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化,現在的家長對輔導孩子的家庭作業都有些疑惑,感覺自己孤陋寡聞了已經,有些新穎的詞語沒聽過也沒見過,四字成語有的根本不知道有這個詞,孩子也問家長媽媽你讀過小學嗎?
家長只能說讀過呀大學都讀過了,沒聽說過這個詞呀。你們的教科書改版了,內容也新穎了,哎!看樣子是我們這代人老了。
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記憶力比家長好,學什麼記什麼,家長會感到疑惑的是教科書裡的知識有的自己沒學過沒底氣,於是就要給孩子報補習班,一些新穎的補習班。
右腦潛能開發課程近幾年都比較火爆,還有編程課程輔導班也是層出不窮,其實給孩子報一些思維拓展的課程也是對孩子學習是有用的,不但拓寬了孩子的學習視野,也增加了孩子的學習技能。對孩子來說是百利無一害的。
但是本質問題沒有解決,家長對現在教科書本的知識點有盲點沒有得到解決,如何給孩子輔導作業,這裡提幾點好的解決方法。
如何正確輔導孩子寫作業?
方法一:
在給孩子輔導作業前家長把孩子當天學的課程內容看看,然後再去給孩子輔導作業,不要等到孩子說你說錯了尷尬的說我們以前學的和你們現在學的不一樣,家長給孩子這樣說也沒什麼用,孩子也不了解,還容易混淆知識點。
導致孩子對知識點模糊,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跟上時代的腳步,作為家長也應該接受新鮮事物,努力做出改變,同孩子一起學習沒有學過的知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生物鏈規則在什麼時候都是真理。
問題出在家長身上就不能連累孩子。家長對此一定要做出改變,以對學習不變的態度應付萬變的學習變術。相信做到這一點沒有什麼作業可以難倒家長。
方法二:
為了拓寬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知識點範圍,家長可以經常看一些有關孩子本年級課程的網絡課程,在線視頻回放,相關課堂內容講解之類的書籍也可以,能更好地給孩子輔導講解,孩子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輔導班時間都是有限的,老師不可能一一講過來,還是需要家長的輔助教育,孩子才有可能全部掌握所學知識點,這一點需要家長耐心細心加恆心的付出,才可以得到真實又有效的結果。
有不少家長反應,孩子上學我天天輔導比孩子要累,比孩子要辛苦,感覺一直和孩子一起上學,哭笑不得。現在的付出是為了孩子的將來,這只是短暫的時間和耐力的投資,以後孩子會回報給你的。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孩子長大後有本事有能力時不就是父母最大的心願嗎?養育孩子本來就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那就應該養育出優秀的人才來。
方法三:
孩子做作業時,家長不要去打擾,等孩子做完作業時再去檢查,沒看懂的地方不要說出口,去翻看孩子的書本和書本質料,在手機上下載一個作業幫家長版的,不會的題可以拍照查詢,現在的科技就是這麼發達,一拍就有答案,這是針對教育孩子沒時間學習的家長所採取的快速有效的辦法,也可以通過在線諮詢老師。
不但可以解答問題也可以增進和老師的感情距離,但是老師回答的快慢就不一定了,因為老師一般需要做的事很多,聽說批改作業就是一個大任務,有的晚上都加班的。所以儘可能的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好。
總上所述給孩子輔導作業不是一件難事,只要家長細心留意多觀察學習,沒有什麼難題可以難到的。作為父母你都感覺到難了,那孩子還學習嗎?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學習的信心,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疑惑堅定不移的認真學習。
並且可以給孩子講述父母小時候是怎樣學習的,講的內容應該是積極向上的,不利於學習的就不要講了,沒有把握正確的知識也不要講,孩子容易受影響跟著學進入誤區不好改正。改正時也會拿家長說事,不要弄得家長自己很尷尬不知如何收場。
家庭教育真的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響那麼大嗎?
李玫瑾教授就曾指出:12歲以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父母的話對於孩子而言如同黃金,但在12歲之後,父母的話猶如垃圾。
孩子的問題大多處於青春期,但形成卻在早年,也就是12歲之前。所以,要想好好引導孩子,父母一定要抓住孩子12歲之前,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培養。
父母具體該如何去培養孩子,引導孩子呢?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父母又該如何抓重點,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有哪些誤區需要規避呢?父母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出現失誤,那麼,可能會傷害親子關係,還會耽誤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共分了10個章節,結合大量真實案例,依據孩子小學階段的每一年的成長變化和身心特徵,列出不同階段的養育重點,為家長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方案。
小學一二年級,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給孩子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三四年級,學習難度提升,幫助孩子避免成績滑坡,找到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五六年級,做好小升初準備,給孩子減壓,做好青春期的平穩過渡。
作者于敏是一位有著20年一線教育經驗的優秀教師,她非常熟悉孩子的成長規律,結合著自己的親身教學經歷,為家長指明方向,避免走入教育誤區。
本書原價99元,目前活動價只需35元,如果你家的孩子即將邁入小學或已經上小學,那麼,家長可以仔細閱讀這本書,提前規劃,早做準備,一定受益匪淺,在育兒路上少走彎路。文末可點擊連結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