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時代蘋果發布的第一代iphone定義了智慧型手機應當「遵守」的各種標準,其中外觀「標準」即為屏幕幾乎佔據整個手機的正面,接下來的時間,直到17年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全面屏時代以前,智慧型手機的外觀設計一直沿用這種特點,在這種特點下又主要有三種主流的風格,也分別代表了三種主流的人機互動方式。
第一種交互方式和設計風格是大家熟悉的傳統的三大金剛鍵的設計,以眾多安卓手機為代表,即在屏幕下方(也稱為手機的「下巴」)從左往右設置三個按鍵,依次是菜單鍵、home鍵、返回鍵,當然這三個鍵也可以通過屏幕顯示、亮屏時位於屏幕的底部。利用觸屏功能和這三個方便的快捷鍵,用戶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方便地進行輕辦公工作和完成娛樂功能。
第二種風格是以蘋果手機和魅族手機為代表的只有一個home鍵的設計,菜單或多任務功能可以通過雙擊home鍵實現(魅族則是在Home鍵上右劃),而返回功能可以通過觸屏實現(魅族則是輕觸home鍵)。
第三種風格是前兩種風格的「雜交」——把傳統的三大金剛鍵中間的home鍵用類似蘋果和魅族的實體按鍵代替,不過它僅僅起到返回桌面的作用。
從16年秋小米mix1概念手機定義了全面屏以來,各個手機廠商都推出了各自的全面屏手機產品,從開始時全面屏程度不是很高到逐漸的額頭變窄、下巴縮短、再到劉海屏、取消實體home鍵、再到沒有額頭(彈出式前置攝像頭)或美人尖水滴屏、最後到今天大家看到的瀑布屏、環繞屏,屏幕的全面化程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但是,很多用戶已經習慣於前面所述的三種主流的設計風格,或者更本質地說,無論全面屏程度有多高,也不能取消呼出多任務、返回桌面、返回這三種最常用的交互方式,於是商家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它們都代表了手機進入全面屏時代交互方式的變更。
第一種交互方案是在極窄的下巴上安排上一個狹長的「home」鍵,以華為mate10和p20為代表,當然這種交互方式是手機全面屏程度還未達到很高時的折中方案,如果技術允許「下巴」和「額頭」消失的話,這種這種方案也自然會被摒棄。
第二種交互方案便是以魅族的全面屏手機為代表的「虛擬home鍵「(即非實體home鍵的mback)+線性振動馬達方案,如下圖所示,通過輕觸屏幕內部的長條狀的「home鍵」返回,重按返回桌面,輕觸和重按會有不同力度的振動回饋。
第三種交互方案便是以蘋果和大多數全面屏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全面屏手勢,通過屏幕底部中間向上滑返回,向上長劃為返回桌面(當然不同品牌有所不同,用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定義這些手勢)。
你還知道哪些全面屏手機的交互方式或者比較便捷的交互方法呢?歡迎留言評論分享給大家!
(文章為作者原創,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未經作者同意,請勿二次創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