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俞曉翔
我國目前已確診的慢性病病例數達到2.6億,而這些患者不少都栽在了「吃」上。上周,「安利紐崔萊營養中國行」走進江蘇,在南京分站活動上,營養專家披露了一批調研數據,江蘇地區約8成家庭吃鹽嚴重超標,10年來江蘇人穀類食物吃少了,但動物性食品卻增加一倍。由不健康飲食帶來的肥胖問題不容樂觀,8年來城市居民的腰圍粗了1.4釐米,而江蘇肥胖者20年增加兩倍,肥胖比例超過40%。現代快報記者 李鑫芳 整理
江蘇人油鹽肉都超標了
針對江蘇地區居民1989~2009年飲食習慣等調查顯示,穀類食物消費情況呈下降趨勢,蔬菜、水產品消費量呈現逐步上升趨勢。動物性食品消費量上升幅度最明顯,2009年消費量相比1989年增加了一倍多。水果、奶製品和豆製品消費量雖然也上升較快,但仍攝入不足。江蘇省預防醫學會食品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袁寶君表示,江蘇居民每日食鹽攝入量為12-13克,油脂人均在40-150克,都大大超過了6克和30克的推薦攝入量。而運動量則存在不足的情況。
四成人選擇外出就餐
除了一日三餐的結構變化,調查還發現人們在外就餐的比例增加。2010年-2011年的數據顯示,在外就餐的比例高達41.32%,包括外面的餐館、單位和學校,而2002同期只有26.1%。與在家吃飯相比,外出就餐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在外吃飯時穀類食物、蔬菜類是少的,而且高油、高鹽,這種點菜模式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另外,外出就餐更是增加了飲酒量。每日飲酒的安全限量如果換算成純酒精的話,男性不應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但統計發現,18-44歲的人群,男性飲酒率接近60%,45-59歲的則超過了60%,而且飲酒量每天都超過了推薦量的上限。
三成孩子每天至少喝一次飲料
1998年-2008年在全國7個城市的調查顯示,10年間我們增加了200毫升的飲料。有28%的人每天喝飲料的次數超過一次,而三成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喝一次飲料。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劉愛玲說,飲料通常都是高糖的,對我們的能量攝入過多是佔很大的比重。
社區居民食物種類單調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裡面第一條就是食品多樣化,但調查發現社區居民在食物結構上品種比較單調,平均一天的食物品種在4-5種,最多的是7-8種。「在日本要提倡每天吃到40種食物,國內沒有這樣的標準,但我也鼓勵大家能夠一天吃到20、30種,同時要考慮到大品種的搭配。」江蘇省營養學會理事長蔡雲清說,動物性食品的消費在增加,但這其中,魚蝦類、禽類的白肉的比重越來越小,而豬肉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這種高脂肪的增加是造成慢性病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些健康數據
你要警醒
身高長不過體重
四成江蘇人是「胖子」
調查顯示,2002年-2010年,全國城市居民無論男性還是女性,身高增長都不算多,均在1釐米以內,但是BMI指數 (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單位kg/m2)增加了0.5,腰圍也增加了1.4釐米。 兒童的情況也不樂觀,劉愛玲表示,與1992年-2002年相比,我國的城市兒童青少年,男生身高增幅在2.3釐米,但體重則達到3.6公斤。身高長不過體重的現象在女生身上同樣如此,這十年與前面的同期相比,女生身高增加1.8釐米,但體重卻增加了2.1公斤。 1989-2009的20年間,江蘇省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比率從14.3%上升到41.1%
8年間收縮壓
增加4mmHg
飲食習慣的改變也讓血壓隨之不斷升高。1991-2002,我國城市成年居民血壓收縮壓增加了2mmHg,舒張壓增加了3mmHg。而2002-2010,收縮壓增加了4mmHg,舒張壓增加了2mmHg。這個數值一直在增長。
經常鍛鍊的人
不到一成
調查還發現,近十年,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02年前後,近五成的人出行會選擇步行,三成人騎自行車,乘車的約兩成。但最近十年,情況大反轉,人們似乎變懶了,乘車成了出行首選,騎自行車的人少了近一半。同時,鍛鍊身體的人也變少了,數據顯示,76.1%的人不鍛鍊,14.7%的偶爾鍛鍊,每周參加鍛鍊時間150分鐘及以上只有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