷史學者克里斯多福·李化用馬克思的名句,稱時差體現了某種「時間消滅空間的不徹底性」。因為跨越時區而產生的不適感,挑戰了標準化時間企圖協調一切的烏託邦幻想。這是個人內在生理節律與外部時間的衝突,在海德格爾看來,「在世存在自身,就是時鐘」。

  而早在1950年,明尼蘇達大學的一項研究就首次證明了人體的「晝夜節律」,證實了海德格爾的說法。克里斯多福在《時差:晝夜節律與藍調》裡也指出,無論外在世界設定了怎樣的時間標準,各類研究都顯示了人體「內在時間」與之存在的不一致性——「與機械時鐘相比,我們的身體是不完美的時鐘,但也正因此可以回應多變的社會變遷,不會在劇烈的變動中過快衰老」。

  「時間霸權」這樣的修辭其實頗為危險,因為它讓許多行動者感到自己不必擔負起責任,一切都是「時間的錯」。在時間霸權建立的過程裡,各類政治、經濟主體扮演著積極的行動者。

  早年是日光燈的大規模普及,使得工廠夜班出現,也改造了人們的生理節律,使晝伏夜出的「內在時間」成為可能。如今,消滅睡眠的技術獲得了指數級的迭代升級。

  美國技術史研究者喬納森·克拉裡在他的著作《24/7》中就提到,美國國防部曾經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研究一種可以在遷徙過程中七天不睡的候鳥,為的只是希望能訓練出不眠不休的士兵。而克拉裡也認為,這種技術創新從軍事轉為商業用途是遲早的事情,有了不眠不休的勞動者,也會有不眠不休的消費者。

  召喚「我」的時間

  太陽底下無新事。當時間來到2020,我們見證了許多類似的事情在我們身邊發生:網際網路大廠的廁所開始計時;外賣平臺制定騎手間的「趕工遊戲」,讓他們用肉身超速逆行。這是標準化時間對人體節律的內在時間的徵服,也是效率至上的現代社會的縮影——在這裡,系統的時間高於人自己的時間。

  人們突然間開始有些懷念那個「等著靈魂追上自己」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時間感來自於頭頂的星空和腳下的大地,如列斐伏爾所說勞動的時間,即是生活本身。也難怪這一年的年度彈幕是常常滿屏刷過的「爺青回」,這種大面積的懷舊,又如博伊姆在《懷舊的未來》中所說,是一種「對現代時間概念和進步時間觀念的叛逆」。

  這就是「時差」為何如此有價值的原因。正是因為時差造成的嚴重不適,才使其成為一個現代人無可迴避的隱喻:它提示著我們外部時間的霸權已經讓我們陷入各類生存的危機,召喚我們努力地找回系統之外,屬於自己、屬於人的那個時間。

  這是現代性在各個領域的宿命,也是人性的宿命。人們在一片混亂中懷著對秩序和效率的狂熱出發,又在成為秩序與效率的奴隸時姍姍返鄉。

  人類與時間之間,是一個《最後一片藤葉》式的故事。老畫家貝爾門給患上肺炎不久於人世的窮學生瓊西畫上了最後一片藤葉,幫助「數完葉子就離開人世」的瓊西創造了生命的奇蹟。人類也曾經給自己畫上了一片藤葉,用時鐘的滴答來代替自我對時間的感知。徹底靠藤葉維繫的生命終是風中之燭,小說結尾,真相揭開,瓊西告別善意的謊言,走出了病房,她真正獲得了又一次的新生。

  撰文/劉亞光

相關焦點

  • 《信條》的時間逆行
    觀眾看到的都是正行、逆行之間的特效,逆行仍然是英雄的主角的威武形象。 主角叫什麼?似乎連名字都沒有,我都不知道怎麼叫他。 電影特技就不用說了,我理解的時間逆行,跟諾蘭在電影展現的還不一樣。我沒辦法做動畫,我理解的逆行,像人逆水而上。比如,順行是從A到B,而逆行是沿著這條線從B一點點走到A。
  • 水星逆行諸事不順了?那其實是視覺錯覺對生活無影響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6年,「水星逆行」現象將會出現四次,持續總時長約80天。
  • 2015年水星逆行時間及水星逆行的影響
  • 金星即將逆行,對十二星座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未來兩個月金星就要開始逆行了,我們的生活也有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可能現在就有人開始感受到些許的變化,一起來看看此次金星逆行,十二星座會受到什麼影響呢?10.6-11.1逆行於天蠍,11.1-11.16逆行於天秤白羊座白羊座在本次逆行在金錢上會有所失去,需要投入一些資金,不過錢不白花,是為了後續的發展,在人脈方面會打開新的局面。
  • 九月火星逆行-你的職業生活與性生活的高度戒備狀態
    ,似乎2020年還不夠緊張,這意味著是時候讓你的性生活和職業生活處於高度戒備狀態了。以下是如何利用逆行來為你服務的方法。那麼,火星逆行是怎麼回事呢?金星掌管「女性」特徵,如情感、美麗和愛。相比之下,火星掌管著「男性」特徵,如侵略性、性、行動和欲望。當「勇士」星球逆行時,我們生活的這些領域會感覺有點脆弱。性慾可能會減弱。在工作場所,你可能會感到停滯不前,好像你失去了任何慣性,你每一次嘗試前進。
  • 佔星事件-2020年10月天蠍座水星逆行影響,天蠍要關注
    的一系列事件:•2020年的最後一次水星逆行始於,世界標準時間9月23日晚8:55的天秤座陰影。•10月14日世界標準時間上午1:05,水星在天蠍座(11 o 40')逆行。•水星的直接觀測站發生在11月3日世界標準時間下午5:50的天秤座。•水星於11月19日世界標準時間晚上9:04,結束了天蠍座的陰影。
  • 水星逆行周期
    ,從地球上看,水星雖然也是依橢圓的軌道圍繞太陽公轉,但由於地球與水星運行速度不同,致使水星在某段時間內看起來好像是在逆行一樣。所以遇到水星逆行一般要迴避,尤其是在前期漲幅較大的情況下,遇到水星逆行一定要清倉出來觀望。
  • 6月水星逆行不要為過去的時間嘆息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
    水逆是對集體性影響,12星座都需要了解和注意) 6月水星在巨蟹座逆行分析 6月18日,在巨蟹座的水星開始進入到逆行階段,直至7月12日恢復順行,不過隨後依舊會受到水逆陰影期的影響,直至7月27日才會徹底結束這次水星逆行。
  • 星座女神星象預警|6月水星逆行,不要為過去的時間嘆息
    撰文/ 微博@星座女神經兒◆時間新月時間:GMT+8. 2020年6月18日 12:59◆影響周期2020年6月2日-2020年7月27日◆影響人群12星座全體(ps.水逆是對集體性影響,12星座都需要了解和注意)6月水星在巨蟹座逆行分析6月18日,在巨蟹座的水星開始進入到逆行階段,直至7月12日恢復順行,不過隨後依舊會受到水逆陰影期的影響,直至7月27日才會徹底結束這次水星逆行。水星每年都會逆行3-4次,每次逆行周期約為24天。
  • 冥王星逆行:半年的群星逆行期開始
    // 北京時間4月26日凌晨2:54,冥王星開始在摩羯座逆行。作為一顆外行星,冥王星每年都會逆行約5個月。今年冥王星逆行的持續時間是4月26日~10月4日。冥王星逆行與水星逆行不同,它主要影響的是大環境,而非我們的個人生活。
  • 近期四大行星接連逆行 未來半年你的生活面臨重大變革
    近期四大行星接連逆行—— 你的生活面臨重大變革 行星逆行,總是會讓你受些苦,沒有受苦,你怎麼知道自己在這個領域裡,需要進步?這個期間,十二星座要在哪些領域裡獲得提醒,學會新的課題呢? 冥王星逆行 4月26日-10月4日
  • 2018年土星逆行!觀看土星最好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天文學家將在明晚見證土星的逆行,這將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讓我們看到這顆環繞行星的全貌。但是什麼時候是看土星明天的最佳時間呢?6月27日,土星正與太陽直通,在地球的另一邊,它與太陽直通。在逆行期間,土星將比平常更亮,並將向我們的家園傾斜,以提供前所未有的土星環的視角。6月28日,周四午夜過後,英國皇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阿維利亞·維比索諾建議英國的業餘天文學家在南方的天空中尋找土星。她說:「從日落到日出,土星將出現在天空中,首先出現在東南部,然後在西南部。
  • 9月中旬火星逆行,天秤座內心脆弱,亟待調整苦悶生活
    ,火星逆行持續的時間從9月9日到11月29日,會持續給大家帶來負能量。隨著木星恢復順行,天秤座會獲得家庭方面的支持,不過你們會將精力時間調撥一部分給家人,部分天秤座也可能會回到父母身邊生活、工作。隨著火星逆行,與伴侶之間會存在老毛病重犯的時候,這時候一定要頂住壓力,學會主動去調解雙方的矛盾。13日木星在家庭宮內順行,有利於改善天秤座與家人間的關係,長輩也會給予你們物質方面的補貼及幫助。單身的天秤座,想找到一個生活上能夠照顧你,對你的事業有所幫助,能夠給你創意靈感的人。
  • 4月18日土星逆行:土星逆行期間的7個修煉法則
    土星逆行,象徵著新出臺的規範法律意識形態等東西,需要花時間去消化;土星逆行,會出現從國家到企業的各種組織結構變動,律法的變動,領導權威人物的離職或者更換等,以調整跟隨最新的國家意識形態和法則的變動;土星逆行,會導致我們對生活,商業領域的「權威」,「規則」,「道德律法」 等議題有重新認識, 適應,理解,定義......
  • 水星逆行諸事不順?天文學家稱:視覺錯覺!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6年,「水星逆行」現象將會出現四次,持續總時長約80天。在佔星術中,「水星逆行」往往意味著諸事不順,佔星師通常會建議人們在水星逆行期間儘量避免啟動任何新的項目,應該去反思和回顧過去的決定並重新評估。然而,天文學家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 土星逆行:這4個月,是宇宙給你的修復和重啟時間
    10月4日;土星,從5月11日逆行到9月28日;金星,從5月13日逆行到6月24日;木星,從5月14日逆行到9月12日;……今天是土星逆行的開始。土星代表時間,所以土星逆行時,我們比平時更加緊密地和過去、未來的時間緊密相連——過去做過的善行,會得到好的獎勵;而過去做的錯事、過去沒能完成的任務,也會在這個時間得到清算。而這種清算,或是獎勵,會帶有某種宿命的色彩。所以,如果你採用逃避的態度,不願意面對現實的話,土星會逼迫你回頭看清楚,並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起責任。
  • 2017年逆行怎麼處罰
    在高速上錯過出口、加油站、服務區,一些膽大的司機開車逆行回去,或者在道路上,不小心進入相反方向的單行道,硬著頭皮開車行駛。這些車輛逆行了,司機會如何進行處罰?接下來快車小編為您介紹2017年逆行怎麼處罰的內容。  什麼是逆行?指朝著與規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行進。
  • 8.11-8.17一周星象分析,天王星逆行,生活仍有驚喜可言
    時間進入8月的第二周,行星與行星之間的角度並不是那麼良好,甚至出現激烈的對抗。而天王星的逆行,註定不會讓生活處於平淡的狀態中。不管是驚喜還是意外,十二星座都應該讓內心儘量保持平靜,做好十足的心理準備。8月11號到8月17號一周星象分析,天王星逆行,生活仍有驚喜可言,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哈市交警整治快遞外賣車輛交通違法丨搶時間逆行、不戴安全頭盔...
    近日,哈爾濱交警部門開展快遞、外賣等非機動車輛交通違法專項整治行動,嚴查下道逆行、闖紅燈、不佩戴安全頭盔等違法行為,從嚴規範快遞、外賣等群體「四統一」標準。在11月3日行動當天,交警就取締違法電動車輛200餘臺。11月3日,交警道外大隊警力在轄區內開展電動車違法行為治理行動。
  • 9月星座運勢:火星逆行,這些星座放慢生活節奏,直面人生迎轉機
    >火星逆行的周期大概會從9月份,一直延續到11月份,但是火星逆行的影響其實從8月份就開始了,可能要到明年的時候,才能結束。不過大家也沒必要太過擔憂,隨著時間的流逝,火星逆行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弱,再加上木星和土星逐漸恢復順行,火星逆行給大家帶來的傷害,自然相應的少了很多。火星逆行的時候,很多人會感覺到自己的心情很鬱悶,而且經常容易感到煩躁,面對一點小的爭端,有時候會發很大的脾氣,整個人處在一種隨時暴走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