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2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臨床 · 案例
幾天前,小趙因為耳朵發癢、發堵,怎麼掏不舒服,來到南翔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給他「掏」舒服。結果發現,小趙的耳道深部有很多黃褐色的分泌物,上面長滿了白色的「絨毛」,經檢驗確診為「真菌性外耳道炎」。
真菌性外耳道炎通俗的講,就是耳朵得了「腳氣」。
很多人都會詫異,耳朵怎麼會得「腳氣」呢?
其實人身上寄生著很多真菌,耳朵裡也不例外,正常情況下,它不會出來「搗亂」,只有當耳朵裡的環境變得溫暖、潮溼或因為長期吃抗生素、長期用抗生素液滴耳等情況下造成菌群失調時,才會引起感染。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誘因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正確的生活方式均可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發生。
01
誘因一
在不乾淨的水池遊泳。炎熱夏季,人們喜歡選擇遊泳,既健身又降溫。然而,在水質不乾淨的泳池裡遊泳,汙水進入外耳道後,分泌物流不出來造成耳道內潮溼的環境,誘發真菌滋生。
02
誘因二
反覆挖耳或者採耳。採耳古來有之,採耳師傅利用各種工具對耳道內外進行刺激,它除了有清潔耳道的功能,還能起到減壓和享樂的作用。但臨床發現很多患者在長期採耳後,誘發真菌性外耳道炎,相關數據顯示,臨床上外耳道感染的病患,85%以上都是由掏耳不當引起的。
這是因為反覆挖耳使外耳道正常的耵聹的保護作用減弱,耵聹腺的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外耳道的正常防禦功能受到破壞。
特別是當外耳道皮膚出現不同程度的擦傷時,附在不潔挖耳工具表面的真菌可直接進入耳中,為真菌的繁殖起到了傳播作用。
03
誘因三
長期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患者。長期的耳道流膿,加上外耳道狹長幽深且溫暖的環境為真菌提供了豐富的培養液。
04
誘因四
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藥物。長期抗生素的應用導致菌群失調,真菌性外耳道炎也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南翔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張樹勝介紹,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也別急。遵醫囑踏實做好以下三點,大部分都可以痊癒。
1、定期由專科醫生幫你清理耳道內的分泌物、痂皮、耵聹等,保持外耳道乾燥。
2、堅持耳道裡用抗真菌的藥物,如:氟康唑滴耳液、達克寧、派瑞松等,不可隨意停藥,用藥至少2周以上。
3、遵醫囑定時隨診。
為了遠離真菌性外耳道炎,生活中還要注意預防:
1、不要經常掏耳朵,尤其不要用不乾淨的器具或手挖耳,儘量不到足浴店或公共洗浴場所採耳,避免交叉感染。
2、不要用棉籤。耵聹一般只會出現在耳道外部,用棉籤清理容易將耳垢推向耳道深處,造成阻塞。用棉籤清理耳道口周圍即可,不要插入耳道深部。
3、遊泳或洗澡時可用耳塞保護耳道,保持外耳道的清潔、乾燥,若不慎進水,可用清潔棉球在耳道口吸乾水分,或者側頭單腳跳,讓水分從外耳道口流出。
4、不要濫用抗生素,如果出現耳道不適最好先到正規醫院確診後再用藥。
供稿:南翔醫院 耳鼻咽喉科
主任 副主任醫師張樹勝;主管護師 楊紅麗
原標題:《【健康科普】痒痒癢!耳朵得了「腳氣」怎麼辦?五官科醫生來支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