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這一季的《演員請就位》後勁兒挺大的,郭敬明才被100多位圈內人士聯名抵制了,甚至連新電影《晴雅集》都下架了。另一邊陳凱歌又成為了焦點,原因是陳凱歌舉報了吐槽他的視頻創作者,認為視頻內容涉嫌侮辱、詆毀。
觀眾有言論自由的權利
這些視頻內容主要是調侃陳凱歌在《演員請就位》中的一些言行,網友們既然調侃了,自然是有調侃的道理。例如李誠儒在節目中暗示《無極》是形式大於內容,讓陳凱歌頗為不滿,對李誠儒是連挖苦帶嘲諷的。按照陳凱歌的標準,陳凱歌說李誠儒思想保守、接受不了新事物,反而更像是侮辱和詆毀。
其實演員也好、歌手也罷,其作品都是要被大眾說三道四的,因為這是大眾作為觀眾的言論自由。當年張藝謀的電影《幸福時光》上映後,在一次見面會上。一位張藝謀的影迷當眾表示《幸福時光》拍得不好。張藝謀並沒有因此而惱怒,表示任何一個作品都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是很正常的。
通過這件小事,首先可以看出張藝謀能夠接受觀眾對其電影的負面評價,這是觀眾享有的權利。好比榴槤一樣,有的人對其欲罷不能,也有的人敬而遠之。但不論是愛吃的人,還是不愛吃的人,都不應該指責對方。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審美就更加南轅北轍了,每個人都有不喜歡的權利。
娛樂圈的壞風氣,只能誇、不能批評
但不知道從時候開始,娛樂圈流行起了這樣一種風氣。說得好聽是「不愛,也請別傷害」,說得不好聽就是在限制觀眾的言論自由。比如說你不喜歡某位歌手的歌曲,不喜歡可以,但不能說出來。因為你說出來了,就是對這位歌手的傷害。這種傷害就會被定義為「網絡暴力」,進而扣上各種帽子,像營銷號、黑子、噴子之類的。總而言之只能誇、不能批評,評判的人都是別有用心。
之前鹿晗主演的連續劇《在劫難逃》播出時,很多人都在誇這部戲非常注重細節。實際上恰恰相反,《在劫難逃》口碑撲街不僅僅是爛尾這麼簡單,在細節的處理上也存在硬傷。舉一個例子,在劇中第一個時間線中,趙彬彬(鹿晗)在偷張海峰(王千源)的刀之前。往自己的手上塗了膠水,作用只有一個,不留下指紋隱藏身份。結果第二天趙彬彬就去自首了,儘管一開始用了假名字,但之後還是自曝了真實姓名。
既然如此,往手上塗膠水有什麼意義呢?還有一位問題,趙彬彬去自首,難道警方不得先確認其身份嗎?趙彬彬說自己叫什麼就叫什麼,那還要身份證幹什麼呢?但是當有人提出這些質疑時,卻遭到了圍攻。要麼說雞蛋裡挑骨頭、要麼說看個劇較什麼真兒,還有的說是在故意黑鹿晗。顯然這是鹿晗的粉絲,粉絲不允許任何人說自己偶像一個「不」字。
國產劇在批評中提高,華語樂壇在彩虹屁中衰敗
追劇的人常常會說某某劇是「良心劇」,那麼何為「良心劇」呢?說白了就是製作精良的劇,問題又來了,怎麼樣才能算得上製作精良呢?個人認為要有完整且合理的邏輯,在細節上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現瑕疵以及演員的形象要契合角色的定位,這也是大勢所趨。客觀來說,近些年國產劇水準大幅提高,主要就是得益於在這些方面比以前更加較真兒了。
當然了,也有不那麼較真兒的,日漸落寞的華語樂壇就是如此。比如說像周杰倫那一代的歌手,都是歌曲先唱遍了大街小巷,人才開始紅了起來。現在的所謂的大牌歌手,往往是人先紅了起來,而作品卻無人知曉。如此本末倒置,也讓華語樂壇卻徹底沒落了。隨之而來的是市場的萎縮,這就是很多真正的音樂人一直在說市場不景氣的原因了,顯然是不較真兒的下場。
可能有人會問,國產劇為什麼會越來越好呢?道理很簡單,影視作品的受眾面更廣,所以能夠一直聽到不同的聲音。尤其是評判的聲音,正是在不斷的批評當中,國產劇才能夠不斷地改進。由此不難發現,評判不是一種傷害,而是促進不斷改進的動力。
華語樂壇則恰恰相反,現在所謂大牌歌手的歌曲基本上都是付費的,購買者絕大部分都是粉絲。即使歌曲爛到家了,粉絲也能吹上一通彩虹屁。導致所謂大牌歌手們誤以為自己的歌曲真的很出色,事實卻是不被大眾所認可,甚至成為了華語樂壇衰敗的催化劑。
現在陳凱歌舉報了那些吐槽他的視頻創作者,如果這些視頻創造者真的因此閉了嘴。那麼以後觀眾就只能看到《無極》這種水平的影片了,看過之後還得誇拍得真好。光是想像一下,便會覺著太噁心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