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花葉不相見,石蒜不懂彼岸花
花草蒙拾 左為石蒜
日漫《地獄少女》
換錦花
◎藍紫青灰
電影《尋龍訣》因為版權的原因,把原文中的屍香魔芋改為了彼岸花,這樣就導致一個問題:彼岸花,也就是石蒜,它在中國的分布區域大致在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北不過山東河南,丁思甜的人設背景之一是植物學家的女兒,石蒜又不是珍稀物種,不太可能漫無頭緒地到內蒙古草原去尋找石蒜花。當然原著中的屍香魔芋原生地在東南亞,內蒙古草原同樣沒有,找也白找。
彼岸花,網絡時代對它的解釋是佛教經典上說的曼殊沙華,石蒜雖是正名,卻嫌棄它不夠美豔。反覆提到的,是從網絡上摘抄的那幾句。其影響之廣,可以說是凡有文青處,必有彼岸名。至於印度不產石蒜,曼殊沙華和彼岸花各有所屬,就不在考量範圍之內了。
這波流行文化在國內已經紅了有20年了,從1986年梅豔芳的《蔓珠莎華》吟出一個引子,到2001年王菲把《彼岸花》唱到一個巔峰,再到緊隨而來的網絡時代,由無數的文藝青年接棒,沿著彼岸花鋪滿的接引之路,踏上了日漫《地獄少女》的尋幽之處,最終在《尋龍訣》的魔幻製作下,把一朵盛開在日本傳統文化裡的彼岸之花移植到了一千年前的遼國契丹公主墓棺上,嫁接於薩滿原始宗教。這條路真是曲折而漫長,混亂又紛擾。
曼殊沙華原是梵語manjusaka的音譯。佛經中出現曼殊沙華的地方有好幾處,比較重要的一段出自《大般涅槃經》,講佛祖涅槃之後,阿難尊者和諸力士置佛祖在事先準備好的雕刻精緻鑲嵌華美的寶輿上,燒香散花,眾伎舞樂,歌頌讚嘆,空中諸天諸佛、八部天龍拋下花朵如雨般落在佛祖的身上,有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並作天樂,種種供養,然後次第下諸棺蓋。
阿難和諸力士抬了佛祖的梓宮繞城一周,好讓人民恣意供養。途中諸天作妙伎樂,燒香散華,歌唄讚嘆。諸天於空,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並作天樂,種種供養。
對佛經中梵語直譯的後果是多傳幾代,信眾就不懂原文的意思了,後人於是寫了《妙法蓮華經決疑》來解釋,「云何曼陀羅華?白圓華。云何曼殊沙華?赤團華。」摩訶曼陀羅華是梵文mahāmāndārava的音譯,梵文詞典解釋為「大白蓮華」,摩訶意思是「大的」。那句話的意思就是諸天神在空中撒下了白蓮花、大朵的白蓮花,紅蓮花、大朵的紅蓮花——這般景象,如今也能在東南亞佛教國家的禮佛儀式中看到。佛祖涅槃,諸天雨花,信眾供養,天上地下,都是紅蓮花和白蓮花,這是多麼美麗的景象。
蓮花原種為紅色,自然變種有白色和粉紅色,原產印度和中國。蓮花是印度的國花,對蓮花的喜愛體現在他們世俗生活和宗教場所的每一個地方。中國人對蓮花的喜愛一如印度,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便連同蓮花的崇高地位一起原封不動接受了過來,佛祖的寶座是蓮花,香案前懸掛的經幡上繡著蓮花,桌上供養的花朵是折枝蓮花,敦煌壁畫上畫的佛前供養花卉一絲不走樣,還是一朵紅蓮花。只有長在水裡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才能充分體現佛經中不淨和無垢的境界。
佛教再從中國傳至日本,和日本民間原有的神道信仰結合,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儀式。
其中最具日本文化特質的便是每年春分和秋分的彼岸節。在日本本土文化中,「彼岸」是指的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正好處在地球運行的軌道和赤道交匯的點上,這一天晝夜等長,春與秋遙遙相對,互為彼岸。此時大地上遇春則春開櫻如雪,逢秋則秋生石蒜花,春分時開的「大葉早櫻」被稱為「彼岸櫻」;秋天的石蒜花就叫「彼岸花」。
佛教體系裡,把我們生活的這個充滿煩惱和紛擾的世間稱為「此岸」,這個此岸在東方,而把涅槃頓悟後無我無相的淨土稱為彼岸,這個彼岸在西方,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也。佛祖拋棄世間的榮華富貴,苦行修為,冥思苦想,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到那個丟下皮囊、只有思想和靈魂才能達到的彼岸去,這一意象,和故人離世後留下音容笑貌在親人的心裡有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相似之處。
東方和西方就如同春分和秋分遙遙相望,農業社會裡的春彼岸便是佛教裡的「此岸」,自然崇拜裡的秋彼岸對應的是極樂世界的「彼岸」,日本民間祭祀祖先的春分秋分彼岸節,就這樣和佛教中哲學意義上的彼岸交織在了一起。春天河邊賞櫻,「此岸」人潮如湧,花潮如海,熱烈喧囂,花團錦簇;秋天山裡石蒜盛放,山道曲折,無車馬喧,林深寺孤,恰好暗合彼岸幽靜離世之意境。
春秋彼岸節這兩個節日原本是感謝自然而起,久而久之和祭祀祖先聯繫在一起,再後來又和佛教儀式融合,春彼岸和秋彼岸的祭祀活動裡又加上了佛教思想和儀式內容。又因是在秋分時去寺廟祭佛,很自然地就把這個季節盛開的彼岸花附會成了佛經中頻繁出現卻又不明其義的曼殊沙華上。
日本文化裡又有「物哀」一詞,如櫻花開放時的燦爛盛景都可以和青春易逝聯繫在一起,石蒜的倏忽而開更是容易聯想到生命的短暫,它於是有了和死亡有關的象徵意義。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彼岸花》裡,從頭至尾並沒有出現彼岸花那豔紅的花朵,但是在片子最後,父親去看望出嫁的女兒,在路上哼唱了一首和歌,歌詞「櫻井已是春爛漫,暮色蒼茫返故園」已然點題。在父親的角度看女兒,她便是春彼岸之櫻,青春正盛,婚姻美滿,是燦爛的春景,自己漸漸老去,恰如與春天遙對的秋分,暮色蒼茫,來日無多。
小津安二郎身上有舊式文人的含蓄雅致之風,即使用彼岸花作片名,也是借來暗喻,不張揚不喧譁,不歇斯底裡。而日本另有一種講述各種鬼怪神道的民間傳說和類型小說,這裡的彼岸花就沒那麼隱隱約約,而是極力渲染它象徵的死亡氛圍。日劇《三島屋奇異百物語》的第一集就用《曼珠沙華》作片名,講述因一個親人自殺而引發咒怨、悔恨、痛苦、亡靈糾纏的故事。故事中石蒜花忽然開放在這家人家的庭院裡,一家人念著曼殊沙華,言說不祥,應該鏟去而沒鏟,使得來做客的客人見到花後冷汗淋漓,在離世前,於血紅的曼殊沙華花叢裡看到自己的臉。
在中國,石蒜並有這麼重要的文化含義,只是因常在墓地旁生長,給人印象不怎麼好。我小時候有一回去郊外遠足,正是夏末,林下開了許多大紅的石蒜花,當時並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只是覺得長長的花須伸展開來很好玩,採了兩枝回家,外婆見了皺眉說,怎麼把蟑螂花帶回來了,快扔掉扔掉,這是墳堆上長的花。這才知道,在老人眼裡,它是如此的不吉利。誰要在家裡插這個花,如同吃飯時把筷子插在飯上,那是不允許的。
石蒜的生長特性是秋季出葉,春天枯萎,夏末抽出長長的花梃,一枝上開花多朵,成傘房狀,花瓣皺縮反卷,長蕊如須,比花瓣長出一倍,色紅如血;當幾朵花同時盛開時,遠觀如紅絲組成的鏤空花球。石蒜科石蒜屬的共同特徵是有花無葉、有葉無花,假使在一片空曠的草地上,沒有別的草花或灌木叢遮擋覆蓋,八月夏末的某個日子,忽然就從地裡長出許多箭杆一樣的花梃來,過兩天呼啦啦地開滿了金黃的、鮮紅的,有著長長觸鬚的花,那確實是十分醒目的,古人於是十分形象地給它們取了名,開黃花的叫「忽地笑」,開紅花的叫「金燈花」。
還有一種花瓣帶五彩螢光的,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換錦花。關於這個名字,清初廣東人屈大均著的《廣東新語》一書寫了原因:「脫紅換錦,脫綠換錦,此換錦之所以名也。葉落而花,故曰脫紅、脫綠;花落而葉,故曰換錦,花與葉兩不相見也。花以換其葉,葉以脫其花,故又曰脫衣換錦。」換錦花的花瓣是淡紫紅色,花瓣尖帶有螢光藍,這花得名一個「錦」字,正是形容它的流光溢彩。
這裡出現了網絡時代年輕人十分熟悉的「花葉不相見」的金句,但這還不是最早的,這句話的出現可以早到唐末,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裡就記載了,「金燈之花與葉不相見,人惡種之,謂之無義草」。
在古人看來,花葉不相見是「不義」,但在網絡年代,卻是最好的宣傳文案。這一代人因為城市的擴張,很少能在自然狀態下看到石蒜花,隨著網絡時代日本動漫的大肆進入,輕易就接受了這種自帶文案的花,一見傾心。在21世紀10年代這十年裡,有多少文藝青年寫過它畫過它描述過它,以致「花不見葉,葉不見花,生生世世,兩不相見」的句子到了濫俗的地步,科普文章在介紹石蒜花時都會加一句:別跟我提什麼彼岸花。
當石蒜成了曼殊沙華和彼岸花,它代表是被日漫渲染改造過的傷感和浪漫,它是虐心的標誌物,是悽美的代名詞,是暗黑和華麗、妖冶和冷豔的共生品。它和「哥特洛莉塔」一樣,是二次元亞文化的一個符號,它的爛熟可以讓它憑空植入到「文革」背景的盜墓小說裡,製作者認為它沒有問題,觀影者也津津樂道,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名字在國內的出現不超過20年,20世紀60年代的革命小將丁思甜不會知道彼岸花這個小清新名詞,一千年前遼國契丹公主同樣不會用它來裝飾自己的棺槨。
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官博上評論它的一句話來結尾:你們開心就好。
供圖/藍紫青灰
植物檔案:
石蒜,石蒜科石蒜屬,鱗莖近球形,如蒜,色黑,又名老鴉蒜、紅蜘蛛花、蟑螂花、龍爪花、平地一聲雷等。秋季出葉。花莖高約30釐米;傘形花序有花4-7朵,花鮮紅色;花瓣細長,強裂皺縮和反卷,雄蕊顯著伸出於花瓣外,比花瓣長1倍左右。花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