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謀臣劉伯溫的死因有多個版本。
其中有人認為劉伯溫是自己病死多。
據《明史.劉基傳》的描述,他的症狀很像是肝癌。
覺得跟劉伯溫的性格,和他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
當然迄今為止,對癌症的發病原因,並沒有完全得解釋清楚。
可是現代醫學有一個共識,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是癌症的直接誘因。
劉伯溫性格第一特徵是「性格剛烈"。
其實就是心氣兒特別高,說話特別容易激動,總是慷慨激昂。
第二特徵是脾氣暴躁,特別愛發脾氣。
其兩個性格在當時的環境和境遇的壓力下,形成了他的精神的特質,心情的壓抑和鬱悶。
壓抑的是,忠臣不事二主的糾結,始終被另眼看待,地位一直不高,內心深處的夢想的破滅。
鬱悶的是,強壓著自己的真性情,不能發火,志向高遠,心氣極高,卻還強忍著去歸隱田園,還避免不了小人的誣陷,小人誣陷還不能申辯自己。
其病是因為心情長久壓抑,憂憤交加導致的。
其偶感風寒,發熱、噁心、頭暈、食欲不振,是肝癌的最初狀態。
回到當下的生活,面對餘生的不如意,如何才能在忍氣吞聲,委屈求全中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呢?
首先,要分清什麼是自己不能夠支配的,什麼又是自己能夠支配的。
能夠支配的要努力,努力的結果不妨順其自然,不能支配的同樣也要順其自然。
接著要不較勁。
不和自己較勁,對自己要隨性。要認清自己的稟賦和性情,在人世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不和他人較勁,對他人要隨緣,不對任何人強求,明白人與人之間有沒有緣和緣的深淺是基本確定了。
不和老天較勁,對老天要隨命。人無法支配自己的命運,但可支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平靜地承受落在自己頭上的必不可免的遭遇。
面對外部的遭遇要做到,保持內心的自主和寧靜。
人終有一死,一切福得失都是過眼雲煙,不必太在乎。
最後,不要思慮過多,怨天尤人。
為生活小事、瑣事而憂慮、煩惱、痛苦,日積月累最容易致病。要以理智的態度和寬闊的胸懷面對人世間的事情。
希望大家可以學會享受生活,從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而不是被生活追趕。
我有一個調節心態的小方法:對於讚美自己的內容,少去聽,因為我沒有覺得自己有那麼好;對於誹謗自己的內容,別當真,因為我也覺得自己沒有那麼不好,這樣自然對於一些好的、不好的言論也就都能泰然處之了,心態自然也就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