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相聲,可能大家都會想起郭德綱,很多人也認為是郭德綱拯救了中國相聲。而如今看似風光無限的郭德綱,其實成名之路相當艱難,一路辛酸淚。
而在這段艱苦的歲月裡,都離不開一個人的支持,那就是郭德綱的第二任妻子——王惠。
王惠與郭德綱相識相知相愛
王惠早年出生在天津一個富裕家庭,從小學習鼓曲,14歲就紅遍了天津。用郭德綱的話說「人家出名時,我還嘛也不是。」
郭德綱在1997年去河北演出時,隨團的就有熱情開朗、為人樸實的王惠,一來二去,倆人也很快熟悉起來。
回到天津後,郭德綱就對王惠表白了,慎重思考後,王惠也接受了郭德綱。但王惠的父母堅決反對兩人來往,沒辦法,郭德綱忍痛提出分手,一個人去北京打拼。
無奈分手,郭德綱進京
但北京人才濟濟,郭德綱根本沒有登臺的機會,最後勉強在一家小茶館說相聲餬口。而且由於老闆拖欠工資,郭德綱連房租也交不上,房東門外罵了半天催他交房租,他一直躲在角落裡不出聲,直到半夜才敢翻牆出去找吃的。
有一次演出結束後,公共汽車也收班了,身無分文的郭德綱只能走路去,看著身邊呼嘯而過的車輛,郭德綱邊走邊哭,一直到凌晨4點鐘,他才走到家,腳上磨得也全是水泡。
第二天,郭德綱茫然地坐在馬路邊,一個熟悉的身影走到他身邊,郭德綱一下子認出了王惠,兩個年輕人就哭著抱在一起。
回到出郭德綱的出租屋後,王惠簡直不敢相信,屋裡除了一張床和桌子,還有幾個幹硬的冷饅頭,幾乎什麼也沒有了,看到這寒酸的場景,王惠失聲痛哭起來,她對郭德綱說:「你跟我回天津吧,我不忍心讓你在這裡受苦。」
郭德綱也流下眼淚說:「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所有人都會看不起我。」
最後郭德綱還是固執地留在了北京,王惠獨自回到了天津。
王惠和郭德綱共同奮鬥,初見好轉
2001年秋天,王惠再次來到了北京,毅然放棄了自己的事業,每天就幫郭德綱收集相聲段子。然後,郭德綱自己動手改編,將傳統和現代的元素相融合,在家裡表演,王惠成為他唯一的觀眾,遇到不滿意的地方,倆人在一起修改。
後來,倆人結婚後,就把只有7歲的郭麒麟接過來一起住,而王惠也對郭麒麟一直視為己出,郭麒麟還曾說過,王惠比他的親媽還親。
但結婚12年裡,王惠都沒有要孩子。對此,王惠回應說,這是怕傷了郭麒麟的心,但郭麒麟主動說想要個妹妹後,她才決定生孩子。
王惠不僅對郭德綱父子好,對德雲社裡的徒弟們也很好
當初嶽雲鵬因為學得不夠好,有人就建議開除他,但王惠不同意,哭著說,這孩子就是掃地,我也養他一輩子。張雲雷當初因為嗓子倒倉,就打算離開德雲社,王惠苦口婆心地勸他,張雲雷才回去。孫雲龍當初出車禍,可能眼睛會失明,王惠甚至想過重新唱大鼓,讓孫雲龍打鼓,就為給他一口飯吃。
王惠的好,郭德綱心裡也一直記著。因為她的心臟不好,郭德綱就把速效救心丸放到家裡每個地方,就擔心她拿不到。
而且,德雲社99%的股份都在王惠的手裡,也就是說郭德綱賺的錢都要上交給王惠的,而郭德綱也樂於其中,笑稱自己只是德雲社的一個員工。
從市井小劇場到如今的大型專業相聲社團,郭德綱帶領德雲社一路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他雖未言明,但肯定也是常人難以忍受的。
恩師侯耀文先生曾評價他:一路走來,步步血淚,無人扶持,勢必嫉惡如仇。
也正如郭德綱的親筆自傳《過得剛好》中寫的那樣,「一步一步的苦熬苦掖,終於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我們也知道了燈彩佳話。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
如果你對郭德綱、德雲社感興趣的話,不妨去看看這本書,讓你開懷大笑的同時,感悟人生真理。
書中講述了郭德綱人生40年的歷程以及對人生、相聲藝術、生活的感悟與思考,從中我們能看到郭德綱如何在這個人生如「戰場」的社會上得以生存,是怎樣面對世界的是是非非。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把這本郭德綱的親筆自傳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