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空調,敲著鍵盤,手上的汗,都能弄溼鍵盤;約到心儀的女神,還沒牽手,手心的汗就流了下來;無論溫度高低,手腳都要出汗;夏天起泡,冬天脫皮,整天溼乎乎的,不知您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人?為什麼會大量出汗?是生病,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咱們身體出現的汗液,主要由外分泌腺、大汗腺、頂泌汗腺分泌,其中,外分泌腺是汗液分泌的最主要腺體,主要通過分泌低滲稀薄液體,幫助調節體溫。手掌、腳掌、腋窩等部位的外分泌腺分布最為密集。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氯化鈉、尿素、乳酸等。頂泌汗腺,則主要分布在毛囊,青春期後分泌旺盛。
汗腺的分泌功能,主要是受交感神經調控的,通過乙醯膽鹼作為主要遞質,由脊髓節段的不同分支,來支配身體不同部位的汗腺分泌。不同情況下的出汗,神經調控的部位有所不同。體溫升高引起的出汗,主要由下丘腦視前核的熱敏感覺中心控制;情緒引起的出汗,由大腦皮層調控。
如果汗液分泌異常,超過體溫等生理調節的需要量,就稱為多汗症。多汗症,按照發生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只是手心或腳心多汗,通常屬於原發性局灶性多汗,是多汗症中的常見類型。以往學界認為,這種情況發病率約為1%到2.8%,在女性中的發生率要高於男性。
有些研究資料則認為,手掌多汗,最為多見,可以單獨列為手汗症,咱們這兒的青少年中的手汗症的患病率在3%到4.5%。手汗症也分原發性和繼發性,繼發性的原因,通常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內分泌失調等因素導致。但是,手汗症多數為原發性,是在沒有明顯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發生的。見到女神,手心就流汗;考試題太難,沒寫幾行就弄溼試卷;多數是原發性手汗症。
手腳多汗,醫學上稱做"局限性多汗症",可適當服一些阿託品或普魯本辛等抗乙醯膽鹼藥。但是,安定和抗乙醯膽鹼等藥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故臨床上多配合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手腳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可分以下虛、實兩種類型:
1. 脾胃虛弱者。脾胃有運水化溼的功能,此項功能一弱,溼熱便會鬱積在體內。溼熱下趨,從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雙腳出汗更為常見,佔到70%~80%。對於脾胃虛弱者,建議平時可用苦瓜、薏米、山藥、紅棗、蓮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另外還要加強鍛鍊,中醫認為運動能補陽氣,改變體虛。
2.脾胃實症者。多因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 建議少飲酒,儘量不要吃辛辣食物。
還有一種就是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控制手部汗腺的交感神經位在於胸椎的第二及第三節,也就是大約位於乳頭連線,再高一點的背部脊椎的兩側,只要將這兩節的交感神經切斷,就可以達到手部不流汗的目的。儘管手術治療手汗確實效果顯著,手汗停止後,往往都會發代償性出汗。代償性出汗是指手術後上半身(乳頭以上)的汗幾乎停止,而下半身卻常常溼答答。除了特別冷的天氣外,代償性出汗持續存在,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相反有可能更多。這是手術後最不能忍受的後遺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