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高考前的全國普通高考(1952-1977)及歷年錄取人數一覽

2021-01-16 物理佬

恢復高考前的全國普通高考(1952-1977)及歷年錄取人數一覽

一、恢復高考前的全國普通高考(1952-1977)歷年錄取人數一覽

1952年,報考人數:7.3萬人,高校招生數6.64萬人,錄取比例 91(%)

1953年,報考人數:9.0萬人,高校招生數7.0萬人,錄取比例 77(%)

1954年,報考人數:13.4萬人,高校招生數9.38萬人,錄取比例 70(%)

1955年,報考人數:17.7萬人,高校招生數9.8萬人,錄取比例 60(%)

1956年,報考人數:35.0萬人,高校招生數18.5萬人,錄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畢業生人數:19.4萬人,高校招生數10.6萬人,錄取比例54.6(%),報考人數:25.2萬人,錄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19.9萬人,高校招生數26.5萬人,錄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0.0萬人,高校招生數27.4萬人,錄取比例 91.3 (%),報考人數:33.3萬人,錄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畢業生人數:29.0萬人,高校招生數32.3萬人,錄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7.9萬人,高校招生數16.9萬人,錄取比例 44.6(%),報考人數:21.4萬人,錄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4.1萬人,高校招生數10.7萬人,錄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畢業生人數:43.3萬人,高校招生數13.3萬人,錄取比例 30.7 (%),報考人數:53.1萬人,錄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7萬人,高校招生數14.7萬人,錄取比例 40.1 (%)。報考人數:44.9萬人,錄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0萬人,高校招生數16.4萬人,錄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遲高考,大專院校沒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屆工農兵學員,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9萬人。

1971年,沒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屆工農兵學員,1972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3萬人。

1973年第三屆工農兵學員,1973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5.3萬人。

1974年第四屆工農兵學員,1974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6.5萬人。

1975年第五屆工農兵學員,1975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9萬人。

1976年第六屆工農兵學員,1977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21.7萬人。

1977年,報考人數573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 .7 % 。

二、全國普通高考時間

1952年-1965年高考時間:(各地、市有所不同,不一一列舉。)

1952年:8.15-17,

1953年:8.20-22,

1954年:8.15-17,

1955年、56年、57年:7.15-17,

1958年:7.18-20,

1959年、60年:7.20-23,

1961年、62年:7.15-17,

1963年、64年:7.15-17,

1965年:7.10-12,

1973年:7.15-16筆試,7.18-19面試,有的:7.27-28,

1977年:12.6-8,12.9-10,12.11-12,或:12.17-18,12.20-22,等,

1978年:7.20-23,

1979年-2002年高考時間:7.7-9,

2003年至今高考時間:6.7-8,部分省市6.7-9,

三、我國全國普通高考招生政策的變革(1966年一1977年)

我國從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被廢除,從此中國現代教育登上了歷史舞臺。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隨之迅速發生變化,高考選拔人才的職能始終如一。當年的高校畢業生僅有2.1萬人。

1950年實行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

1951年公、私立大學實行以全國大行政區範圍的統一招生。

1952年實行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全國高等教育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規定全國高校除經教育部批准的個別學校外,一律參加統一招生。並且實行統一分配製。全國統一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至此,實施近40 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宣告結束。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具有現代教育意義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國目前高考制度的雛形。1952年8月15、16、17日3天,舉行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這個模式。這一時期的高考,招生考試規模較小,錄取率比較高,考試形式的主觀性比較強,尚缺乏對大規模考試的理論與方法的科學研究。

1952

1957年,全國有高等院校229所,1958年「大躍進」一躍而增加為791所,一年幾乎翻了兩番,1960年達到高峰為1289所,普通高校招生數從1957年的10.6萬一躍為1958年、1960年的26.5萬和32.3萬人。分別超過了當年高中畢業生的數量(當年高中畢業生分別為19.7萬和28.8萬人)。大量不具備條件的高校倉促上馬(新增一千餘所高校中,除個別學校外,多為中專戴帽),招生人數又大大超過高中教育所能提供合格生源的可能,必然造成一度高等教育嚴重虛腫的現象,加以政治運動對正常教學秩序的衝擊和經濟困難時期的影響,不同程度影響了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在這幾年中,也出現了高考錄取率極低的1962年,錄取率僅有24.3%,是歷來高考錄取率最低的一年。其中1962年高中畢業生多達44.1萬人,而經整頓後,高校數量也從1960年的1289所下降了二分之一,1962年僅剩高校610所,招生人數只有10.7萬。生源最多,招生數量最少,因此1962年的高校的錄取率成為最低的一年。1963年高校剩下407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批判高考制度成為政治話題,一些人蠱惑「智育第一、分數掛帥」的高考是為資產階級造就接班人,要「砸爛舊的統一招生制度」。1966年高考在即,國家的高考試題、考生的高考報名等都基本就緒。最值得同情的是:1966屆高三畢業班的同學們,他們十二年寒窗,參加全國高考的備考等工作也都準備就緒,7月中旬就要參加全國高考。但是,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1966年高等學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遲半年進行」。然後就是文化大革命,許多適齡學生成為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和回鄉知識青年,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1952年以來實行的招生考試辦法也被停止,此後的1966年到1969年,我國的全國統一高考招生被停止了達四年之久,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和國家發展。

1970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中發[1970]46號),招生辦法實行「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相結合的辦法。學生條件: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2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年齡不超過25周歲、未婚),有相當於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人們把從工農兵中選拔的學生稱為「工農兵學員」,1970年「工農兵學員」應運而生。1970年10月15日,國務院向各地發出電報:1970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轉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報告提出的意見進行。學制三年和三年半。

1973年進行了「文革」中唯一的一次全國高考。1973年4月3日,國務院批轉國務院科教組《關於高等學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見》,提出要重視文化考查。高等學校招生除需經過評議推薦及審查、複查外,著重增加政治、語文、數學、理化四科的書面文化考試,由地、市命題,縣(市)主持,文化考試採取開卷形式考試。考試很正規,分筆試和面試,還有體檢。考試後由於張鐵生的一封信,考試成績就作為參考,基本上按1972年的推薦制招生。

1973

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大中專學生(工農兵學員)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大專院校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有94萬人,約佔工農兵學員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農兵大學生只是工農兵學員的一部分!

1970年第一屆工農兵學員清華、北大8月底報到,9月入學。此後全國推廣清華、北大的招生經驗,有招生的大專院校學生於1971年3月入學,都稱1970年為第一屆(有少數大專院校是1970年以後才開始招生,這些院校內稱是他們院校裡的第幾屆學員會有不統一,對全國而言稱1970年為第一屆)。1971年沒有招生,第二屆1972年9月入學,第三屆1973年9月入學,第四屆1974年9月入學,第五屆1975年9月入學,第六屆1977年3月入學。學制三年半的1980年8月畢業,所以,工農兵大學生在校時間是1970年至1980年共十年整。

1974
1980年

1993年國家人事部、國家教委聯合下發教育部第[1993]4號文件,其中規定,「對於1970-1976年進入普通高等學校的大學生,學習期滿畢業時已由學校頒發了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其學歷為大學普通班畢業。該時期進入高等專科學校的則為專科畢業」。我國每年全國普通高考就是大學普通班招生考試,大學普通班就是大學本科。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規定:凡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畢業生,符合條件均可報考。具體要求是「年齡20歲左右,不超過25周歲……對於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以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具體包括:1、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2、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或與之相當的文化水平,而且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3、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4、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招生辦法是自願報名,統一考試,地(市)初選,學校錄取。錄取原則是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恢復統一考試,由省級命題。全國的知識青年紛紛報名參加,據統計,報名的人數多達1000餘萬人,這批人中最大的已經三十六七歲,最小的只有十三、四歲。最終參加高考的考生一共有570多萬,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4.7%。1977級於1978年2月至3月入學。

1978年,610萬人報考,原計劃招生29.3萬人,後增加近11萬人,共錄取40.2萬人。新生當年秋入學。

1979年,全國高考首次統一在7月7—9日三天進行,共有468.5萬人參加高考,錄取了28.4萬人,錄取率為6.1%。

政審:從新中國建立,貫徹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講求的家庭出身。1949年之後在土改中剝奪了地主、富農的土地,土改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在農村中劃分階級成份。1950年8月20日,政務院公布《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全國農村全部開始劃分階級成份。按規定,凡佔有土地、自己不勞動而靠剝削為生的為地主。其主要剝削方式是收取地租,佔有或租人土地、有比較優良的生產工具及活動資本,參加小部分勞動但主要以剝削僱傭勞動為生的為富農。佔有或租人土地、有相當工具、直接從事勞動並以此為生的是中農。租人土地來耕作、有不完全工具、受地主、受農剝削的是貧農。全無土地和工具、主要以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是工人(含僱農)。約佔人口的9.2%~10%的地主富農,佔有全國70%到80%的土地。對於家庭成份一般表述是:「我們是有成份,但不惟成份論,重在表現。」人們經常聽到的說教是:家庭出身是無法選擇的,但是要走什麼道路是可以選擇的。「有成份論」是從階級鬥爭觀念衍生的,它把人按所謂的「階級」分成三六九等,給不同的等級以不同的政治地位,按不同的政治地位給以不同的對待。「紅五類」、「黑五類」等詞,都是「成份論」的衍生品。在哪個時代,家庭出身決定了一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任何人從小學入學開始,就必須不斷填寫「家庭出身」。人們的家庭出身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1、紅五類,即工人、貧下中農(貧農、下中農)、革命幹部、革命烈士、革命軍人。2、黑五類: 「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分子。還有資本家、工商業兼地主,地主兼資金本家、偽職員,偽軍官、偽保長、破落地主。3、其它類,包括農村的中農(上中農、富裕中農)、城市的職員、小商小販等。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人,只要家庭出身有問題,就很難順利的升學、入團、入黨、招工、參軍和提幹,連談戀愛、找對象和結婚都受到影響。

在剛剛建國之初,「有成份論」的實行還不是十分的堅決和徹底。當時接受過一定教育的青年,大部分家庭出身按成份來看都比較高;那時國家又急需培養人才,所以家庭成份高的青年,並沒有被拒之大學門外。在一九五七年以前,政審制度並不嚴格,對絕大多數考生未發生實際影響。

1957年反右鬥爭運動之後,打了55萬右派。「黑五類」子女受到的歧視,包括升學、就業、當兵(填寫的申報表中有一欄是「出身」即「家庭出身」),有提出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特別是從一九五八年起,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加強政治審查,於是高考、升高中的錄取工作都實行黑箱作業,高三時,校方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對學生作了政審,並非個人表現或學習成績,而是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對「黑五類」(地、富、反、壞、右)子女進行歧視性篩選。政審結論基本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政治審查的依據,家庭出身:父母親、爺爺奶奶、兄弟姐妹、伯伯叔叔等,社會關係:外公外婆、舅舅、姑夫、姨夫、姐夫等有沒有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或右派的,或有海外關係尤其是港澳臺關係的學生基本上都是不宜錄取和降格錄取者。當時高校招生時先看政審結論再看考試分數。把很多品學兼優的學生排斥在大學門外。使相當大的一部分優秀高中生失去升學的權利。一九六二年,出臺了一項新的政審標準,對過去規定有所放寬,但只執行了一年。八屆十中全會後,重提階級鬥爭。這種極端的階級鬥爭理論在一九六四年的高考錄取上表現了出來。在這一年,「出身不好」的高中生幾乎全不被錄取。在一九六四年前後,這種極端的階級路線,不僅表現在高等學校入學標準上,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每一角落。北京市和教育部門在一九六五年對「階級路線」有所調整的另一背景是黨內鬥爭。一九六五年初,《二十三條》公布後,對北京大學原工作組的路線進行批判,就包括階級路線在內。北京市及教育部門的領導認為這樣極左的階級路線不符「重在表現」的政策,在一九六五年對升學問題又有所調整。在這一年的政審文件中,明確規定不能搞唯成份論。

1977年恢復高考鄧小平寫的。他說,「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政治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有這幾條,就可以了。總之,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一九七八年中央五十五號文件(即中央同意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公安部、民政部1978年8月25日呈報的《貫徹中央關於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決定的實施方案》。

一九七九年一月,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份問題的決定》,才取消階級成分。

此後,除了少數大學和個別專業外,政審都放得比較寬鬆。

相關焦點

  • 1977年-2019年曆年高考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2019年預計錄取人數
    2019年6月7日至8日,高考結束了,可謂是歡呼一片,很多的考生也開始了愉快的假期,但是也有很多的考生也許存在一定的焦慮:高考成績、高考志願的填報等等。隨著高考的深入改革,一部分新的高考政策也被提了出來,比如「3+3」的考試模式的提出,語數外依舊是必考的科目,剩下的文綜和理綜需要選三科進行考試。當然,近年來高考試題更加注重靈活性的運用,而是打破傳統死記硬背、刷題贏得高分的模式,很多網友也承認,這樣的改革將會為國家輸送頂尖的人才,本應如此。
  • 2021全國高考人數趨勢是上升還是下降?
    1、2021年全國高考人數趨勢是上升還是下降?  根據全國普通高考報名人數及錄取人數計算,高考錄取率從1977年恢復高考時的4.79%,上升至1998年的33.75%,伴隨著21世紀的擴招上升至2018年的81.13%,再創新高。
  • 中國曆年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統計表,2019年畢業生達歷史新高
    高考指高等教育入學考試,1952年開始實行,1965年進入文革時期而中斷,到1977年恢復並沿用至今,現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自學考試和成人高考三種形式,中國內地最重要的考試。建國初期1949年的高等學校畢業生為2.1萬,到恢復高考的第二年畢業生為16.5萬,如今的高校畢業生已經達到834萬,畢業生人數是建國時的397倍,是恢復高考起始時的50倍。
  • 年代迴響 | 1977年——恢復高考,改變命運的拐點!
    1977年,關閉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門重新打開,全國570萬出身不同、年齡懸殊、身份迥異的人湧進各個考場參加高考。這一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共有5萬多人報名,有1700多名考生考取了大中專院校,從此,他們的人生軌跡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1977年12月,參加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青年正在認真答卷。
  • 2020年全國各地高考人數排行!2019年高考分數線及錄取率!
    2020年全國各地高考人數排行:1.河南:未公布,預計113萬2.廣東:77.97萬,增1.16萬3.四川:67.01萬,增2萬4.河北:62.5萬,增6.54萬5.湖南:53.7萬,增3.8萬6.山東:53.04
  • 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是什麼樣,親歷者的感受(內有真題)
    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是什麼樣,親歷者的感受(內有真題)恢復高考的當年有非常多的考試十分激動,雖然當年上山下鄉,但是晚上還是擠出很多時間一起學習,這是在1977年參加高考的考生的說辭。他們十分感謝高考給他們帶來的機會,也感謝恢復高考的這個政策。1977年有誰參加高考,現在十分厲害呢?
  • 1977年恢復高考時,那些當年考上大學的人都是些什麼樣的人?
    1977年恢復高考時,當年考上大學的都是些什麼人?可以說各行各業的人都有,基本都是1966年之後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一些人,這其中就包括「老三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老三屆,簡單介紹一下。老三屆指的是1966年、1967年、1968年在校的三屆初中和高中學生。
  • 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題到底「長啥樣」?網友:這我也能考上北大
    而縱觀我國高考歷年來的難度變化,趨勢其實一目了然。從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每一年的試題難度都是水漲船高。畢竟高考的年數越久,題庫也越來越豐富,其總體維持在一個跨度起伏不大,難度逐年上升的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這個趨勢,高考剛恢復的1977年,題目豈不是最容易嗎?當然,相較於今天的試題確實如此。而第一年之所以簡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為了方便那些因特殊原因耽誤了青春年華的考生。而1977年首屆高考試題到底長什麼模樣?還請各位聽筆者一一道來。
  • 2011-2015年湖北歷年高考錄取分數線
    中國教育在線訊 2016年湖北高考錄取分數線尚未公布,考生可以留意歷年湖北高考錄取分數線情況來填報志願,中國教育在線高考頻道為你整理湖北歷年文理科高考錄取分數線,希望能給考生參考。  重要提醒:  學校報得準,等於多考20分,請使用在線估分選大學系統!
  • 高考誕生日——1952年8月15日
    1952年8月15日,全國共有7.3萬人走進了考場,改變億萬莘莘學子的高考制度就此確立。1951年公、私立大學實行全國大行政區範圍的統一招生,全國6個區在7月22-27日施行高考。報名高考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全國高等教育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規定全國高校除經教育部批准的個別學校外,一律參加統一招生,並且實行統一分配製,全國統一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由此確立,實施近
  • 當年高考為何從7月提前到6月?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又是在哪年?
    1977年,考生們在北京市一九零中學的教室裡參加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次考試。司馬小萌/攝1959年,華僑補習學校應屆高中畢業生在北京參加高考。 馮文岡/攝1977年,高考考生進行體檢。 司馬小萌/攝1978年高考,三十一中考場內,考生們正在認真答卷。 胡敦志/攝2003年,兩名參加春季高考的考生在考前討論問題。
  • 我國第一次高考是在哪一年?考試的科目和現在一樣嗎?
    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是由我國教育部統一調度的全國性考試。從晚清開始建立現代化的高考制度,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這期間,高考大致經歷了清末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和文化大革命以後的時期這五個大階段。
  • 飯統戴老闆:激蕩40年——一種高考,四次創新
    在中國,高考從來不是一場普通的考試,而是一次政府的管理能力與社會的組織能力的大型演練,從學生、老師、學校,到教育部門、交通部門和公安部門,每個城市的每一個部門,都在48小時裡嚴陣以待。 同樣,高考的意義和影響也絕非「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這十四個字能夠概括。在國人眼裡,它是改變命運的途徑、是跨越階層的通道、是出人頭地的門環。時至今日,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寄託。
  • 我的1977年高考
    劉順道第862期高考制度的恢復,是改革開放前的重大事件,是黨中央和鄧小平作出的重大決策。得民心,順民意。功在當代,澤潤千秋。它改變了億萬人的命運,激活了億萬人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人才輩出的社會環境。我有幸參加了恢復高考後的首次高考,並成功跨入大學校門,成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七七級)大學生,由此改變了我的人生道路。
  • 2016年高考需要帶什麼?高考可以帶計算器嗎?
    2016年高考需要帶什麼?高考可以帶計算器嗎?  2016年廣東高考首次採用全國卷,針對家長和考生提出的在赴考、考試作答等環節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廣州市招考辦副主任譚清勝一一進行了解答。>>>2016年廣東高考志願填報時間安排一覽>>>2016廣東高考各高校招生簡章匯總(持續更新)
  • 2020各省高考錄取率公布,2021高考真的會更難?
    「強基計劃」在閩招生實現開門紅,共錄取120多人,其中,清華、北大兩校錄取56人,比原計劃多錄取23人。傳統的「985」高校在我省錄取6100多人,錄取人數繼續增加,今年為歷史最多;「211」高校錄取1.6萬人,錄取人數比去年增加100多人,同樣創歷史新高。其中,清華、北大在閩錄取人數繼續「超二百」,共錄取215人,清北兩校錄取率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
  • 1977年高考試卷「躥紅」,網友看到題目後,感嘆:我也能考上北大
    ,中斷了11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一個「拐點」。為了早出人才、早出成果,國家決定在當年冬天就恢復高考,這也是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全國570萬年輕人走進考場,身在冬季,內心卻暖意融融。
  • 2019年高考人數突破千萬大關,考生1031萬人,錄取700萬,佔70%!
    隨著高考的落幕,家長老師還有同學們們又開始了新的忙碌,開始查詢高考錄取相關問題,說到報考,高分學霸不操心,985、211雙一流都隨便挑;低分考生也不怕,高職高專隨意選。最令人作難的就是中間這部分普通本科的考生,想報考重點本科但是分數卡邊緣線,報低分高校又感覺對不住自己寒窗苦讀多考的那幾分,著實令人著急。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好奇,報穩妥一點不就好了,幹嘛要那麼小心翼翼?有個學校上不就好了。那麼今天就用一組數據來告訴你們,讓班主任還有考生們心心念念的那一分到底意味著什麼。
  • 1977年高考是怎麼樣的?請回答1977年高考試卷題目及答案圖
    請回答1977怎麼玩?請回答1977年高考試題及答案是什麼?2017年高考已經開始了,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現在已經整整40年了。如果給你一份1977年的高考試題,你會做嗎?現在小編就給你一份1977年的高考試題,看看你可以得多少分?
  • 2019年成人高考錄取怎麼查詢自己被錄取了?
    2019年成人高考錄取怎麼查詢自己被錄取了?成人高考錄取怎麼查詢自己被錄取了?2019年成人高考已經在網上公布,查詢到成績後考生們最期待也是最關注的就是成考的錄取結果,下文有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19年的成考錄取結果的幾種方式。怎麼查詢成考是否被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