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與使命的「掌舵人」
--- 記最美社區工作者毛正藝同志
毛正藝,女,漢族,32歲,大學文化,中共黨員,2018年4月到江口壩社區工作,現任甕安縣江口壩社區黨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2019年,她帶領社區黨支部獲得「縣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的稱號,江口壩社區獲得「第五批省級民主法制示範村(社區)」榮譽稱號,個人也獲得了「縣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江口壩社區是甕安縣最大的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有來自全縣11個鄉鎮的搬遷群眾1720戶721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790戶3568人。在社區工作以來,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甘於奉獻,以人民為中心,服務社區群眾。在她的帶領下,社區全體工作者圍繞社區中心工作,狠抓易地扶貧搬遷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建設,實現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標,奮力續寫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新篇章。
一
旦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續脫貧幫扶措施最關鍵的就是就業,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樂業才能安居。為了幫助搬遷居民實現穩定就業,她通過入戶走訪調查居民就業情況,分析研判,了解就業意願,與甕安縣工業園區25家企業籤訂就業幫扶協議,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搬遷貧困戶。由於搬遷居民普遍存在文化低、無技能、年齡大、就業難等問題,她意識到技能培訓是轉變就業促進穩定增收的有效方式,通過與甕安縣人社、婦聯、殘聯、縣職校、金正大、挑戰狼服飾、黔靈女家政等相關部門和企業配合,以社會市場用工需求為導向,在社區組織開展了家政、藤編手工藝、羽毛球編織、養老護理、育嬰師、縫紉機操作、電焊工等實用技能培訓12次,培訓人數400餘人,解決就業350人。為了實現產業扶貧,結合社區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利用社區閒置門面引進加工型企業,她多次到縣內外多家企業進行實地認真考察,引進了藤編手工藝加工編織廠、羽毛球編織廠、香類包裝廠3個就業「扶貧車間」,解決了貧困戶就業150人,尤其是殘疾人、照顧小孩的婦女等特殊困難群體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幫助家裡增加收入。來自銀盞鎮玉華社區搬遷居民尚元滿說:「我搬遷來了,最開始擔心找不到事情做,兩個孩子還小,還要照顧生病的丈夫和年老的婆婆,社區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引進了藤編廠就在我家樓下,每個月我在這裡務工有3000多工資,一家人基本生活開支夠了,又能照顧家庭,我從內心感謝毛書記及社區領導們」。扶貧首先要扶志和智,志智雙扶是激發居民內生動力的關鍵。在社區工作以來,通過一些走訪交流,發現部分居民存在嚴重的「等、靠、要」思想,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會做什麼,社區要有一個平臺引導,激勵他們能夠自食其力。目前家政行業是一個新興朝陽產業,符合社區居民的特點和需求,她通過與甕安縣黔靈女家政公司溝通洽談,成立了甕安縣黔靈女家政江口壩社區服務中心,同時在扶貧部門申請了為期15天的移民社區困難群眾創業就業培訓班,培訓內容主要是家政,培訓班的55名學員培訓後全部進入家政服務中心就業。學員張仕英說:「這次培訓很全面,從理論知識到技能學習,我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毛書記還把家政公司開到社區,我們培訓以後就能上崗了,剛開始做有點不習慣,現在做熟練了很喜歡做,有了技能在哪裡找工作都不怕,收入也增加了」。居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樂業才能安居。
居民從農村搬到城市,不僅是從外來客向主人家轉變,更是從農民向市民轉變,要讓她們安心住下來,社區的服務和治理也要同步跟上。居民剛搬來時,為了減少與他們之間的陌生感,白天忙於工作,她利用每天晚上的時間走訪居民,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拉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要讓居民從思想上、文化上、素質上改變和提高,她認為社區需要走接地氣的「群眾路線」。在各級婦聯的指導幫助下,社區成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姨媽工作站」,工作站人員由社區能說會道、知識經驗豐富的婦女組成,她們主要協助社區開展婦女兒童家庭文化教育,協調鄰裡之間矛盾糾紛,協助社區開展各類活動、推荐居民就業等,「姨媽工作站」在社區治理中真正發揮了婦女「半邊天」的作用。她經常說:「工作邊思考邊探索,關鍵是要走入群眾心中,站在社區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上考慮問題」。還成立移民互助會、居民議事大廳、文化宣傳隊、志願者服務隊社會組織,成立這些組織是讓居民參與到社區工作中來,做到一家有事千家幫,讓居民有話說一說、有事議一議、好事比一比、醜事曬一曬,促進鄰裡和諧,共享精神文化生活,共建平安社區自治圈。居民搬遷來以後,利用傳統文化節日開展喜聞樂見的「我們的節日」活動,像春節文藝表演、拔河比賽,元宵節耍花燈、武龍獅,端午節包粽子比賽等居民以自己的方式參與進來,促進了幹群關係的和諧,增加了居民與社區之間的凝聚力。居民劉榮光說:「我已經80多歲了,從偏遠的山區搬到城裡來,我自己編排的快板《感謝共產黨》在春節文藝活動進行了表演,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登上舞臺表演,感謝共產黨和社區幹部,給了我們這麼好的生活」。
二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場沒有硝煙的防控阻擊戰正在打響,社區作為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是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她把社區群眾當做最親愛的家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舍小家為大家,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積極發揮「領頭羊」的作用,衝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親自指揮、親自落實,為家人們築起了抗擊疫情的銅牆鐵壁,用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初心和使命。作為江口壩社區的「主心骨」,她說:「我是支部書記,就該衝在最前面。」家裡的孩子從來也顧不上,父母雖有千叮嚀萬叮囑也總是拋在腦後。要把疫情防控住,就必須要提高群眾的自我防範意識,防止出現人員聚集的情況,小區裡她每天出現在廣場上、值守卡點、超市門口、樓道下,拿著大喇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遇到未戴口罩的居民,她耐心用「土話」解釋工作,直到居民理解為止。為了做到疫情工作群防群控,她每天在社區微信樓棟群裡宣傳防範疫情的相關知識,做到人人宣傳,人人參與,人人知曉,同時下達「志願者」招募令,社區樓棟長、黨員、居民代表、返鄉在家的大學生等34名志願者紛紛踴躍報名,組成疫情防控志願者服務隊伍,在協助社區「兩委」班子開展疫情宣傳,卡點值守工作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保障好居家隔離人群正常生活需要,她既是「勤務員」,又是貨物「搬運工」,聯合衛生室醫生每天入戶查看、了解情況,親自上陣為居家隔離群眾送生活物資,免去了居家隔離人群生活上的後顧之憂。
她是一個平凡的人,做著所有基層工作者開展的工作,沒有什麼偉大,也沒有什麼不同,在為民服務的的路上始終踐行自己的初心,危難時刻彰顯應有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