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 為紀念陳雲誕辰110周年,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會同陳雲紀念館編輯了《陳雲家風》、編撰了《陳雲書風》兩本書。《陳雲家風》一書通過對陳雲的夫人于若木、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採訪資料進行整理,把陳雲家風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多角度呈現給讀者。《陳雲書風》選取了陳雲不同歷史時期的題詞、文電、報告、批示和書信等70 多幅手跡,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手跡背後陳雲的生平故事、情趣愛好,解讀他的思想主張和品格風範。這兩本書有助於讀者學習陳雲的崇高思想、品格和風範,從而集聚起更多的正能量,為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開拓前進。
[關鍵詞]《陳雲家風》;《陳雲書風》;道德情操;生活情趣
今年是陳雲同志誕辰110周年,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會同陳雲紀念館編輯了《陳雲家風》、編撰了《陳雲書風》這兩本書,以表達對他的深切緬懷之情。
陳雲是我們黨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經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為黨、國家和人民的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傑出貢獻,但他始終保持共產黨人和人民公僕的本色,謙虛謹慎,淡泊名利,常以「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自勉,從不居功自傲。陳雲具有堅強的黨性,是我們黨清正廉潔、嚴以律己的典範。陳雲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家屬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也一貫嚴格要求。他給家人訂下「三不準」規矩:不準搭乘他的車;子女不準接觸他看的文件;子女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他對身邊工作人員非常關心愛護,但同時要求他們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習,告誡他們要公私分明,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陳雲家風》一書通過對陳雲的夫人于若木、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採訪資料進行整理,把陳雲的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多角度呈現給讀者,真實可信。
翻開《陳雲家風》這本書,我們看到,在妻子眼裡,陳雲是一個偉人,是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妻子欣賞他的智慧和工作的果斷,敬重他像水晶般透明的黨性和政治品格。在子女們的眼裡,父親對他們充滿慈愛,但要求也十分嚴格。他指導孩子們讀書學習,教導他們
做正派的人、心態平和的人、普通的人,不搞特殊化,要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無論到哪裡,都要遵守當地的規矩和紀律,絕對不能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絕對不能炫耀自己的父親。
書中整理收錄的陳雲身邊工作人員的回憶,通過親歷者、見證者講述陳雲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向讀者生動真實地展現了陳雲崇高的精神風範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重視家庭,認為家風與世風緊密相連,故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共產黨人的家風,是與我們的理想信念分不開的,是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家庭問題上的體現,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風氣具有重大影響。黨員領導幹部的家風,更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關係到黨風、政風的大事。在這方面,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率先垂範,留下了豐富的遺產。其中,陳雲的嚴正家風,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 (《人民日報》2015 年2 月18 日。)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好的黨風,也離不開好的家風。當前,全黨正在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領導幹部「五個必須」的要求中,專門提出:領導幹部必須管好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不得默許他們利用特殊身份謀取非法利益。《陳雲家風》這本書,能夠幫助黨員領導幹部學習陳雲的家風美德,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牢固樹立和踐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公私觀、是非觀、義利觀,確保清風長在,堅守住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陳雲的人格魅力,不僅展現於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展現於他高雅的生活情趣,二者互為映襯,相輔相成。陳雲愛好廣泛,格調脫俗。他自幼喜歡寫毛筆字,練就了紮實的書法功底。投身革命後,雖然無暇專門練習書法,但從他的題詞、批示和書信以及親擬的文電、報告等各種手跡中,仍然能領略到底蘊深厚的書法藝術之美。他的書法清秀雋永,結構嚴謹莊重,行筆流暢自然。到了晚年,從鍛鍊身體的角度考慮,陳雲重操筆墨,從80 歲開始,每天懸腕習字,一直寫到90 歲,10 年如一日。書法技藝又有了長足進步,心手相應,字如其人。
《陳雲書風》選取了陳雲不同歷史時期的題詞、文電、報告、批示和書信等70 多幅手跡,100 多幅照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每個主題手跡配以短小精煉的文字,講述手跡背後陳雲的生平故事、情趣愛好,解讀他的思想主張和品格風範,以小見大,從一個個側面,生動反映出陳雲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突出貢獻和高尚的精神品質。
陳雲晚年不僅把練習書法作為一項很重要的鍛鍊身體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藉以表達思想、抒發情懷。他經常書寫一些書法作品贈送給同志、親友或應邀題字題詞。《陳雲書風》一書對此也作了較多反映。比如,他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總結中國革命經驗教訓中,總結出領導與指導工作應該採取「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交換、比較、反覆」的辯證的科學方法。這「十五字訣」,他說了一輩子,做了一輩子,並反覆書寫,把它贈給熟識的同志。再比如,改革開放新時期之初,陳雲注意到我們的幹部隊伍年齡老化,文化偏低,青黃不接,與現代化建設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強調必須成千上萬地培養提拔中青年幹部。為此,他經常書寫唐詩名句「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並把它贈送給有關同志,以表達他對黨的事業繼往開來、後繼有人的殷切期望。
陳雲88 歲時為陝西黃帝陵碑的題詞「團結奮鬥,振興中華」,是《陳雲書風》一書的收尾。這是他畢生的理想追求,也是他70 餘年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
陳雲的崇高品德和偉大人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矗立在黨和人民心中的不朽豐碑,希望這兩本書讓更多的人了解陳雲,學習陳雲的崇高思想、品格和風範,從而集聚起更多的正能量,為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開拓前進。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編審,本文是作者在《陳雲家風》《陳雲書風》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略有刪節)
來源:《黨的文獻》2015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