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行業有句話是「不識場口,不玩賭石」,場口就是翡翠的產地。這句話是說只有吃透玉料的產地和特徵,賭石才有把握。
其實也不盡然,緬甸翡翠場口千千萬,哪怕是賭石技藝高超如馬崇仁老師,也不敢誇下海口說自己能分得清每一塊原石的場口。
即便如此,馬老斷原石的功力還是十分了得。相信看過馬崇仁老師在11月5日對莊瑞麗精工直播間點評原石的翠友們,肯定也對馬老「一摸,一看」便可斷原石是山石、水石、半山半水石的本事十分好奇。
提到翡翠原石,大多翠友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老坑與新坑,亦或是場口新老的區別。
但其實翡翠毛料中還有「山水」之分,今天就依託馬崇仁老師的講解,給翠友們好好介紹翡翠毛料中的山石,水石以及半山半水石的特徵。
從基本外貌上來講,水石是礦工沿著烏龍江畔從河水中撈起來的,這種石頭通常有著薄薄的外皮,與之形成對照,山石一般有著厚厚的外皮,不過這一特徵有時並不絕對。當地人普遍相信從河水中和山間採集的翡翠原石質量好,而水石的質量最好。
水石是?
水石的皮殼通常稱為水皮,因其表面光滑無糙感,也有人將其稱為滑皮殼。
水石是指河床中沉積的翡翠礫石——翡翠山料經過風化剝蝕、長時間、長距離的河床搬運後形成形狀一般呈橢圓形、球形、具有比較好的圓潤度、沒有稜角、具有光滑的外皮的翡翠原石。
水石由於鬆散的部分都已經磨蝕殆盡,只留下比較堅硬緻密的部分,再加上水的長期浸泡,其質地比較細膩,顏色也會比較好,往往會出現高質量的翡翠。
翡翠原石"水石「打燈效果
翡翠水石的外部皮質光滑,沒有砂感,表面具有水衝的痕跡,所以在放大鏡下觀察能夠見到粒狀及小凹洞,水石由於皮薄,所以比較容易透視其內部的顏色。
通常人們都認為水皮石品質是極為細膩的,透明度高。水皮石外部具有不同的顏色,大部分都是呈褐色。
山石長?
主要產在山坡上,埋藏於砂土層或砂礫層中。其表面附著一層粗細不一、厚薄不均的各種顏色的砂狀及泥砂狀皮殼。多數山石有玉霧。無玉霧的山石也常見,但其玉質一般較差。
與水石不同,山石所受地表水流的衝刷和搬運較弱,因而可以保留其完整的皮殼,使人看不到玉肉而難以分辨山石的好壞。山石質地的好壞雖然十分懸殊,但卻可以通過皮殼上的砂發特徵及各種表現來加以判斷。
皮殼的厚薄程度,砂粒的粗細、均勻及緊密程度,皮殼的顏色,以及皮殼上的松花及蟒的表現情況等等。這些表徵都是可以作為判斷山石玉質好壞及其相應特徵的依據。
半山半水石的特徵是?
半山半水的皮殼介於山石與水石之間。其表皮雖然有一層砂,但卻與山石的砂皮有別。它的砂層薄而潔淨,但也不像水石那樣光滑。
這種半像山石、半像水石的玉石即被稱為半山半水石,通常說的「水翻砂」即為其典型。水翻砂皮殼的特點是表皮有砂無泥,砂層附著牢固,砂粒糙手且十分乾淨,猶如激流中翻出水面的砂,因而被形象地稱為「水翻砂」
水翻砂皮殼的特點是表皮有砂無泥,砂層附著牢固,砂粒糙手且十分乾淨,猶如激流中翻出水面的砂,因而被形象地稱為「水翻砂」
水翻砂的皮殼可以有多種顏色,但以白、黃、青、灰色居多。這些皮殼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表皮的砂層都很薄,而且有糙手、刺手感,就如同名稱中對應物的表皮一般。這些皮殼的玉石,其種質一般都比較好。然而最被看好的水翻砂則是金剛砂皮殼。
人們之所以青睞水翻砂,是因其屬於種質比較好的一類玉石,這與它的形成機制有關。水翻砂與水石都是因水的衝刷作用而形成的。但在相同條件下,其中只有少數砂殼堅硬的原石才會形成水翻砂,而其餘的玉石則因其砂殼被磨失了才形成水石的。由此看出,經過衝刷後能夠留住的砂,就必然堅硬、緊密,必然是「砂硬、底堅」,
介紹了三種原石的基本特徵,馬老也認真說道」翡翠這種天然的東西,沒有裂是不可能的,我們能做的也就是巧妙的運用裂,避開裂」,誠如馬老所言,我們都喜歡完美的事物,但翡翠是個列外,你要學會愛它的不完美!
所以翠友們在購買翡翠原石時,需要進行充分的了解與分析,切忌急躁,應該多看多學多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