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如果說,吉利入股重組力帆可能有點為時過早,畢竟那個時候只是宣布其作為意向重整投資人。而一個月後的今天(11月10日),力帆股份也正式對外發布了重整計劃(草案)。至此,市場期待許久的結果終於浮出水面:吉利入股重整力帆。
那麼吉利入股力帆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據相關媒體報導,力帆股份近日在2020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現場表示,一旦完成重整工作,力帆股份將首先量產吉利科技集團旗下換電型純電動MPV楓葉80V,同時吉利科技集團旗下換電業務也將很快注入力帆股份。
11月10日,力帆汽車發布公告稱,2020年8月21日重慶五中院依法裁定力帆股份重整一案,並於當日作出(2020)渝05 破 193 號《決定書》,指定力帆系企業清算組為力帆股份的管理人,負責開展重整各項工作。在本次重整中,管理人通過公開招募方式,確認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邁捷」)、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兩江基金」)以聯合體身份成為意向重整投資人。
公告指出,產業投資人將向力帆提供優質產業資源,包括但不限於協助將上市公司打造為吉利科技集團換電車型製造唯一的上市平臺,並擇機將中高端智能網聯換電業務注入,通過資產重組為公司導入國家重點鼓勵的換電新能源汽車生產、汽車與摩通產業整合機遇、產業技術支撐等。
對于吉利而言,將進一步搶跑新能源市場,並加快換電模式的試點推廣。從重整計劃中可以看到,吉利將協助將力帆打造為吉利科技集團換電車型製造唯一的上市平臺,並擇機將中高端智能網聯換電業務注入。
因此,吉利接手力帆,瞄準的便是政策支持下的新風口——換電模式。此外,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換電站首次被納入「新基建」範疇;7月份,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將繼續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關技術標準和管理政策,鼓勵企業根據適用場景研發換電模式車型;11月2日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指出,加強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換電風口已然來臨。
據悉,吉利今年計劃將在重慶建設完成35座換電站,到2023年重慶計劃落成200餘座換電站。在打造重慶這個完美樣板之後,換電模式進而可以快速複製到全國,完成新能源板塊的重要布局。
力帆 力帆
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於1992年,以開發生產汽車及摩託車及發動機、車輛配件為主營業務,2010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是中國首家上市A股的民營乘用車企。作為力帆股份的創始人,尹明善一直被外界視為「傳奇人物」。
而力帆汽車就沒有過「傳奇」。據2016年力帆股份的財報就顯示,其扣非之後的淨利潤首次出現了2.61億元的虧損,這也意味著從2016年開始,力帆股份的主營業務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到2018年全年,力帆的扣非利潤虧損繼續擴大至-21.5億元,2019年扣非利潤繼續翻倍虧損至-44億元。2019年力帆汽車營收為74.5億元,同比下跌32.36%,實現營收兩連降,歸屬利潤更是近幾年來的首次虧損,達到-46.8億元。
今年,*ST力帆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84億元,同比減少69.42%;淨虧損25.9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9.47億元,同比擴大173.99%。總資產約為169.6億,淨資產僅剩1.06億人民幣,同比大跌96.12%,負債高達167.7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高達98.87%。
一方面是入不敷出的財務數據,另一方面力帆的債務逐步高企,愈加糟糕的財務數字,將這家最早的民營上市車企推向了生死邊緣。據今年8月的公告顯示,力帆涉及訴訟(仲裁)1178件,涉及金額50.37億元。而到2020年9月18日,已有62家債權人向力帆控股管理人申報債權,申報金額高達68.95億元。
如果說債券出現兌付風險、5.3億元債券餘額不能到期償還是造成力帆現狀的直接原因,那麼產品技術與管理則是力帆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靠模仿,沒有核心技術,盤踞在低端市場,不注重產品質量和企業的運營和管理,力帆最終自食其果。
總結,力帆旗下子公司移峰能源就是專為新能源產業發展需要而籌建的,以建設和運營能源站、電客棧為主營業務,與吉利未來換電業務的發展方向契合。不過,針對媒體的相關報導,吉利科技集團方面回應「一切以上市公司公告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