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作家報,開啟充實美好一天
✍
在漢字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以「氵」作為部首的字,它們大都與水有關。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些這樣的字,而且,在這些字的背後,還有著一個和王安石、蘇軾有關的故事呢!
波乃水之皮?
左邊是水流,右邊是「皮」字,這就是「波」字。據說宋人王安石喜歡將漢字都解釋成會意字,因此還寫成一本名叫《字說》的書。他曾解釋「波」字說:「波乃水之皮。」蘇東坡嘲笑他說:「按照丞相的意思,那麼『滑乃水之骨』囉?」「波」字是形聲字,本義是波浪,是水自身湧動而成波動的水面,而不是什麼「水的皮」。
這是篆(zhuàn)書中的「滑」字,從水,骨聲。本義是滑溜、光滑。「光滑」與「骨頭」好像風馬牛不相及,所以,蘇軾按照王安石的「造字法」說「滑乃水之骨」,是對王安石的一種諷刺。
這是甲骨文中的「沁(qìn)」字,從水,心聲。如果按照蘇軾嘲笑王安石的思路,那麼它就可謂是「水的心」。但事實上,「沁」字本義指沁水河。漢明帝的第五個女兒劉致被封為沁水公主,宋詞中的著名詞牌「沁園春」的名稱就與沁水公主有關。成語「沁人心脾」指吸入芳香、新鮮空氣或喝了清涼飲料,使人感到舒適,常用以形容優美的詩文、樂曲等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
這是篆書中的「渭」字,從水,胃聲。繼續按照王安石的思路來解釋,那它就是「水的胃」了,可「水的胃」是什麼東西呢?其實,「渭」字本義指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水流清澈。渭水的支流涇(jīng)水含沙量很大,水流渾濁。涇渭二水,一濁一清,在合流匯聚處,形成清濁分明的獨特景觀,因此有成語「涇渭分明」,比喻是非分明,境界清楚。
這是甲骨文中的「洱(ěr)」字,從水,耳聲。同樣,它也不是什麼「水的耳朵」,而是指洱海。洱海位於雲南大理郊區,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是大理「風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電影《五朵金花》描寫的故事就發生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
猜猜看,
這是一個什麼字?
(回復「水」即可獲得答案)
覺得不錯,請【點讚】或【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贊」是主頁君工作的動力。
來源 | 小作家報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下拉到底點擊閱讀原文可訂閱《小作家報》
關注我們:
▍小作家報 微信號:xzjbcn777
▍國學之韻 微信號:xzj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