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2021-01-08 小明開眼看歷史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五人並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在正史中他們的死和演義中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在正史中,他們各自的地位和演義中也是不盡相同的,從這五人的地位和死法,其實可以看到,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是和大家有點不同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家都認為大富大貴的生活比較好,比較認可善終的結局。但是羅貫中先生卻認為,作為一個武將,還是戰死沙場比較合理,比較符合他們的身份,於是在演義中,他篡改很多人的結局,這其中就包括了曹魏的五子良將!

張遼

張遼被後人評為五子良將之首,不過在曹操時代,其實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信任的並不是張遼,而是于禁。只不過後面于禁犯了大錯,不被曹家原諒,所以于禁的地位遭到了削弱。說回張遼,張遼自幼生活在東漢邊境,時常受到胡人的騷擾,不過這一系列動亂卻造就了張遼出色的能力,當他還是少年時,便已經成為了雁門郡的郡吏。之後他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歷經坎坷,最終在呂布戰敗後,他投降了曹操,開始為曹操效力。

在曹操手下,張遼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攻袁紹、敗昌豨、破烏桓,張遼是屢立大功,受到曹操的器重。之後張遼又奉命守衛合肥,在合肥這個地方,張遼打出了他一生中最佳戰績,並憑此戰績進入武廟,被後人評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當然了,這一最佳戰績指的就是他八百騎兵大破孫權十萬大軍了,終張遼一世,東吳始終拿不下合肥,吳主孫權更是多次被張遼擊敗,被人戲稱,他是在給張遼刷經驗,活生生的把張遼給抬進了武廟。

在正史中,張遼最終是病逝的,也算是一種善終吧。不過在演義中,很明顯張遼的這種死法並不符合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於是在演義中我們可以看到,張遼是被東吳大將徐奉給一箭射中了腰間,回營後不治身亡。說實話,本文認為演義中張遼的結局算不上好,正史中的結局明顯要好很多。

樂進

同樂進相比,張遼還算是比較幸運了,至少在演義中,張遼還是一流的猛將,戰力非常強悍。然而樂進呢,身為五子良將之一,樂進在正史中是一個十足猛人,但是在演義中他的實力卻被大幅度給削弱了。

在正史中,樂進作戰,常常是每戰先登,什麼意思呢?就是打仗衝在最前面!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活下來,而且屢立戰功,成為大將,可見樂進的個人戰鬥力是有多麼的強悍!在正史中,樂進曾斬殺袁紹大將淳于瓊、嚴敬,還曾擊退過關羽這個萬人敵,樂進可謂是一個超級猛人啊,可是在演義中,他被弱化得連一流武將都排不上,真的是非常尷尬了。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逝世,諡曰威侯。史書中並沒有記載樂進是怎麼死的,不過就因為沒有詳細記載,說明他是正常死亡,所以推測他是善終的,而並非是死於他人之手。由此可見,樂進最終的結局也還算是不錯的。當然了,這肯定不是羅貫中先生想看到的。於是在演義中,樂進是因為中了東吳大將甘寧的冷箭而受傷退場,最終再也沒有出現在演義中。堂堂五子良將之一,最後竟然連結局都沒有,樂進可謂是冤大了啊。

于禁

前文說過,于禁原本是五子良將中最受曹操器重的,只不過最終他因犯錯而受到了曹家的敵視,所以地位大降,那麼于禁是因為什麼事情受到敵視的呢?其實就是因為他投降了關羽!

襄樊之戰,關羽出兵把曹仁打得龜縮城內,不敢接戰。樊城是曹魏的軍事要地,曹操自然不容它被關羽染指,於是曹操命于禁統帥七軍前往迎敵。在此戰中,于禁也是比較倒黴的,原本按照他的軍事才能,是不會被關羽輕易擊敗的,可是當時天降大雨,大水平地數丈,搞得于禁的七軍在普通地面根本待不住,只能往地勢高的地方轉移。而這一轉移途中,肯定會損失很多輜重,外部的補給也是跟不上,最重用的是,關羽大軍根本不怕大水!

于禁七軍是北方來的軍隊沒有大船,但是關羽本身有水師,他是有大船的。大水平地數丈,對于禁來說不利,但是對關羽來說卻是一個好消息,最終關羽指揮軍隊站在戰船上攻擊曹軍,把曹軍給徹底打崩了。曹軍外無援軍,內有關羽的猛烈進攻,沒法抵擋,最終只能投降,而于禁最倒黴的事情來了,他們都投降了,唯獨龐德誓死不降,兩人這一對比,就顯得于禁這人非常不堪了,於是連曹操都發出了如下感嘆。

《三國志》: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以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這于禁也是真夠倒黴的,這場仗本身就不是他的錯,是老天站在了關羽這邊,而在那個時代,投降也不是那麼不可容忍的事情,關羽不也投降過曹操嗎?但是人哪,就怕對比,有龐德的誓死不降在一邊做對比,就把于禁給襯託得非常不堪了,於是曹丕忌恨上了于禁。最終當于禁被東吳送回,曹丕表面寬慰于禁,暗地裡卻用于禁投降關羽的畫面刺激于禁,最終逼得于禁羞憤而死。也許羅貫中先生也覺得于禁的結局有點慘,沒法改,所以在演義中,于禁的結局和正史中其實是差不多的。

張郃

張郃原本是袁紹手下大將,後來在官渡之戰投降了曹操,當曹操聽說張郃來降,直接將張郃比喻為韓信,並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而張郃的表現也沒有辜負曹操,他多次跟隨出戰,屢立戰功,並在夏侯淵死後,成功的穩住了漢中曹軍,避免了全軍潰敗,曹操因此還給了張郃假節的權力,統領漢中諸軍事。

隨著時間的流逝,眾多名將逐漸凋零,張郃成為了天下間首屈一指的名將,連諸葛亮都要忌憚他三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守衛街亭,阻止魏軍的增援步伐,結果張郃大軍一到,很快的就擊敗了張郃,威脅諸葛亮後方。最終諸葛亮只能放棄之前的戰果,無奈後撤,而在之後的作戰中,張郃也是多次與蜀軍交戰,是一個令蜀軍十分頭疼的名將。

太和五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由於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只能無奈退軍。看到諸葛亮退兵,司馬懿催促張郃出戰追擊,但是張郃憑藉多年的軍事經驗,覺得此事不宜追擊,可惜司馬懿強逼,最終害得張郃殞命木門道。

《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郃髀。

張郃作為武將,戰死沙場,這種死法是比較符合羅貫中先生的價值觀的,所以說在演義中,張郃確實最終也是殞命於木門道,不過關於張郃追擊的原因,卻和正史略有不同。

正史中是司馬懿逼張郃去追殺諸葛亮,而在演義中則說的是張郃主動追殺諸葛亮,司馬懿勸阻他,但是他不聽,最終被伏擊身亡。在演義中,很明顯羅貫中先生是有意抬高司馬懿的,原本前幾次諸葛亮北伐,曹魏這邊的主帥是曹真,但是到了演義中都變成了司馬懿,羅貫中先生正是想用抬高司馬懿的方式,襯託出諸葛亮的無上智謀。只是可惜了張郃,英雄一世,在演義中卻變成了是自己不聽勸告,才導致兵敗身亡。

徐晃

在正史中,徐晃其實是五子良將中地位最低的一個,不過在演義中,徐晃的表現可謂是非常的亮眼。徐晃在演義中算得上是一個強一流的武力高手,曾五十回合和超一流高手許褚打平,實力強悍,在後期作者甚至安排了一場徐晃單挑擊敗關羽的戲碼,可以說給了徐晃非常大的面子。不過在徐晃的去世問題上,羅貫中先生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了自己的價值觀,給徐晃安排了一個戰死沙場的結局。

在正史中,並沒有交代徐晃是怎麼死的,也就是說徐晃是正常死亡,算是善終,一個比較好的結局。但是在演義中,徐晃卻是在攻擊上庸的孟達時,由於跑得離城牆太近,被孟達一箭射中額頭,回營後不治而亡的。實話說徐晃的這個結局,和他在演義中的角色完全不符,因為在演義中,徐晃和張郃二人都是那種把生命看得比較重的人,他們一般是不會以身犯險的,結果他的最終結局卻是衝得離城牆太近,被一箭射死,這怎麼看也不像是他的作風。只能說羅貫中先生為了滿足他的價值觀,強行給徐晃加戲,把徐晃給寫死了。

結語

在演義中,只有于禁的死法是和正史中相同的,其他幾人和正史都略有不同。張遼、徐晃原本是病死,結果在演義中寫成了被射死。張郃在正史中是被司馬懿逼死的,結果在演義中變成了他不聽勸阻,自尋死路。很明顯,在演義中其實作者羅貫中先生是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的,也許他認為作為沙場名將,結局就不能是自然死亡,只有戰死沙場,才能對得起武將的身份,配得上武將的榮耀!

相關焦點

  • 張郃:三國武力計算器,一生都在追趕張遼的路上
    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合成為曹魏「五子良將」,是曹操建功最為出眾的五位非宗室將軍,論戰力、統帥才能,都足以睥睨當時之名將。陳壽也評論「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此五人加入曹營較早,都經歷了曹魏政權由弱變強的整個過程,並且在開疆拓土上都立下不世之功。
  • 五子良將是曹營五虎將,一位讓諸葛亮都忌憚,曹操如何駕馭他們?
    只可惜不久,張遼終於病重而死。2、第二位樂進樂進長得矮小,按說不是做武將的材料。可是此人的特點是膽子大。每次打仗都在前頭做先鋒。矮小的樂進得益於靈活,跟著曹操參加了幾乎所有的戰役,真正算得上身經百戰。《三國志.張郃傳》中載「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張郃以武將之身,被軍師諸葛亮忌憚,可見此人的文武全才。可惜,諸葛亮第三次出祁山時,張郃被司馬懿命令追擊諸葛亮。張郃本人持反對態度「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可是司馬懿不聽,於是張郃中了埋伏被亂箭射死。
  • 如果李典不死,五子良將最可能把誰擠掉?分析這三方面不難判斷
    根據曹營戰將的功績來看,張遼、于禁、樂進、張郃和徐晃五人順利地躋身到了五子良將的序列中。這是因為李典英年早逝,沒有被排入五子良將。 李典具體去世時間不清楚,大概是公元217年左右,大概36歲,屬於英年早逝。而五子良將是公元220年建立曹魏時候,才評選的五子良將。如果李典沒有英年早逝,他很可能取代五子良將其中一人,位列五子良將之中,從而佔據一席之地。
  • 虎賁雙雄不捨得,五子沒資格
    大家都知道曹焱兵一開始的守護靈是于禁,但是于禁卻在一場大戰中戰死,在這之後,曹焱兵才解開了10殿閻羅的封印,擁有了7個守護靈,換句話說,曹焱兵的守護靈是用于禁的死換來的,有點充值648就送開掛大禮包的感覺。也正是因為這樣,這7個守護靈其實並不是真心服從於曹焱兵的,他們剛剛出來的時候,也只有許褚馬上現身來保護曹焱兵,並且表示只要是曹操的後人,他就不可能不管。
  • 《三國演義》中呂蒙被關羽「索命」而死,真相比演義更讓人膽寒
    但好景不長,局面很快急轉直下,大將關羽在荊州之戰中,遭到魏吳兩國腹背夾攻,兵敗身死,蜀國最精銳的荊州軍團全軍覆沒,蜀國最重要的戰略基地荊州丟失。此前,他作為漢末三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名將,在當時武將集群中是鶴立雞群的存在,是蜀國的棟梁和驕傲。《三國演義》中,把關羽之死說成是「大意失荊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關羽在荊州遭遇大敗,根本原因是盟友吳國在關鍵時刻的背叛與偷襲。
  • 和曹叡的一個錯誤決定有關
    和張遼成名較早不同,張郃雖然也是位居五子良將之列,但是在曹操生前,他的名氣和地位在五人中並不突出,一方面和他為人處事比較圓滑有關,另外一方面,當時曹操手下大將很多,兵權多在自己宗室大將比如夏侯惇曹仁等人手中,張郃也沒有過多的機會展示能力。
  • 一呂二趙三典韋,演義排名真的準確嗎,看看正史排名吧
    當然這個排名引發的爭議不少,有人認為關羽排名太低,典韋排名過高,張飛不該墊底第六等等。但是如果從正史來看的話,戰力最高六位排名不該如此,應該是,一關二趙三孫堅,四呂五遼六文鴦。演義排名中關羽第四,出名戰績有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等等,但斬顏良誅文丑屬實有水分,仰仗著馬快偷襲致死,和老將軍黃忠打的不分上下,一百回合才擒殺龐德,這些都表明關羽並不是傳說中的神。
  • 《鎮魂街》中曹焱兵的守護靈張郃說他死於自己人之手,是誰呢?
    《鎮魂街》的主角曹焱兵是傳說中的「武神軀」,可以擁有多名守護靈,在漫畫的最新一話中,曹焱兵被鎮獄童子狂虐,生死光頭,曹焱兵母親的守護靈唐無心出現並與鎮獄童子展開死鬥。在這緊要關頭,曹焱兵也覺醒了自己的第七位守護靈(動畫版是第六位,于禁在動畫版中是弟弟曹玄亮的守護靈。)魏國五子良將之一張郃。
  • 鎮魂街:曹焱兵、劉羽禪、孫斬天全員武神化,魏蜀吳守護靈大盤點
    曹焱兵共有過八位守護靈,除了已經犧牲的于禁外,曹焱兵現在的七位守護靈分別是被稱為虎賁雙雄的許褚和典韋,夏侯惇、夏侯淵兩兄弟、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張遼。曹焱兵原生的守護靈只有一位,他就是五子良將中的于禁,于禁在曹焱兵遇到生命危險時選擇犧牲自己的性命來解開十殿閻羅的封印,曹焱兵後來所擁有的七位守護靈都由此而來。
  • 為何戰顏良為何不敢出手,戰文丑時張遼徐晃卻搶著出手?
    兩人與張遼一起都是當年呂布手下的八健將之一,呂布手下的八健將分別是:張遼、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續、宋憲、侯成八個人。 張遼不了解顏良?難道還不了解宋憲和魏續嗎?宋憲與魏續都是當年張遼的同事,共同在呂布手下為將的,對於宋憲和魏續的武力,張遼是清楚得很,並且張遼自己的武力應該是與宋憲和魏續在同一水平,略強而已。
  • 三國演義中,郭淮為什麼會死在自己的箭下?真正的歷史是這樣嗎?
    有沒有人說,演義裡的郭淮是被自己箭中身亡的?為什麼他會被自己的箭射死?他在真正的歷史中是怎麼死的呢?演講中第一百零九回,姜維派人拿金、銀珠寶,交待羌王迷,令其起兵五萬,與姜維同歸於盡,瓜分曹魏。魏左將軍郭淮得悉後,向洛陽司馬師求援。於是司馬師派他的弟弟司馬昭和猛將徐質前來營救。徐質的確厲害,名不虛傳,掌中大斧,戰不數合,敗廖化與化張翼二人,並殺敗蜀兵。
  • 張遼張郃聯手戰張飛,會是何結果
    《三國演義》中,張姓名將的數量可以說是最多的。前三國時代,蜀漢大將張飛,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和張郃皆為一時英豪。雖說這三位猛男可能五百年前確實是一家,但在三國亂世之際,良將各為其主,即便大家都姓張,但道不同便不相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