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臉識別抓拍行人闖紅燈而在全國出名的濟南,在拓展「黑科技」方面又往前走了一步。
日前,位於二環東路的2套定向抓拍設備啟用,該抓拍系統專門盯守路段上逆行的騎車人,此舉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首例。
騎車人逆行經過電子眼抓拍路段後,大數據會識別出騎車人身份信息,相關部門會據此抄告至所在單位或者居委會,讓逆行的騎車人丟人丟到家。
觀察:看到「禁止逆行」警示牌,有人下車推行有人繼續逆行
12月10日中午12點多,冬日的濟南街頭寒氣逼人。在二環東路與華龍路路口以北大約三四十米遠的省圖書館公交站牌旁邊,一個寫有「禁止逆行」四個大字藍色警示牌,十分醒目的立在輔道一側,提示騎車人不要逆行。
在藍色警示牌上,還詳細標註了提醒內容: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相關法律規定,行人、乘車人和非機動車駕駛人如果違反規定,將被處以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罰款;如果拒絕接受處罰還可能被扣留車輛。雖然提示牌十分醒目的放在此處,但依舊有人騎車逆行。
在記者端起相機拍攝期間,先後有多名原本逆行的騎車人,在看到路邊這個藍色警示牌之後,當即從電動車上下來,推著車子繼續由北往南走。按照規定,這樣的推行是允許的。
不過,並非所有的逆行騎車人在看到警示牌後會自覺下車推行。在記者蹲點觀察期間,至少半數以上的逆行騎車人,選擇無視這個警示牌,繼續沿著二環東路往南騎行。面對記者端起的相機,逆行的騎車人依舊我行我素。
根據記者的觀察,這些逆行的騎車人,多數是從山東省圖書館出來的。其實,從省圖書館向北約30米處,就有個為方便行人、電動車就近穿越馬路而設立的紅綠燈路口。
這些逆行的騎車人,完全可以從這個小路口過馬路前往對向的非機動車道正常行駛。為何這麼多騎車人對路邊警示牌視而不見?「主要是圖方便,為了省時間而犧牲了安全。」歷城交警大隊二中隊中隊長馮斌分析說,因為北邊小路口有交通信號燈,儘管只需要等幾分鐘,但是逆行看起來更省時間。「而且不少人覺得,交警都在路口查車,在路段上逆行的話交警不好查。」
新鮮:騎車逆行抓拍正式啟用,人臉識別違法騎車人
其實,這幾位看到「禁止逆行」警示牌後依舊逆行的騎車人有所不知,就在警示牌南側四五米遠的線杆上,有一個監控攝像頭正盯著路面的逆行騎車人。而且,這個監控攝像頭拍攝的違法騎車人,全部實時傳輸到了二環東路山大北路警務室內,而且騎車人的身份信息都已經被人臉識別出來,錄入到交警的後臺管理系統。
馮斌告訴記者,這兩套新式抓拍電子眼,專門抓拍非機動車逆行行為,兩個點位分別位於二環東路華龍路口的南側和北側,距離路口大約三四十米處的路邊。與之前針對行人違法抓拍的攝像頭不同,這兩處抓拍點位並沒有安裝在路口,而是位於路段之內。由於是24小時電子眼自動抓拍,所以,即使路面上沒有民警現場攔下逆行騎車人,民警仍可以利用監控設備對違法逆行的騎車人進行抓拍取證,並人臉識別身份信息。這是繼去年濟南在全國首創人臉識別抓拍行人闖紅燈後,專門針對非機動車逆行違法行為啟用的抓拍設備,在全省乃至全國尚屬首次。
記者了解到,這處抓拍已經與濟南的人口資料庫、交警後臺大數據、路口曝光電子顯示屏進行了實時同步。也就是說,一旦非機動車駕駛人逆行被電子眼抓拍,交警的後臺系統即時錄入取證,並會自動同步人臉資料庫,通過人像比對讀取違法人的姓名、年齡、身份證號、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然後反饋到路口的曝光屏上,將違法照片和違法人的信息實名曝光。
如果當事人有異議,可以隨時前往路口警務室回看錄像。據悉,從11月中旬試運行至今20多天內,先後已經有300多名違法逆行的騎車人被抓拍識別。
後果:逆行者落實身份後,通報至逆行騎車人所在單位
在去年濟南創城期間,民警投入了大量警力查處非機動車闖紅燈和逆行,不過,這種現場執法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不僅需要民警站在路面上,而且當違法騎車人不配合時,就比較尷尬:有的當事人對民警表示,自己沒有帶身份證,也記不住身份證號碼,這就需要民警將相關信息拍攝後發送給交警大隊指揮中心,核對當事人的身份需要一定時間。而在民警下班後,對騎車人逆行行為如何查處,就成了難點。而濟南街頭這2套首秀的電子抓拍設備,可以24小時不間斷執法取證,並與大數據直接對接。
此前如果騎車逆行被現場查處,要麼處罰20元,要麼路口站崗體驗交通秩序維護,要麼觀看警示片寫心得體會。而被電子抓拍識別身份後,暫時不會被罰款,但相關人員的信息會推送到交通違法信用平臺和文明辦。
馮斌介紹說,歷城交警會將非在崗時間內的違法抓拍進行篩選,逐條登記後製成統計表抄送至濟南市交警支隊。家庭住址或工作單位在歷城轄區的違法人,還會被單獨分類報送至歷城區文明辦,歷城區文明辦會向文明單位或辦事處進行通報,讓違法的騎車人丟人丟到家。
在全省乃至全國來說,電子抓拍逆行騎車人都是新鮮事。目前,上述抓拍系統依託的是濟南的人口資料庫,接下來,平臺資料庫還將擴充到全省資料庫。下一步,這種新型抓拍設備還將在濟南全市路段進一步增加,以逐漸規範路段交通秩序。
相關新聞:今年已經查處11萬行人、非機動車違法
12月10日,本報頭版報導了一起慘烈的交通事故:在二環東路與工業南路北口,一輛闖紅燈的二輪電動車與一輛搶黃燈的轎車相撞,電動車騎車人和乘坐人一死一傷。
「在市區,電動車交通違法引發的交通事故,佔日常警情的一多半。」馮斌說,以歷城區為例,轄區事故分析數據顯示,涉電動車、自行車事故在所有交通事故中所佔比例約為六成左右。其中,機動車與電動車、電動車和自行車之間發生碰撞的警情居多。
記者從濟南交警支隊獲悉,今年前11個月,濟南已經查處行人、非機動車違法行為11萬起,並同步在路口違法曝光臺進行曝光。截至目前,濟南市已經安裝具有人臉識別的行人和非機動車闖紅燈設備118套、行人非機動車等待區地面發光警示燈49套、非機動車闖紅燈語音提醒警示設備49套、路口交通違法曝光臺30套。在高科技設備的輔助下,大量路口的交通秩序已經大為好轉。
在電動車違法騎車人中,外賣、快遞小哥是街頭上最常見的職業群體。濟南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濟南市快遞協會從2016年底推廣內部系統識別代號,自建管理系統並對交管部門開放。
目前,濟南市轄區25家快遞企業的8000多輛電動車懸掛內部識別代號。今年6月,濟南交警、濟南郵政管理局也聯合發布《濟南市關於加強快遞、外賣行業管理的「十二條規定」》,通過對於快遞、外賣行業電動車的規範管理,引導帶動其它電動車守法出行。
來源:生活日報
編輯: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