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戰場上的兩個士兵互相承諾,一起奔赴戰場死戰不休。兩人一起衝向戰場之後,沒想到竟然會是自己的兄弟戰死但自己去回來了,最後只能感嘆自己沒有遵守承諾。
戰場奔襲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戰場上的軍士們已經蓄勢待發,眼看敵軍已經到了戰場上,所有的人都勇烈的投入到戰鬥裡。局勢越來越危機,自己卻又沒有地方可以回歸。自己的戰馬已經跑丟了,想要去找尋自己的戰馬時,發現它已經跑到了樹林之中。想要重新回到戰場上,與自己的同袍一起定下約定。
在互相承諾拼死一戰的時候,本以為會與自己的同伴一同壯烈犧牲,卻沒有想到自己活了下來。活下來的人非常悔恨,想要去找自己的同伴。可是在這片混亂的戰場之中想要找到一個人又談何容易,最後只能自己在戰場上茫然地尋找。最後找尋無果,自己就孤獨地徘徊在戰場上,感嘆自己的誓言無法堅守。
無關風月
現在在網絡上有很多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比喻為愛情的堅貞,形容自己的愛情刻骨銘心,無法忘懷。每次小編看到這樣的言論也只能啞然一笑,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雖然沒有問題,但還是把它原來的意思搞清楚比較好。如果男孩子把這句詩給女孩子說了的話,女孩子不懂還好,懂的話可就不太妙了。
這首詩來源於《詩經》,主要是緬懷自己的戰友的,同時也表示自己沒有堅定地實現自己的誓言。是的前部分描寫的是戰場上環境的惡劣,而且連年徵戰導致自己也家都回不去。中間寫的是自己的處境困難,而且自己的戰馬此時也跑丟了。最後就與自己的同伴定下約定,一同共赴戰場。
最後的一句寫出來自己的悔恨與感慨,通篇下來確實找不到與情愛的聯繫。不過如果說想要說自己的誓言忠貞的話,似乎也不要合適,畢竟這首詩的主角最後也沒有遵守誓言。而且這首詩是用來變現自己的同伴之間的友誼,這裡邊有著濃厚的戰友情,所以以後想要使用的話,還是多看看是否合適吧。
感情抒發
這首詩搭載的感情有很多,也可以說這首詩的感情非常的悲壯。生離死別都是大事,可是卻都不能被支配。比起龐大的外界力量,一個士兵的力量又是多麼的渺小,可就是這個時候那位士兵卻依舊說著:「我要和你在一起,不管生死也好,在這戰場上一定要一起活下去。」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總是無足輕重的,身在亂世就更是如此,誰的命運都不能自己做主。那些士兵的命運就像海中的水滴,沙漠中的沙子一般,沒有人在意他們,所以他們就只能把所剩不多的溫情給了自己,給了自己的家和自己身旁的戰友。《擊鼓》的作者就是那個時代下的一個士兵,來吶喊著時代的不公。
詩的開頭很有畫面感,戰場上從四面八方的集結了一隻只軍隊,手中握著自己活下去的武器,身下騎著自己的戰馬。戰爭準備的很短,可是開始的時間很長。首先跟隨孫子仲去平定陳國與宋國,以為自己可以僥倖的在戰爭結束之後回到家鄉,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渺茫。
民間疾苦
在戰國的亂世之中,這首詩也有不同的猜測。有人說,這是遠在戰場上的士兵思念自己家中的妻子,不過這個理由看起來好像並不是很站得住腳。「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這一句說自己與你作下約定,可是遠在戰場之上他可以對誰做下約定。在那個場景之下思念自己的妻子似乎不太成立。
在戰場之上最先考慮的是自己能否活著回去,本來戰爭就是九死一生,所以作下約定好像也只有自己的戰友。戰場上也不是所有將軍都會在開戰之前先單挑,哪邊敗了哪邊就撤退。真實的戰場上定然是氣氛緊張,哀嚎遍野,唯一可以保護你的就是你手中的武器和你背後的戰友。
不過在那個時代之中,也沒有誰可以活得輕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代的封建統治者也只知道怎麼壓迫黎明百姓,不管這位士兵能否回家,他的結局都不能說得上是圓滿。
這首《邶bei風》一直以來依舊有許多猜測,但是結合整首詩來看,還是用來形容戰友情更為合適。而且可以形容愛情的詩句也不算少,沒有必要對著這一句下手。好了,關於這首詩還有很多不能解釋的地方,不知道你是對這首詩是什麼看法,如果您有什麼獨到的見解的話,請您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