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起強烈反響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長江沿線省市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五項任務,賦予長江經濟帶「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的新的歷史使命。
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大家表示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當好表率,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更大貢獻。
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大家表示,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為奮鬥「十四五」、奮進新徵程注入強勁動能,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後世。
10月份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在今天(11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我國10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10月份,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成效持續顯現,生產穩中有升,需求企穩回暖,就業繼續改善,市場預期向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
先從需求來看,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比1—9月份加快1.0個百分點;基礎設施、製造業等主要領域投資都在穩步回升;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以及社會領域投資繼續加快,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
同時,市場銷售持續回暖,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3%,比9月份加快1.0個百分點,化妝品、汽車等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較快增長。隨著國內的疫情防控成果顯現,外出消費信心持續增強,10月份,餐飲月度收入同比增速年內首次轉正。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繼續加快。
再看生產,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連續兩個月穩定在這一較快水平。在需求的帶動下,工業生產增長的面繼續擴展,規模以上工業41個大類行業當中有34個行業實現了增長,佔全部行業的八成以上,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產品產量繼續加快。服務業生產指數在10月份也明顯回升,構成指數的8個大類行業中有7個實現了增長。
在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恢復的同時,企業預期繼續改善,新業態增勢良好,就業形勢總體穩定。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9月份下降0.1個百分點。前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達100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奮鬥者」號再次突破萬米海深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在10日、13日兩次下潛突破萬米海深之後,今天(11月16日),「奮鬥者」號再次完成萬米級下潛,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並尋回了此前布放在洋底的3個作業工具。
北京時間今天4時46分,「奮鬥者」號被成功布放,7時44分,「奮鬥者」號再次突破萬米。
「奮鬥者」號今天的任務除了利用機械手海底採樣,還要取回上一個潛次布放在洋底的3個作業工具,任務難度堪比「大海撈針」。
在洋底通過導航定位系統確認位置、規劃路徑後,「奮鬥者」號用了大約30分鐘就成功找到了3個作業工具。其中一個工具上捆綁的標誌物一面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面向全國青少年發起的《獻給深海的禮物》融媒體活動的二維碼入口。
緊隨「奮鬥者」號下潛的「滄海」號和「凌雲」號今天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與「奮鬥者」號開展聯合作業。
「奮鬥者」號順利完成作業工具布放並精準收回,使載人潛水器的功能得到了極大擴展,這對深海科考,尤其是未來實現深海科研的原位培養、長期監測等方面意義重大。
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發布
第十二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名單今天(11月16日)公布, 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等30家企業入選。本屆30強企業2019年度合計主營收入4346億元、淨資產5519億元、淨利潤503億元,三項指標均創歷史新高,其中淨資產首次突破5000億元大關,淨利潤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
前10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4%
商務部今天(11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前10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00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增幅比1—9月提高1.2個百分點,延續了穩中向好態勢。
我國首顆自主高光譜業務衛星在軌交付
今天(11月16日),5米光學業務衛星正式在軌交付自然資源部,標誌著我國自主建造並成功運行的首顆高光譜業務衛星正式投入運行。該衛星在礦物、植被、水體、土壤定量化分析方面具有應用優勢,將為我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由數量向質量和生態轉變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文章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DF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