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逮捕安倍」就衝上了日網熱搜。辭職後的安倍,發生了什麼?1
今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宿病主動辭職,終結了日本憲政史上創紀錄的最長連續執政,並於9月16日正式卸任離開首相官邸。
其實早在安倍辭職之初,就有日本媒體指出,安倍辭職不過是個幌子,目的不過是為第三次上臺做準備而已。
卸任後的安倍的確也沒有閒著,辭職的一個多月期間,不僅兩次參拜靖國神社,還頻繁出席自民黨的政治活動。
根據自民黨相關規定,雖然不允許連任超過4次,但卻不禁止卸任總裁的再次上任。
▲ 安倍參拜靖國神社
安倍以身體原因急流勇退,不僅把自己的任期清零,給自己鋪好了再次重回政壇的坦途,同時也將受新冠疫情影響備受爭議的國內經濟爛攤,交給了菅義偉。
▲ 安倍和菅義偉
有多家媒體認為他是通過辭職而轉移國內民眾的注意力和憤怒的情緒,這種以退為進的做法,為他實現「修憲執念」而復出提供了可能。
11月11日,安倍首次出現在自民黨的「思考新冠疫情經濟政策議員聯盟」的初次聚會上,並出任該會會長。
這一聯盟的設立就是為了應對日本國內日益嚴峻的疫情。而在此前,安倍還返回故鄉山口縣,並於11月1日前往其父墓地掃墓,同時還參與了當地的政治集會,訪問了山口縣政府、長門市政府等部門。
▲ 安倍回鄉
在記者的採訪中,安倍表示其身體已經完全好轉,並計劃在下一年度回歸政壇,雖然他只是稱作為一名「議員」繼續為國家效力,但這含義卻不言而喻。
而就在安倍剛剛重出江湖未幾,11月23日,「逮捕安倍」就衝上了熱搜,而圍繞安倍晉三的「櫻見會」也成為日本各大媒體的頭條,引爆了近日日本的輿論。
▲ 「逮捕安倍」登上熱搜榜第三位(網頁截圖)
2
櫻見會(或稱賞櫻會),是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主持的例行公事。自1952年至2019年間,櫻花盛開的4月中旬,在東京的新宿御所舉行。目的在於「對各界有功勞,做出巨大貢獻者進行慰勞」。
▲ 安倍在東京新宿御苑參加櫻見會
櫻見會一般會邀請皇族、各國大使及功勳卓著之人等約1萬多人參加。
二戰結束後,1952年吉田茂首相作為總理大臣首次主持召開「櫻見會」,召開地雖然同觀櫻會相同,仍在新宿的御所,但該御所已在1947年由內閣決議從舊皇室庭園改為國民公園。
翌年的1953年,吉田茂主持召開第二次「櫻見會」,取代戰前皇室主導的觀櫻會及觀菊會,逐漸成為戰後的慣例。
▲櫻見會
進入1980年代後,參加人數基本保持5000左右,1999年,小淵惠三首相之時,首次超過1萬人,但之後,參加人數有所回落,直到2006年小泉純一郎當政時,才再次超過1萬人。
而到第二次安倍內閣時,則出現了顯著的增加,每年基本保持500~1000人的增加幅度,到2019年達到創紀錄的18200人。這些人當中各省廳推薦的功勞者達6000人,安倍首相推薦1000人,副首相、官房長官等推薦1000人,自民黨相關6000人,公民黨、國會議員推薦1000人,總數就接近15000人。
不難看出,這當中執政黨自民黨和安倍內閣推薦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其他總和。
正是由於此,2019年5月13日眾議院決算行政監視委員會明確表示,在當年4月13日召開的櫻見會,超過當初預算的三倍達到5200萬日元。
由此「櫻見會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去年11月,由於「櫻見會問題」,日本政府決定中止2020年的櫻見會。今年年9月16日,菅義偉就任首相之時再次表示2021年以後的櫻見會也將無限期中止。
自此,從戰後至2019年的幾十年間,除安保鬥爭、阪神淡路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朝鮮的飛彈發射等特殊狀況外,日本基本保持每年都定期召開的「櫻見會」壽終正寢。
▲ 櫻見會
但問題卻並未隨之消停。
3
2019年5月9日,日本共產黨的宮本徹議員提出要求政府公示招待者及招待費用等詳細資料,但在1小時後受邀者的名單卻被廢棄。
5月21日,內閤府官員公開表示受邀者名單已被廢棄。由於管理簿上未記載,或文件在廢棄之際未得到首相的同意,政府此舉被懷疑違反《公文書管理法》。
事實上,第二次安倍政權期間,尤其是2019年前的5年間,櫻見會都超過了當年的預算額。無論是支出費用還是參加者年年都在增加,2019年實際參加者更是史無前例的超過18000人,而每年的預算額僅為1766萬日元。
據內閤府公布的2019年度之前數年間的受邀參加者數據顯示,2005年受邀的政治家為2744人,而到2019年增加三倍之多,達到8894人,而同一時期,在國際貢獻及災區重建等的功勞者由406人減少到182人。
不僅如此,櫻見會還邀請了安倍後援會相關人員約850人,而招來在野黨的攻擊,被批為違反了《公職選舉法》。
此外,在招募參加者的過程中,內閣審議官曾稱安倍夫人安倍昭惠也曾推薦過相關人員,而2017年的內閣決議中,明確規定總理大臣夫人為「私人」,其推薦顯然不符合規定。
而更值得疑惑的是,櫻見會上招待用的飲食連續7年均為和總理夫人安倍昭惠關係密切的公司中標。
▲安倍和其夫人安倍昭惠
不僅如此,自2013年至2019年,政府組織的櫻見會前夜,由安倍後援會主持的在東京兩家高級酒店召開的晚餐會(稱之為櫻見會前夜祭),也遭到了在野黨的激烈批評,原因是收取每人5000日元的會費過於便宜,有可能違反《公職選舉法》《政治資金規正法》等。
據報導,2020年11月23日東京地方檢察院圍繞「櫻見會前夜祭」在過去5年間,由兩家主辦酒店出示的收據顯示,5年間懇親會的實際費用為2300萬日元,遠遠超過了所收取的會費1400萬,安倍方可能至少支付了916萬日元的差額。
為此,東京地方檢察院傳喚了安倍前首相的第一秘書。
東京地檢特搜部正在對安倍方不足部分的支付是否違反《公職選舉法》《政治資金規正法》等進行調查。
11月24日,安倍的側近承認,支付酒店的費用總額中的一部分確實由該方人員支付,但此事並未報告安倍。
日本政治家的資金管理團體一般由政治家本人指定,安倍晉三的資金管理團體為晉和會。據該會2015至2018年的政治資金收支報告書顯示,其中並未有關於櫻見會前夜祭相關的支出。
其實,早在今年5月,就有律師團體向東京地檢起訴安倍第一秘書,表示其不僅違反了《政治資金規正法》,還違法向其選舉區內進行不當捐贈。
對此,安倍事務所稱,將認真配合東京地檢的搜查,具體的因為情況未明暫不做評價。
4
東京地方檢察院的調查結果雖然暫未明確,但類似的案例卻早已有之。
例如2014年,安倍第二次執政期間被發現的虛假記錄事件,當時的經濟產業大臣小淵優子的政治團體,在2007年至2014年間,收取實際費用在東京的明治座以每年一到兩次的頻率組織召開「女性部大會」。
但在2014年10月被周刊新潮報導稱收支不透明,後據調查,其採取了簿外處理隱蔽支出,虛假記錄對其支持者「觀劇會」的收支,5年間會費總額的收支超過3億2千萬日元。
考慮到其性質惡劣,涉及數額特別巨大,東京地方檢察院對其原秘書兩人進行起訴,並在2015年10月最終裁定有罪,而小淵優子雖因此辭去了經濟產業相一職,但是本人卻因關係不十分密切,最終裁定不起訴。
▲ 小淵優子
對於此次持續發酵的有關安倍的「櫻見會前夜祭」事件,日本朝野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立憲民主黨的枝野幸男表示,一年之內,安倍前首相在國會上多次說謊,絕不能原諒,要求安倍本人必須在國會作出說明,不能逃避責任。
對此,時任安倍政權的內閣官房長官現任菅義偉首相的責任也不能免除。
而在野的維新黨的遠藤國會對策委員長則表示,等候檢察院的調查結果,安倍前首相必須不能辜負國民的信賴,應盡說明的責任。
雖然安倍及其支持者都聲稱,安倍本人對於「櫻見會前夜祭」事件一無所知,積極為其洗白,但是輿論卻出現一邊倒的局面,「逮捕安倍」甚至衝上了日本媒體的熱搜。
而就在安倍一方焦頭爛額之際,雪上加霜的是,據本月24日眾議院調查局的調查,在森友學園的土地買賣問題上,就財務省的公文篡改等問題,安倍政權曾在2017年2月15日至2018年7月22舉行的國會答辯中,有139次的答辯與事實不符,而其中多數的記錄與相關資料則被「廢棄」「無保留」等。
安倍及其支持者面臨的局面不容樂觀。
自從菅義偉政權成立以來,日本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數在持續增加,菅義偉政府繼承「安倍經濟學」,剛剛開始描繪「菅經濟學」的藍圖,就遭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打擊。
▲ 菅義偉
持續增加的新冠肺炎感染人數,讓菅義偉內閣的政策不得不面臨調整。
而近兩日點爆日本輿論「櫻見會前夜祭」問題更是讓菅義偉備受煎熬,畢竟曾經作為安倍內閣官房長官,在這件事上與安倍是系在同一根繩上的螞蚱,想擺脫其中干係恐怕並不容易。
▲菅義偉和安倍
值得注意的是,據日本《每日新聞》與社會調查研究中心本月7日實施的全國輿論調查顯示,年輕人對內閣的支持率持續走高,而隨著年齡的增加支持率則在下降。
對於菅義偉首相對日本學術會議候補會員的拒絕任命問題上,回答「不成為問題」的也以年輕人居多。在整體的57%的內閣支持率中,18~29歲的佔80%,30歲年齡段的佔66%,40歲年齡段的佔58%。而在政黨支持率上,自民黨的支持率也獲得最高為37%,年齡段來看,18~29歲的達到59%,30~70歲年齡段也達到30%。
據社會調查研究中心的社長埼玉大學松本正生教授分析稱,1980年代後半葉,自民黨的支持率中,年輕人的比例最低,這和現在恰好相反,這反映出年輕的一代「不想改變現狀」、欲「維持現狀」的志向,與其說其「保守」,或許稱其「保身」則更恰當。
關於箇中原因,關東學院大學的中西新太郎教授分析認為,年輕的一代對日本社會的未來不抱期望者佔大多數。
在現實的差別社會中,雖然「生存很艱難」,但是他們不希望社會變得比如今更差,而願意堅持和尊重現今社會的「規矩」「秩序」等。
安倍當政期間,發表的戰後70周年的談話,以及圍繞安倍妻子的森友、加計學園問題,本年度新冠疫情的應對等上,都遭到猛烈的批評。
但是,在野黨之間的紛爭等還是讓其實現成功著陸。此次事件,安倍能否再度成功實現著陸,拭目以待吧。文/霍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