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浪漫的事,莫過於陪你去看流星雨」近些年,隨著電視偶像劇的熱播以及觀星愛好者的增多,看流星雨成了每年必不可少的浪漫之事。而這其中,英仙座流星雨以其數量多,觀測方便,出現時間穩定被稱為北半球流星雨之最。2019年,也許你錯過了很多事情,但這一場流星雨,不能再錯過了。
什麼是流星雨?
流星雨(每小時一顆的流量就可以稱為流星雨)是一種有成群的流星看起來像是從空中的一點中迸發出來,並附落下來的特殊天象。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尾。剩餘物質繼續留在彗星軌道附近。然而即使是小的噴發速度,也會引起微粒公轉周期的很大不同。因此,在下次彗星回歸時,小顆粒會滯後母體,而大顆粒將超前於母體。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就有機會看到流星雨。流星雨活動性為彗星周期。
而對於北半球的人來說,每年有三次流星雨的機會是不容錯過的,那就是:每年1月4日前後極盛的象限儀流星雨;每年8月12日前後極盛的英仙座流星雨;每年12月14日前後極盛的雙子座流星雨。
象限儀座流星雨象限儀座流星雨,是每年年初都會發生的一個比較大的流星雨。象限儀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星座,現代星座的劃分中則沒有這個星座,其位置大致在牧夫座和天龍座之間,赤緯可達50N左右。該流星雨的速度中等,流星亮度較高,分辨象限儀群內的流星並不難,它們的顏色多有些發紅。
雙子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在每年的12月13至14日左右出現,最高時流量可以達到每小時120顆,且流量極大的持續時間比較長。雙子座流星雨源自小行星1983 TB,該小行星由IRAS衛星在1983年發現,科學家判斷其可能是「燃盡」的彗星遺骸。雙子座流星雨輻射點位於雙子座,是著名的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固定在7月17日到8月24日這段時間出現,它不但數量多,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過,是最適合非專業流星觀測者的流星雨,地位列全年三大周期性流星雨之首。
成因在希臘神話中,英仙座象徵著大英雄柏修斯。但其實,英仙座流星雨並不發生在英仙座。以英仙座來命名,是因為這一流星雨的輻射點位於英仙座,即從地球上看,流星軌跡的反向延長線匯聚點在英仙座。英仙座流星雨成名很早,關於英仙座流星雨的最早活動記錄可以在中國編年史中找到,公元36年就有相關記錄。埃杜阿德海斯是最早正式觀測該流星雨的人,他在1839 年記錄下了每小時160顆的最高流量。
(英仙座示意圖)
人類對英仙座流星雨的觀測至少已有長達2000年的歷史,這與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Comet Swift-Tuttle)有關,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為133年,每年的8月,地球都會與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在太陽軌道上的碎片相遇,這些碎片大多由冰和塵埃組成,當它們穿過地球的大氣層,並發生氣化,就形成了一場壯觀的英仙座流星雨。
啥時看?最佳觀測期英仙座流星雨從7月17號開始,一直持續到8月底。不過,值得欣賞的流星雨極大期出現在8月12-13日前後。在高峰期,每小時的流星數目高達120顆以上,橫越整個天空。
到哪看?整個北半球只要天氣適宜,環境合適,都能觀測到這一天象奇觀。找一片開闊地,躺下,仰望即可。平均而言,大約每分鐘,你都將看到一顆流星在夜空中划過。流星出現在天空中的方位是隨機的,但所有的英仙座流星看起來都會像從東北方向的英仙座中輻射出來。
流星雨地域性不強,有時半個地球的範圍內都可以看到。一般需要知道其輻射點所在位置,輻射點位於天頂附近最好,位於地平線以下則要大打折扣。流星雨的觀測應直接用肉眼,不需要用望遠鏡,因為流星雨的觀測需要大的視場,人眼的視場超過100度,而普通望遠鏡只有幾度,用望遠鏡反而不易看到。記得觀測時候,防寒保暖、防蟲,一般下半夜的流星比上半夜多些,通宵是觀測的家常便飯。英仙座大概從22點左右開始,可以帶上帳篷、摺疊椅、手電、食品等等。
同時還必須滿足以下客觀觀測條件
1.天氣晴朗,空氣品質好
2.遠離城市,沒有光汙染
3.四周開闊,無高山或建築物遮擋
可惜的是,2019年英仙座流星雨發生時,月光幹擾嚴重。根據國際流星組織預報,2019年英仙座流星雨極大期大約出現在北京時間8月13日10時—23時,而當天的月相為盈凸月,大月亮幾乎伴隨著整個夜晚,對我們的觀測產生極大的影響。儘管如此,13日夜晚至14日日出前的這段時間,我們在遠離月亮的那邊天空仍然可能觀測到不少的英仙座群內流星。
據說,看到流星划過的時候,把願望在心裡默念3遍,如果流星還沒有消失,這個願望就能夠實現。當然,這不科學。事實上,大部分流星一閃而過的時間都很短,除了「哇」出一聲以外,你根本來不及作出其他反應。所以,你就好好欣賞,或者把流星永遠的保存在你的相機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