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宅加裝電梯,是惠及廣大群眾、彰顯城市溫度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然而加裝電梯並非易事。從政策制定到居民分攤費用等,都需要落實落細,加快儘快。
如何「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更加幸福」,老百姓心裡有很多熱望與期待。對於居住在老舊小區的「懸空老人」和行動不便人士而言,小小電梯無疑是現實而直接的一個目標。國內不少城市都有破冰之舉,安慶市目前進展情況如何?推進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記者進行了採訪。
老舊小區「上不去 下不來」困境顯現
72歲的方修文老人家住經開區石化菱北小區。他所在的居民樓一個單元共7層14戶,居民基本上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向記者描述著大家上下樓的情形——
3樓的老太太八十多歲,上樓要拽著欄杆一步一步上;
4樓的老夫妻倆上下樓要互相攙扶,顫顫的,爬半層就得停下來喘口氣;
5樓兩個老人都有心臟疾病,每次上樓都是歇一會兒、爬幾級,歇一會兒、爬幾級;
還有個89歲的老人因為生病,平常沒辦法下樓,必須要出門的話需要老伴兒聯繫子女們過來抬著上下樓;
……
像石化菱北小區這樣的老舊小區在城區有多少?市住建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城區既有多層住宅共有5410棟樓,15839單元,涉及497個小區。這些住宅多建於上世紀80-90年代,以5至6層為主,少量為7層,均沒有電梯或者預留電梯井。
像方修文這樣的老人在城區又有多少?據市老齡辦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安慶市六十周歲以上老年人口955104人,其中城區153500人。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絕大多數老年人以居家養老模式為主。
不止安慶,老舊小區「上不去 下不來」現象在全國各地都有。為此,國務院連續三年將「加裝電梯」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2018年「鼓勵有條件的加裝電梯」到2020年「支持加裝電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意見》文件明確要求「加強社區家庭適老化設施改造」,優先支持老年人居住比例高的住宅增設電梯。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文件明確提出,老舊小區改造中有條件的樓棟要加裝電梯,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居住品質……
關於為安慶市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呼聲越來越強烈:2018年至今,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分別就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提交8件建議及議題,呼籲政府加快制定方案和政策,推進我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解決老年人出行難問題。
經開區菱北小區已試點加裝電梯
「安慶何時給老舊小區加裝電梯?」
在最近的網絡問政中,市住建局表示,住建部門在2018年就對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展開調研。今年年初開始相關文件草擬工作,並在經開區菱北小區試點加裝三部電梯,預計年內施工。
為掌握和了解城區既有多層住宅小區居民對加裝電梯的意願,從2018年至今,住建部門在華中苑、錦江花園等近20個小區發放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意見徵詢表3000餘份。
今年4月份,當意見徵詢表發到方修文所在的居民樓時,他高興得一夜沒睡著。他說:「我在2018年就到社區諮詢並申請加裝電梯,現在終於看到希望了。」
「經過篩選比較,最後選定菱北小區試點加裝三部電梯,其中就有方老所在的居民樓。」經開區菱北街道盛塘社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一方面他們對加裝電梯的支持率比較高;另一方面,這個小區以石化退休職工為主,既是鄰裡關係又有工作關係,經費籌措、意見徵詢等各項工作開展起來更容易。」
「我們不僅研究了政策,還實地考察了電梯廠商,到湖州、蘇州、合肥去看了成功案例。」方修文說,他們已經選定了電梯廠商,並確定了電梯安裝、運行電費、後期維修等各項經費分攤方案。
進展有些慢 市民盼加快推進
被確定為試點以後,老人們就都盼著電梯早點裝好,但過程並不順利。
「已經過去八九個月了,目前還在出設計的階段,我們希望能加快進度。」方修文告訴記者。
之所以加裝電梯進展緩慢,有兩方面原因:首先在經費分攤方面,加裝一臺電梯費用預算為50萬元左右。「雖然是相關試點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進行,但居民仍然要分攤1-3萬多元的費用,後期還有電費、維修費。」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其中有一個單元樓有幾套房子產權屬於安慶石化,企業目前沒有同意加裝電梯,使得每個住戶分攤的費用提高了不少,給加裝工作增加了難度。」
同時,還有技術上的難題。「現行電梯設計規範都是適用新建築物的,並沒有老樓加裝的相關規範。在實際操作中,老樓加裝電梯很難滿足現行規範要求。」業主選中的電梯服務商——安徽盟非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經理丁平介紹,「除了設計規範問題外,每棟樓、每單元都有自己的特點,地下位置不一樣、地下障礙物不一樣、樓道的結構不一樣,樓梯的連接形式不一樣……千差萬別,處理起來難度較大。」
但最大的問題是政策層面的問題。「目前安慶還沒有正式的文件出臺,雖然各級各部門給了很多支持,但是很多程序都是在摸索,推進起來也就比較慢。」丁平希望政府能夠儘快出臺文件,讓加裝電梯工作有章可循,還希望政府部門儘量加大補貼力度,讓加裝電梯這一民生政策惠及更多市民。
(全媒體記者 江露露 通訊員 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