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辭職信火了。寫信的是河南駐馬店西平縣小學的一名老師。這名老師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了家長群裡,引發了部分家長的不滿。於是,家長要求老師登門道歉,如若不然則上告教體局,並聲稱孩子因此自尊受損。該老師在辭職信中表示:「我已經心生魔障,不適合再在校園裡和孩子們在一起。」最新消息是,在當地教育部門以及學校的溝通協調下,當事老師與家長充分溝通,相互理解,已經正常上班工作,學生也照常上課學習。
事情一經報導便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認為家長「反應過激」,為此事狀告老師是上綱上線;一些人認為老師公布學生成績和照片的做法有待商榷,應該與家長私下溝通;也有一些同在教師行業的網友對該老師的經歷感同身受,表示理解為師的不易。作為教育關係的雙方,老師和學生是教學行為的「兩條腿」,必須協調運動才可以前行。此事受關注的背後是師生家長間的脆弱關係,以及家校權責的模糊邊界。
老師在家長群中公布個別學生的成績和照片固然欠妥,但家長為此興師動眾要上告教體局未免太過神經過敏。家庭與學校是孩子教育不可或缺的兩個主體,合適、有效的溝通是家校協作育人的必要途徑。家有兒女的人們想必對家長群並不陌生。家長群的建立,其初衷就是為了加強學校與家長間的聯繫,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建起家校溝通的橋梁。即使老師「群聊」成績的方式有失妥當,家長動輒告狀,逞一時痛快,卻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脆弱家校關係的背後,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孩子的成長成才是多方面的,除了傲人的學習成績外,孩子更應該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接受批評,接受指正,甚至學會接受失敗。而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拉起了一張密不透風的「防護膜」,為孩子遮擋風雨的同時,也會造成成長空間的窒息。父母今日的呵護備至會削弱孩子明日的社會能力。心理成長與能力成長都是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教會孩子在公眾場合坦然接受批評與挫折,甚至以包容的心態對待他人的不妥做法,才可能真正育成孩子心智的成熟。
應該看到,教育是個系統工程,父母的言行往往會對孩子產生言傳身教的影響。在孩子眼中,老師的批評或許只是對自己錯誤和不足的指正,是良性的鞭策。然而,家長一旦上綱上線,將之與損害自尊混為一談,用傷害自尊的藉口來遮擋丟面子的尷尬,對於正處於價值觀形成期的孩子來說,無疑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錯誤的認知,無益於其成長。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反思,面對家長的告狀,老師緣何選擇以辭職的方式自證清白?教師安全感的缺失是家校脆弱關係鏈的真正痛點。教育學生本是老師的本職所在,而家長過於易碎的護子之心和不暢的溝通,難免在教育的環節中埋下隱患。家校協作中的不信任,最終導致老師的關心變了味,家長的疼愛走了樣。只有從制度保障、輿論保護、政策支持上真正給予教師安全感和尊重,形成尊師重道的社會風氣,形成良師益友的師生關係,養成師道尊嚴的個人品行,才可以聚成家校同心的育人合力。打通老師與家長間溝通和理解的隧道,才能徹底打消老師對學生「說不得,管不得」的顧慮,用好教育的權責與手段,不再讓教育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