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這三個字高掛了一整天的熱搜。
本來沒打算點進去看,明星嘛,掛個熱搜多正常。
當事件發酵到下午時,這味道就有點不太對了。
有點兒餿。
一貫以「文藝才女」「支教」「攝影大拿」這些形象示人的江一燕,是朋友圈的雞湯寶典。
歲月靜好的新時代女性,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做出了好成績。
| 百度詞條裡高掛著「明星學霸」的大獎狀
不過演藝圈「斜槓青年」實在不好當,雖然前翟天臨作為反面教材,但她並沒有選擇低調維護。
她要在這碗雞湯下添柴加火,再旺旺的燒上一把。
用力的喊出「我要跨界」這四個字。
現在,這碗湯終於被踢翻了。
整件事情要從前天的新聞說起——
在10月14號,江一燕延續了自己歲月靜好的寫作文風,很「含蓄」的說自己要去西班牙領一個建築大師的獎。
雲淡風輕,不爭不搶。
全文80%都在說自己和天才建築師高迪神交,氣質這塊兒拿捏的死死的。
其實本來沒有掀起什麼水花,但是在前天,一篇江一燕獲美國建築大師獎的新聞出現在各大門戶網站。
或者說,是通稿。
再加上各大營銷號的加持,「文藝女神」跨界輕鬆拿下建築行業的最高獎的消息,被傳的到處都是。
「才女一枚,演技顏值雙雙在線!「
「演戲耽誤你了你的建築大師之路......「
「江一燕也太厲害了吧,還有這個技能的嗎?」
吃瓜群眾們紛紛怒贊江一燕破壁跨界成功,她火了。
而江一燕本尊在這個時候,順勢跳出來承認:
「是的,我花了五年時間獲得了美國建築大師獎的三個獎項,而且這是我第一次設計。」
一句「嗯,是的」,又貫徹了自己低調文藝女神的驕矜謙卑的形象。
那時候她肯定沒料到,自己曬獎的消息,會惹怒中國建築設計圈。
「第一次參與設計「還是」跨界建築「,就能獲得」最具權威的世界建築獎項之一「,滾君覺得只有兩種解釋:
一是天才;
二是騙子。
這條回應的微博引爆了設計師群體的情緒,他們不服。
「每天都在旅遊拍照陶冶情操,時不時的下鄉支教,你連自己演戲的本職工作都沒有走遠,你來跨界??
「我苦讀了七年都不敢說自己是建築師,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但你這一篇文青的文字憑什麼?」
「現在甲方不僅要不停改方案,拖欠設計費,還要代替設計師領獎了?「
等等,作為甲方領獎是什麼意思?
我去官網查了一下具體的獲獎信息,發現獲獎的並不是她個人。
獲獎項目詳情裡,DESIGN TEAM(設計團隊)一欄江一燕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真正主持設計的是一位叫Thore Garbers的德國人。
| 江一燕和這位設計師的合影
還可以看見,設計公司叫做「Garbers & James Architectural Studio」,公司的官網上確實有這個項目的介紹。
首先打的標籤是私人別墅。
其次重點是一段江一燕對項目的視頻介紹,她說這個小住宅項目已經進行了有6年。
前後共換了五任設計師,最後找到了德國人Thore Garbers她才滿意。
江一燕詳細講了這個別墅,還構想了未來建築要怎麼樣使用,其中有一句話很耐人尋味:
「設計師和我的想法已經高度契合,最終呈現出來的,主要是我和他一起的想法。」
就是說,江一燕在這個項目裡的角色是甲方,是業主。
她沒有畫圖紙,也沒有參與施工,但她作為項目的甲方,在設計上了提出意見和想法。
這沒啥毛病其實,但是最後她在設計團隊中掛名為第一作者,之後作為甲方還親自上臺領獎,同時發通稿的時候絕口不提真正的建築師是誰。
在面對網友質疑時,她拿出自己在山區支教和辦公益影展的經歷作為回應。
她很高調地懟上了網友:我的確長得比較像頒獎嘉賓。
看江大師這架勢,是要和建築師群體血戰到底。
這年頭立人設實在是太正常了,所以江一燕敢拿支教和公益二字來當擋箭牌。
反正做慈善總歸是不會錯的。
但是在年復一年說江一燕「低調支教」的新聞裡,江一燕和孩子們擺拍照片可一點都不少。
| 給支教的孩子們上攝影課
你還可以試試在搜尋引擎裡輸入「支教明星」這四個字,你會驚訝的發現,每條報導裡都有江一燕。
冒昧問一句,這就是低調支教嗎?
前有翟天臨不識知網的風暴,後有江一燕建築大獎的一連串反應。
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網友是無敵的。
他們翻出了幾年前江一燕的隨筆,發現了特有的#江一燕體#,大家可以品一品。
| 圖源網絡
江one(一)燕的language(語言)我有被shock(震驚)到。
其實還是有人站她的,在經歷了前段時間的雪莉事件後,他們痛批網友:
「你看你們又在網絡暴力了,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對此,我只想回答:您這雪崩是因為您在雪上面蹦迪,別賴別人了。
很多人比較好奇,幾年前的隨筆,秀一下自己英文知識廣泛怎麼了?
誰都有中二的時候對不對?這時候拿出來嘲幹什麼?
而且,立人設這事每個明星都在做,憑什麼這次江一燕翻車了就會引起人神共憤?
用韓寒的一句話來回答挺好:別試圖拿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傢伙。
前面我說過,去江一燕獲獎微博底下先留言的是建築設計圈的人。
他們有三代幹這個的,有在知名大學的建築專業學了五年的,有從事這一行業七八年的......
他們覺得不服,他們需要江一燕開直播用實打實的圖紙來證明她有這個實力。
逼逼賴賴,不如拿東西來碰一碰。
但江一燕給出的作業是自己的「支教和慈善」的人設,答非所問。
古代人早就把人的職業進階分成了七層:奴、徒、工、匠、家、師、聖。
奴: 非自願和靠人監督的人
徒: 能力不足,肯自願學習的人
工: 老老實實,按規矩做事的人
匠: 精通一門技藝或手藝的人
師: 掌握了規律,又能將其傳授給他人的人
家: 有固定的信念,讓別人生活得更好的人
聖: 精通事理,通達萬物的人
作為學生,大多數人還在「徒」的階段,他們能力不夠,需要學習。
作為以此為生的人,他們是「工」或者「匠」,他們能力足夠,技藝高超。
而江一燕作為跨界的人,第一次學習設計,就拿了「建築大師」的獎項,敢自稱為「師「。
的確太過囂張了點。
娛樂圈浸淫久了,生活全成了戲。
她想要在波詭雲譎的娛樂圈塑立人設,卻忘乎所以踢到了鐵板。
這道鐵板名為對專業的尊重,和對知識的敬畏。
我看到一個很有才的熱評,是這麼寫的:
明星跨界,眾人捂面;
自說自話,虛榮自現。
的確很多明星們賺足了利,還想要名。
他們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下手,給自己包裝成一個又一個人設。
比如翟天臨博士畢業卻「不識知網」。
比如靳東在出演了多部「老幹部」人設的角色之後,也努力的給自己凹造型,結果鬧出了看諾貝爾數學獎得主文章的笑話。
跨界藝術的名人屢見不鮮,雖然老話常說「文人相輕」,但業內對這些跨界名人沒有那麼多的排斥。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當興趣愛好玩可以,我們歡迎,但你要詆毀傷害到這一行的人,對不起,罪無可赦。
雖然羅永浩一直被各家媒體冷嘲熱諷,但是有件事他做的很體面。
2015年,錘子科技獲得了德國iF設計獎金獎。
含金量有多足呢,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設計獎項之一,有「產品設計界的奧斯卡獎」之稱。
羅永浩特別想上去領,但他還是決定讓真正付出勞動汗水的設計師親自上去。
他說:」因為我是一名體面的企業家。「
所以說跨界當然可以,但是請不要輕視專業的力量,對知識起碼的尊重和敬畏感要常存。
自己玩兒沒事,但是用自己的金錢和名聲來換取本來屬於專業人士的頭銜,這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
像那種本職工作還沒有做好,取得一定成就,就去玩起了高技術含量的建築設計,實在是不自量力。
更別說大張旗鼓的去宣揚,自鳴得意,覺得自己天賦過人。
拿不出真本事,是傻子才覺得你說的是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