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開採邊治理,鑿山治理點已滿眼綠色。全媒體記者常豔攝
本報訊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什麼是生態宜居?生活環境宜居、生產環境宜居、產業發展生態,並且可持續發展。做好這些,便守住了生態宜居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關鍵底線。
近年來,宿松縣九姑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生態立鄉、產業強鄉發展戰略,礦山生態環境和治理工作日趨完善、堅持發展特色種植產業、美麗鄉村多點發力,不斷向宜居、富裕、幸福的最美鄉鎮邁進。
初秋時節,尋山望去,「滿身傷痕」的鑿山正在恢復生機;白馬村養殖基地裡,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正勁;新安村裡,美麗鄉村如畫卷,掀起村莊「綠色風」……
綠色開採:鑿山再披綠衣
鑿山位於宿松縣九姑、程嶺、長鋪三個鄉鎮交界之處,2013年開始開採。然而,受鄉鎮區域界限限制,一山三主,鑿山割據開採石料,隱患重重。
「一個鑿山,有小型加工廠五六家,而且由於分屬三個鄉鎮,各自開採本鎮範圍內的山體,不能越界,無法形成臺階式推進,只能採取『一面牆』的開採方式,不環保、不安全、隱患大。」九姑鄉相關負責人介紹。
不僅如此,露天開採帶來了安全隱患、爆破山體帶來了噪音、工藝落後帶來了漫天灰塵,周邊百姓意見很大。
2017年,為了解決鑿山無序開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宿松縣人民政府重置鑿山礦權,礦山開採權重新對外招標,宿松國泰公路礦業有限公司中標。自此,鑿山開採打破區域界限,開始邁出邊開採邊修復的綠色開採之路。
記者在開採現場看到,開採自上而下,逐層剝離,臺階式推進,與原先「一面牆」式開採相比,安全、環保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
「臺階式開採大塊率比較小,不需要二次爆破,就減少了噪音。同時淘汰了過去落後開採設備,重新購置了帶有收塵裝置等先進設備等,減少了灰塵。」國泰公路礦業辦公室主任餘志環介紹。
加工、運輸產生的粉塵、揚塵也在治理。
記者在加工區轉了一圈發現,從運輸皮帶到2萬平方米的加工車間,均為封閉結構,同時安裝了除塵系統和噴淋系統,覆蓋從生產到運輸的各個環節,有效減少了揚塵無組織排放和生產過程中的下落灰塵。再通過脈衝吸塵收塵裝置,收集灰塵,再資源化利用,達到「採石在工棚,儲料在料倉,原礦不外露,礦區無粉塵」的環保要求。
生產環節全封閉,達到環保標準,修復工作也同步進行。
順著現場工作人員的手指方向望去,一片山坡上已有綠意,邊坡栽上了紅葉石楠、楊梅等樹木,鋪上了草皮、撒上了草籽。這是剛恢復不久的治理點。
「在開採過的外側邊坡等處拉土回填至70公分,進行綠化,這樣邊開採邊治理,保持鑿山生態。同時,堅持『能綠化不硬化,能硬化不裸露』的原則,不斷加大綠化力度,採取喬木、灌木、地被、草坪、藤本植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綠化,打造花園式礦區,綠地率達到35%。」餘志環說。
綠色是發展的底色。記者在九姑鄉了解到,通過開展礦權重置工作,按照關停小礦、淘汰劣礦的原則,該鄉對10餘個生產效益差、環境影響大的小型作業點實施關停,並實現規模化及規範化生產。在日常監管方面,九姑鄉聯合相關部門建立合作參與監管機制,鄉政府負責「巡查、制止、報告」,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負責「核實、移交、協助」,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負責「調查、處理、移送」。多管齊下,為鑿山再披綠衣。
綠色農業:收穫綠色希望
九姑鄉白馬村金安禽業有限公司養殖區裡,貧困戶高志嬌正忙著撿蛋、添加飼料。2007年建設投產的金安禽業,目前存欄蛋雞18萬羽。說起綠色養殖,該公司總經理陳旭明如數家珍。
「雞吃的玉米、豆粕等飼料都是綠色產品;雞的糞便收集起來,發酵後還田;糞汙堆場不露天,地面全部硬化。」陳旭明介紹道。
走進雞舍記者看到,每排雞籠下面都有一條自動化運輸皮帶,雞糞落到皮帶上後,開啟按鈕,皮帶滾動,雞糞就自動收集到頂部裝置,再運送到糞池。
陳旭明介紹,這些雞糞可是寶,通過25天左右的發酵,就變成了肥料,周邊種植戶拉走後,全部還田。「養殖區的雞糞、汙水一點不流失,綠色環保。」
在九姑鄉,全鄉共14家畜禽養殖場糞汙資源利用「一場一策」,紛紛建起雨汙分流、乾濕分離、暫存池、糞汙堆場等糞汙處理設施及資源化利用設施。
說起綠色農業,宿松順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羅光學更有發言權。
2015年春節,長年在沿海跑運輸的羅光學回鄉承包了一片荒山,辦起了養殖場養生豬。後來一次看報紙上的新聞得知紅薯產品收入相當可觀,他產生了一個大膽想法——用養殖場豬糞、沼渣來種植紅薯,把紅薯加工成紅薯澱粉、粉絲,再把紅薯渣、紅薯藤作為豬的飼料,這樣既解決了豬的飼料又解決了紅薯的肥料。
說幹就幹。通過三年發展,羅光學的生豬年存欄2000頭,紅薯種植面積擴大到420畝,還發展周邊農戶開展訂單收購,年產紅薯50萬斤,同時建立深加工的全產業鏈,開發了紅薯粉、紅薯粉絲、手工魚面三個產品。
不施化肥,只用自家生物肥的紅薯品質好,加工環節又不添加任何添加劑,這使羅光學家的紅薯產品大受歡迎,去年一年銷售額達到378萬元,帶動全鄉131戶貧困戶380人增收致富。
「這都是堅持綠色農業、發展綠色經濟的成果。」羅光學感嘆。
近年來,九姑鄉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鼓勵九姑村、國賽村黑芝麻產業扶貧基地擴大規模,全鄉黑芝麻種植面積1400畝。積極扶持九姑村稻蝦綜合種養、新安村秧苗繁育、白馬村蛋雞養殖等產業發展。新大畜牧養殖合作社「一畝初心」水稻獲得綠色認證、中明山莊農業開發及五星休閒生態農莊加快建設、盛源畜業畜牧水產立體養殖項目建成……一批綠色農業產業發展壯大。
綠色生活:書寫宜居畫卷
「這些年一直在建設美麗鄉村,我們的居住環境變好了,交通方便了,水泥路通到家門口,以前的荒地現在也栽滿了綠化變成了小花園,每到晚上,廣場上就音樂聲不斷,運動、休閒都有了好去處。」九姑鄉新安村村民宋結水說道。
走在新安村中心村裡,目之所及是乾淨寬敞的道路、茂盛的花草、整潔的農家小院。原先的髒亂差不見了,呈現眼前的是一個環境美、綠意濃的小村莊。
「以前垃圾隨手丟,路邊、河道裡都有,環境髒亂差;美麗鄉村開始建設之後,我們的環保意識也加強了,垃圾絕對不亂丟,都開始自覺維護身邊的環境,只有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好。」宋結水說。
2019年5月開始,九姑鄉與一家公司籤訂垃圾處理、轉運合同,每天40餘名保潔員和2輛垃圾壓縮車上路作業,日清掃垃圾達10餘噸,當天轉運到宿松縣填埋場進行集中處理,全鄉垃圾處理工作實現日清日運。
垃圾問題解決了,旱廁是農村環境又一大難題。三格式化糞池的推廣,解決了這個難題,村民們的綠色生活更進一步。
「三格式化糞池確實好,乾淨、沒有臭味,用起來方便,以前用旱廁味道實在是太難聞了。」九姑鄉單嶺村村民石珍珍指著自家衛生間說道。
近兩年,九姑鄉累計完成改廁1598戶,為確保每一戶的工程質量,九姑鄉採取工程化設計、一體化招標、工程化驗收「三化」方式穩步推進三格式化糞池工程建設。
九姑鄉集鎮常住人口約7000人,過去一直未建排水設施,集鎮汙水自然排放,未經處理直接排入附近溝塘。自汙水處理站建成之後,汙水亂排現象徹底改變了。
「之前一到夏天,街道上、塘溝裡都有股臭味,那池塘裡的魚都養不活,大家反映很強烈,自從新建了集鎮汙水處理站,家家戶戶的汙水不再亂排放,臭味也就沒了,一提起這個汙水處理站,我們老百姓都豎大拇指。」九姑鄉九姑村村民汪榮平邊說邊豎起了大拇指。
為解決集鎮汙水自然排放問題,九姑鄉新建了1個集鎮汙水處理站、2個汙水處理池,日汙水處理能力達到600噸。如今家家戶戶的汙水經過汙水管道集中排放到汙水處理池進行處理,集鎮附近的塘溝也不再有臭味,有效解決了集鎮居民關注的這一民生問題。綠色步伐還在繼續。2019年,國賽村省級中心村完成道路綠化1000餘平方米,新建路燈40盞、汙水處理池2個。楊茂村、油坊村縣級中心村和白馬中心村鞏固提升建設穩步推進……道路乾淨了、河道清潔了、村莊美化了、配套設施完善了,村民們踐行綠色理念、共享綠色生活,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