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莫俊 陳媚 見習記者趙鳳霞
「希望你能保持對事物的好奇與探究,把愛好發展成一生的追求,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人才。喜愛一時很容易,專注一生才艱難,專注下去,奮力奔跑,最終你會成功!」11月23日,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理想大課堂」晨會上,學生藍子陽收到了一張特別的寄語卡——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汪述斌對他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統編版語文五年級教材插圖的做法給予表揚。
事情源於11月初,藍子陽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學習古詩《蟬》,古詩裡的「垂糹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描寫了蟬吸吮樹汁,在梧桐樹上連續不斷鳴叫的樣子。這時,細心的他突然發現,古詩配的充滿國畫韻味的插圖有些不尋常:一隻蟬趴在樹葉上振翅高歌。喜愛研究昆蟲的藍子陽立刻產生了疑問:「生活中觀察到蟬都是趴在樹幹上。因為蟬鳴時會渾身顫動,趴在樹葉上肯定會掉下來。課本裡的插圖應該是搞錯了吧?」
為證實自己的想法,藍子陽翻看昆蟲類書籍、上網查找資料。在認真了解蟬的生長過程和習性後,他在插畫旁標註:「圖畫錯了:蟬是別在樹幹上的。」隨後,藍子陽將這一發現告訴了家人,藍爸爸幫助子陽把疑問傳遞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部門。一周後,人民教育出版社給藍子陽回覆:「我們對你提出的問題非常關注,接下來會請專家認真研究,並將在下一版做修改完善。」為鼓勵藍子陽認真觀察、敢於提出疑問,人民教育出版社還給他郵寄筆和小筆記本作為禮物。
藍子陽善於觀察發現的品質和勇於探索質疑的科學精神,與學校和家庭的悉心培養密切相關。據了解,為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濱湖路小學將發展科技教育定位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入口,將科技活動作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夢想啟動未來」是學校科技系列活動的主題,傳遞著有夢想就有未來的理念,讓學生在科學實踐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探究,將「科學夢」深植於學生心間,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在家庭中,父母的支持和鼓勵,成為藍子陽追夢路上的最大動力。他說:「爸爸媽媽非常支持我的愛好,平時有空就會帶我到野外、到樹林裡觀察昆蟲的生長習性和生活方式。」
「你是怎麼發現的?」「發現後你是怎麼做的?」「能有這樣的發現,你平時是怎麼做的?」當天晨會上,校長謝小燕通過三個問題,引導藍子陽把平時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娓娓道來,令全校同學深受啟發,科學探究的種子在大家心中悄然紮根。「子陽這一發現絕非偶然,與他平時善於觀察和獨立思考分不開,主動提出質疑更難得。」謝小燕說,學校提倡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並不是說讓每一個人都成為科學家,而是鼓勵他們不斷地去創新、不斷地去創造,這樣才能成為祖國未來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晨會上,除了寄語卡,藍子陽還收到了一份精心挑選的禮物:一本植物探索書籍。汪述斌鼓勵他繼續保持善於觀察的習慣和對科學的熱愛,努力發現科學規律和事物真諦。
一張寄語卡、一本書籍,既是中共南寧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南寧市教育局對藍子陽的鼓勵和期待,也是對全體濱湖學子、對南寧市青少年的殷切期望。
●短評日前,南寧市濱湖路小學學生藍子陽大膽地站出來質疑教材,他認為語文教科書上一幅蟬的插畫有誤,他在旁標註:「圖畫錯了:蟬是別在樹幹上的。」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回覆:對提出的問題非常關注,接下來會請專家認真研究,並將在下一版做完善修改。
這裡,我們情不自禁地給這位小學生點個大大的贊。因為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都會高度認同教材的權威性和真理性,覺得教材不可能存在什麼瑕疵和錯誤,也很少有人去大膽質疑教材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南寧市濱湖路小學這位小學生在當今浮躁心態瀰漫的環境下,能保持質疑和探究精神尤其難能可貴,敢於質疑課本,這體現了一種獨立思考和求真求實的精神,應當得到鼓勵和肯定。
當老師組織學生一起學習古詩《蟬》時,藍子陽感覺教材的配圖有問題,他把這一發現告訴老師和家人時,他們沒有給孩子潑冷水,而是鼓勵他自行尋找答案,之後將情況反映給出版社。老師和家人堅持問題導向,啟發孩子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像孔子所教導的那樣「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主要負責人了解這個事情後,給子陽送來了寄語卡和書籍,表揚和鼓勵他繼續保持善於觀察的習慣和對科學的熱愛,努力發現科學規律和事物真諦。
我們為大膽質疑教材的學生點讚的同時,也別忘了給鼓勵探求科學發現事物真諦,真情呵護孩子健康成長的每一個人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