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很困惑:明白了很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這裡面原因很多。
也許,你的「明白」很膚淺,就好比你明白了幾個數學公式,但不等於你會做相應的數學題。
也許,你明白的「道理」有問題,比如,你明白了「良藥苦口利於病」,但不等於「只要是苦口的都是良藥,都對身體好」。
也許,你明白的道理不夠多,不是重要的道理,比如,你明白了股票投資的原則是「低買高賣」,但一支股票「價格多少算低」、「價格多少算高」,你知道的可能並不多。
股票走勢
但是,這些原因都不是人生命運的關鍵點,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那麼,什麼是決定性因素呢?
我們先說說《心經》,回頭再說這個問題,否則沒法談。
《心經》,我們都很熟悉。
它是最簡短的佛經,也是流傳最廣的佛經。
據說,只要抄寫、誦讀它多少遍,就可以對自己的生活和命運起到神奇的效果。
如果能深刻理解它,肯定更有幫助。
心經
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索一下《心經》中的三個基本概念:
第一,「心經」的「心」,指的是什麼?
第二,《心經》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指的是誰?
第三,經中反覆提到的「舍利子」,又是誰?
弄懂了這個三個概念,就知道《心經》在講什麼。
先說「心經」的心。
有人說:就是心思、思想,就是我們思考事物的頭腦。
有人說:是核心、中心,《心經》傳播的就是所有佛經的核心思想。
這些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還是不能幫助我們理解《心經》。
要懂懂一本書,就要知道一本書針對的對象。
拉丁舞
這就好比:一支雙人舞,缺了舞伴沒法看。
兩個人跳拉丁舞,你會覺得很美很自然;如果把一個舞伴拿掉,你會覺得另一個人的動作很怪異。
所以,我們要先弄懂《心經》的對象是什麼?
我們先看一個故事。
《大長今》是韓劇的一個高峰,其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明朝中期,在朝鮮地區,年幼的長今成為一名小宮女,被分配給韓尚宮來管教。
有一天晚上,韓尚宮跟長今說:「去拿喝的水來。」
長今回答「是」,然後就去端了一碗水來。
韓尚宮看也沒看,就說:「再去拿一碗水來。」
長今只好又去端了一碗水來。
韓尚宮還是沒看,就說:「明天早上再拿喝的水來。」
接連幾天都是如此,韓尚宮總是讓長今拿喝的水來。
而長今先後端來了冷水、熱水、飄著柳葉的水......
但是韓尚宮還是不看也不喝,繼續讓她拿喝的水來。
長今終於忍不住發問了:「為什麼總是吩咐我端水來呢?熱水也不行,冷水也不行,飄著柳葉的水也不行......」
《大長今》劇照
經過韓尚宮幾句話的啟發,長今終於醒悟了,她向韓尚宮詢問了身體狀況,了解到對方嗓子痛,就去端了一碗放了鹽巴的熱水。
韓尚宮連連點頭,接著說:「水也是一種食物,先了解進食者的狀況,是做食者應該有的心情。」
雖然這個故事可能是編撰的,但是方法卻很有深意。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
如果韓尚宮一開始就說「我需要一碗含鹽巴的熱水」,結果會怎麼樣?
長今就僅僅完成了一個指令。
如果韓尚宮一開始就交待做事情的一些方法,結果會怎麼樣?
長今也僅僅是按規定的方法完成了一個指令。
表面上看,老師直接發出清晰的指令,非常有利於快速完成事情,但代價就是犧牲了學生的深刻印象和體悟能力。
教育
我們通常說的「教育、教育」,其實「教」和「育」是不同的。
「教」,就是把知識直接告訴給你,只要你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你就可以很快得出同樣的結果。
比如,告訴你一些數學原則,如加減乘除,你很快就學會了,馬上就能解相關的數學題。
「育」,就是不能直接告訴的知識或難以表達的知識,給你創造環境,讓你自己領悟。
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因為告訴了也沒用,你領悟到的不是同一個東西。
比如,我們最開始學車,開車的知識你都懂了,為什麼還是開不好?
因為沒有領悟。
為什麼沒有領悟?
因為潛意識沒有接受。
對,《心經》的心,說的也是這個——潛意識。
潛意識,是我們自己覺察不到,卻會下意識去條件反射的心理行為。
比如,你看到美食照片,你就會流口水。
是你心裡想流口水嗎?
美食
不是,那就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那就是潛意識的一種行為。
現在的很多知識付費課程,動不動就教給你一堆思維,比如「產品思維」、「理工科思維」等等。
你就算知道了那些思維的知識,但不等於你就會下意識按照那些思維來思考事情。
你還需要大量的練習,讓你的潛意識接受它們。
潛意識,就是《心經》的對象,也是其中「心」字的真義。
《心經》的知識就那些,關鍵的不是讓你知道,而是讓你的潛意識領悟,所以佛家講「覺悟」。
你知道「空」沒用,關鍵的是你的潛意識領悟到「空」,這就是「悟空」,這樣才有用。
所以,快樂、痛苦、焦慮等感受,都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的潛意識的問題。
不是你不想快樂,是你的潛意識快樂不起來。
解決了《心經》的第一個問題,後兩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觀自在菩薩」是誰?
《西遊記》中的觀世音菩薩劇照
不是那個騰雲駕霧、拿著淨瓶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
或者說,表面上是指觀世音菩薩,實際上是指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
「舍利子」是誰?
表面上,是指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實際上是指我們每個人的顯意識。
按照這個含義來讀《心經》,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最後,我們再回到本文第一段的問題:
什麼是我們命運的決定性因素呢?
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
也有人說:時代環境決定命運。
我想說的是:在同樣的時代環境下,潛意識決定性格,性格再決定命運。
潛意識,是我們一生當中最需要關注的關鍵對象。
如果說顯意識是冰山一角,那麼潛意識就是冰山下面的主體,它不變,我們就沒有改變。
冰山一角
我們很容易學會一些知識,但是我們很難改變自己的潛意識,比如我們容易焦慮,我們容易動心,我們容易被騙。而這些問題,都是潛意識問題。
只要潛意識不改變,你的很多毛病就改不掉,命運就被大致劃定在一個區間內。
潛意識是怎麼左右命運的?是否有確切的例子?
這些內容,我們下一篇文章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