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郭富城赴香港發展後媒體把他和劉德華、張學友、黎明4人並稱為「四大天王」,開啟了一個瘋狂的追星時代,4個人不光在香港本土爭霸,更將戰火燃燒至臺灣、內地甚至日韓,其中尤以劉德華張學友之爭最為慘烈。
眾所周知臺灣是亞洲第二大唱片市場,是港臺歌星最重要的唱片票倉。
90年代初劉德華率先打入臺灣市場唱片大賣,張學友經歷短暫的低潮期後迎頭趕上,同樣在臺灣打出一片天。
兩人競爭最激烈的兩年是1993年和1994年,張學友的《吻別》和劉德華的《忘情水》分別在那兩年發行。
非常可惜的是這兩張絕世經典不是在同一年發行,粉絲沒能見證到天王硬撼的場面!
不過1993年劉德華發行了另外一張很牛的專輯—《真情難收》!
《真情難收》的同名主打歌是劉德華90年代在內地最紅的歌曲之一,影響力非常大,這張專輯很能打。
《吻別》是3月份發行,《真情難收》是11月份發行,儘管時間錯了大半年,但好歹都在同一年!
天王碰天王,神專碰神專,到底誰輸誰贏?
這實在是個難題!因為93年IFPI還沒有入駐臺灣市場,唱片銷量全靠經紀公司報數據,注水嚴重數據不真實。
光《吻別》的銷量就有4個版本:
第1個是黃安製作的臺灣百萬唱片,《吻別》136萬;
第2個是經紀公司提供的數據,是120萬;
第3個是張學友自己說的數據,100萬;
第4個是香港媒體1993年當年的報導:80萬。
1994年寶麗金稱《吻別》120萬
臺灣媒體在1993年10月份的報導是《吻別》80萬:
《吻別》發行於3月份,到10月份已經跌落周銷售榜單,80萬應該就是最終銷量了。
而劉德華的《真情難收》賣了多少呢?當年的報導是86萬。
現在《真情難收》的百度百科老老實實收錄著這個數字,就是86萬,而《吻別》已經變成2500萬。
86萬打80萬顯然華仔贏了,86萬打100萬,打120萬都是華仔輸。
問題是120萬是張學友經紀公司提供的數據,還包含了卡帶銷售,所以注水可能性極大。
而1994年媒體報導劉德華《真情難收》創臺灣唱片銷售記錄,並指出張學友經紀公司數據注水。
張學友本人也承認,劉德華是臺灣累計唱片銷量最高的歌手,但單張他不知道。
這都是當年的報導,網友往往喜歡吹水動輒幾千萬的銷售,實際就是這麼慘澹。
《吻別》的亞洲總銷量也一變再變,經紀公司最開始報300多萬,不知不覺中又變成400多萬,現在百科記錄2500多萬。
按照本人分析《吻別》應該不到300萬的銷量,經紀公司吹水是業界常態,過了250萬就是300萬了。
總之這次對撞輸贏已經成謎,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華語樂壇歷來專輯銷量難以統計,原因就是缺乏一個公正的認證機構,所以網上盛傳的各種百萬唱片完全沒有任何意義,都太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