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從遊戲到遊戲學——遊戲功能與價值研討會」於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召開。數十位來自學界、業界的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遊戲對社會的深刻影響以及遊戲學科發展的深遠意義。本次研討會以嘉賓主題演講、專家圓桌討論的形式進行。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尚俊傑、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王洪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副主任田豐、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媒體學院副教授杜智濤、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高金燕等多個高校的老師參加到研討會中,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麗主持。
合影田麗介紹了本次遊戲學研討會的會議主題。北京大學網際網路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張華麟、胡璇、奇樂,中國社科院大學媒體學院杜智濤、吳玥分別作了主題演講。
張華麟提出了遊戲成為一個學科的實踐基礎和研究基礎,從「遊戲是什麼」「從遊戲到遊戲學」「遊戲學的研究現狀」「遊戲學的研究框架」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提出「遊戲學是系統地研究遊戲行為與遊戲現象的學科」,並指出遊戲的研究對象是「個體層面的遊戲體驗和遊戲行為,社會層面的遊戲發展歷程、遊戲藝術現象、遊戲社會現象乃至遊戲社會結構與系統」。胡璇重點闡述了遊戲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家名片的一部分,通過對遊戲在文化發展和傳承中作用的分析,明確提出「遊戲文化是大眾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的觀點。奇樂從重點闡述了遊戲潛在的社會功能和價值,指出遊戲在青少年樹立規則意識、文化傳承和縮小數字鴻溝方面的具備特殊功能,指出了遊戲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獨特價值。
杜智濤重點分析了遊戲被「妖魔化」的極端情況,提出要客觀全面評價遊戲的觀點,同時對遊戲研究進行了詳細的計量分析,指出當前涉及遊戲研究的24個學科和7個研究類團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中外遊戲研究教學的分析提出,遊戲學已經初步具備成為一個學科的條件,並建議從課程開設、學術共同體形成、期刊、會議以及專著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
吳玥分享了他在遊戲領域的傳播研究,闡釋了他建立的網路遊戲使用頻率與線上行動方面的數據模型,並介紹了涵化理論、期望狀態理論在遊戲傳播研究當中的應用,並展示了新聞遊戲方面的實踐。
騰訊高級研究員陳澤偉、ESPTV電競世界合伙人李曉青也分享了在遊戲實踐方面的內容。陳澤偉介紹了騰訊遊戲在遊戲領域的探索,從遊戲的歷史和基本原理介紹遊戲之美;李曉青對電子競技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在圓桌討論中,學者們從不同學科角度就遊戲研究和遊戲社會影響進行了精彩的分享和討論。
編輯: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