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知道的一些耳熟能詳的成語背後,有著一首首動人的千古名篇。背會一首詩記一個成語,領略古人的經典之作。今天為大家分享三個成語:「豆蔻年華、如膠似漆、冰心玉壺」。這些成語都是出自哪首古詩詞呢?它們的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和深意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豆蔻年華出自杜牧的《贈別二首》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其中的第一首詩是詩人離別時寫給一位歌妓的,在另一首裡的「多情卻似總無情」可以看出兩者感情深厚真摯。其中第一首主要寫女子的美麗,為第二首惜別做下鋪墊,第二首重點寫惜別。詩人杜牧開篇便寫了女子美麗的樣子「娉娉嫋嫋十三餘」,沒有一個人稱,卻能讓人情不自禁讀完整首詩。很是生動鮮明,一個十三餘的身材輕盈的女子,仿佛就在我們面前。全詩只有這一句,正面直接寫女子的美麗。
第二句就不在去寫女子有多美了,而是筆鋒一轉去寫花了,巧妙的用花比作女子。「豆蔻」產於南方,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而正值「二月初」的豆蔻花,就是所說的「含胎花」。杜牧在詩中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非常合理貼切。花在枝梢頭,隨風搖動,甚是可愛。詩人此處的比喻很是巧妙,人比花美,同時花又因人而更加豔麗。
那些「如花似玉」、「貌美如花」、「傾國傾城」,此時在這裡都沒有了顏色,都不如「豆蔻年華」來的美麗。「豆蔻年華」女孩子人生中一段美麗的時光,含苞待放。如今還是時常懷念十三四歲時的快樂時光,那時沒有煩惱,在學堂裡讀書識字,課後便撒歡的跑到山林裡去挖野菜,抓蝴蝶。很是美麗的年齡,仿佛在身邊周圍一切的事物也是那麼的美麗。
如膠似漆出自佚名的《客從遠方來》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餘裡,故人心尚爾。
文採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風塵僕僕的遠方客人突然來家做客,給一位思婦捎來喜悅的消息。她的丈夫從遠方讓這位客人,給妻子捎來「一端綺」。這位婦人驚喜與喜悅難以控制,喃喃自語。她與丈夫相隔萬裡,毫無音訊,這對在家的妻子來說,是相當痛苦的事情。在這漫無天日的等待中,等到的可能是被丈夫的遺忘,這種擔心憂慮,時常伴隨婦人的左右。如今意外的收到丈夫的贈綺,那萬般擔心憂愁瞬間煙消雲散。婦人的那種驚喜與長期的壓抑悽苦,在此刻噴湧而出,還真是悲喜交加。
婦人將綺緞打開一看,又驚喜的發現,上面還有鴛鴦雙棲的圖案。丈夫專門選擇有鴛鴦雙棲的綺緞,正表明與妻子的百年相守的意思。婦人此時更是喜出望外的開始浮想聯翩,要將此綺緞上的鴛鴦裁成被面,做成鴛鴦被,等待夫君回來。婦人沉浸在與丈夫永不分離的場景中,情不自禁的脫口而出「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婦人說她和丈夫就像這膠、漆一樣粘合,誰還能將我們分離。
古代人們的通訊不發達,親人外出便久久得不到消息。獨守的妻子在家,當然會胡思亂想。在收到丈夫的消息後,一切的舉動,都透露出婦人的痴情與喜悅。得一此痴情人,便以足以。遠在外奮鬥的人們,記得常和思念你的人聯繫,莫讓其焦急苦思。
冰心玉壺出自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滿江瀰漫著寒意,浸透到兩個離別的友人心頭之上。詩人看著遠處的山,自己的友人不久便要隱藏在這山之外了,內心的孤寂一下子便湧上心頭。詩人用一個「孤」字,牽引離別時的心情,牽出後兩句的叮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裡詩人王昌齡是在用冰心玉壺比喻自己,如果洛陽的親朋好友詢問我的狀況,那就請告訴他們,我依然冰心一片,裝在這潔白的玉壺中。
正是王昌齡對親朋友人真正的信任,才會如此自喻,不用任何華麗辭藻,便能表達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有時候人們會說,不能一味的堅持自己的原則,要懂得變通。但是無亂如何變,我想自己內心那份原則始終要堅持。就像王昌齡一樣,始終冰心玉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