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北京實施新高考改革後的第一次新高考,教育水平如此之高的北京市會如何應對新高考?如何解釋新高考?如何進行備考複習?一直是全國各省教師、學生非常關心的話題。
最新北京海澱區的期末測試卷出爐,其在試題上的創新因素恰巧是考生應當密切關注且強化訓練的內容。想必會為各位考生備考新高考語文指明方向。
從整體來看,本次海澱期末語文試題並未發生結構性的調整,在形式上只是細節微調,但是在命題思路上更注重對學生真實語文能力的考查,試題的區分度很高。
1
長文本閱讀
這一部分的新高考變化已經初露端倪:題量減小,分數降低,但是文章篇幅不縮減。這只是表面上的變化,通過研究題目我們發現,長文本選擇題、主觀題的命題思路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題目整體難度上升了數個層級。
(1)選擇題從局部細節信息比對轉化為全文信息整合理解,甚至出現了跨材料的選項信息整合(如第4題)。
這一變化帶給考生最大的困難就是「信息整合」,之前的考試,考生只需要根據關鍵詞定位,然後進行信息細節比對即可。但是這次考試,選擇題的選項,在原文當中缺乏「直接呈現」,這些選項內容是對原文內容的整合,考生需要整合文章信息,然後再對「被整合」過的選項判斷正誤,考查能力上升到了對信息的深層理解層面。
(2)信息提取與語言表達相結合,如第3題,要求根據文意補充語句。
這個題目乍一看無法入手,找不到採分點。但是只要我們回憶一下《課程標準》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對「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闡述以及課標區「邏輯填空」類的考題,我們就找到了這個題的出處。這個題目考查的實質是讓學生梳理上下文信息,結合上下文信息填寫語句使文章前後連貫。這個題目很多學生得不了滿分,核心原因就是語句中缺少承上啟下的關鍵信息。
(3)最後一個主觀題不再單純考查學生信息提取整合的能力,而是考查學生利用文章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考查的能力層級提升到了「遷移應用」。
這個題目的實質就是讓學生在長文本上也需要採取「深閱讀」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時要關注文章的行文結構,關注文章的整體內容,關注文章信息和附加材料的關係,讓學生在注重閱讀速度的同時還要注重閱讀質量,前提是「在較短的閱讀時間內」。
長文本的出題思路發送深刻的變化有其根本性因素,因為經過數年的考查,學生已經熟悉長文本模塊的考查特點,加上一貫地考查信息比對、提取能力,處於較低的閱讀能力層級,考生在長文本板塊已經很難有區分度。從2020年高考開始,長文本模塊降低分數、增加難度,目的就是為了增加長文本模塊的區分度。
2
文言文閱讀
跟2019年高考相比,文言文板塊相對穩定,有以下幾個趨勢需要考生關注:
(1)文本類型多樣化。
往年考查的文言文文本,都以論說文為主,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這次海澱期末的文言文文本出自曾鞏的《喜似贈黃生序》,是極其個人化的文章,其詞彙、語法和思想情感都極其具有個人色彩,這給考生準確理解文章帶來了一定難度。
(2)實詞題、虛詞題考查更加注重對文章的準確理解。
往常的實詞題都是4個句子判斷解釋錯誤的一項,這種題目只要掌握實詞推斷的技巧,不讀文章也可以選出正確答案。但是從去年高考開始,題目從文章中找出8個句子,每個句子中挑選一個關鍵詞,讓考生判斷詞語解釋正誤。這種出題方式的最大難點就是學生需要回到原文結合語境解釋詞語,不能單純依靠實詞推斷技巧。虛詞題也出現了類似的變化趨勢,之前的虛詞都是讓學生比較兩句話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本次海澱期末要求學生判斷代詞「其」的指代內容,這是一個完全依賴於語境的題目,不回到文章中絕對做不對題目。
(3)是觀題時一個「全文」概括題,要求學生在「全文」提取信息。
因為文言文提取信息的前提是能夠翻譯、理解文章信息,所以這個題目的實質還是要求學生真正深入地理解文章,如果考生對文章知識一知半解,這個題目就很難拿分了。
綜上,文言文板塊的考查向著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向轉變,考生在日常備考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詞語的識記上,也不能僅僅學習詞法和語法的知識,而應該真正地「多讀」文言文,精選文本進行深入閱讀,提升文言文的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再學習答題技巧,提高做題的效率和正確率。
3
古詩詞鑑賞
2019年北京高考語文詩詞鑑賞部分是2首宋詩,而且是帶有說理性質的宋詩。毫無意外,本次海澱期末考試也出了2首宋詩,而且更具有說理性。在2020年新高考中是否依然會把宋詩當成考查的重點,我們現在還不敢定論,但是宋詩出現在新高考中,有其存在的意義。
(1)宋詩主理,這是宋詩與其他時代詩歌的主要區別。
歷年以來,高考詩詞鑑賞都少見宋詩,是因為宋詩的「理」太過隱晦、太難理解,所以能否讀懂宋詩、剖析詩歌中的「理」就可以作為判斷學生是否真正讀懂詩歌的標準。詩歌這種「重理解」的考查趨勢跟文言文的考查趨勢變化完全一致。
(2)主觀題出題有新意,讓很多學生找不到入手點。
這個題目說「兩首詩都富含理趣」,讓學生結合具體詩句進行「賞析」,這個題的實質不是讓學生賞析詩句中的「理」,而是讓學生賞析「詩中含理」的寫作特點,在審題上很多學生就已經栽倒了。其實這個題可以歸於詩歌風格賞析題,根據詩歌風格賞析的答題思路答題即可,但是因為這兩首詩的說理特色以及這個題幹的設問方式,很多學生想不到「風格題」的答題思路,答題要點集中在分析詩歌的包含的「理」,答題要點就會不全。
4
散文閱讀
散文閱讀是最穩定的板塊,文本選擇了少數民族作家鮑爾吉·原野的《我有一匹馬》,這篇文章的選文反映出高考散文選文的側重:側重地域特色文化,關注特定區域文化的發展以及人的生存狀態,具有極強的人文性。《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北京的大與深》,都是一個明證,考生在備考時要關注這類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主旨表達。
在題型上有個典型變化需要我們注意:概括歸納題的比重急劇降低。概括歸納題考查的是學生淺層理解的能力,定位信息、提取信息然後進行適當整合就能得出答案,本次海澱期末散文模塊沒有概括歸納題,出題的側重在理解題(20題)和賞析題(19題)和閱讀延伸題(21題),概括歸納題的能力變成了一種預設能力,沒有進行直接考查。
這個出題變化提升了閱讀題的難度,學生必須深入到文章內部,把握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關注文章的現實意義,才能完成答題。
5
【新題型】語文基礎知識運用
近幾年北京高考語文已經放考查學生的語言積累和運用,但是由於《課程標準》中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所以語文基礎知識運用又重新回到了北京高考語文試題中。
這個題目的側重在「應用」。本次海澱期末的這個語言應用題難度本身不高,但出題思路特別新穎,能力要求很高。本次考試要求學生結合示例解釋詞語,這個語言運用調動了考生的知識積累、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語言應用。
至於基礎知識運用是否會以海澱期末的命題思路為範本我們暫時不得而知,但是這個題目也充分地提示考生,在備考這一模塊時,不要僅僅停留在病句辨析與修改、表達得體連貫的題型上,要真正地提升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6
【新題型】名著閱讀專項考查
近幾年北京高考已經在考查《論語》,現在又加入了對《紅樓夢》的考查,我們已經明確確定,在2020年的新高考中一定會考查這兩部名著。考查特點如下:
(1)《論語》重在思想辨析,固定在文言文後考查。
考生一定要對儒家思想有整體的理解,然後再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歸納、闡發。目前考生在備考論語是會出現兩個問題:①詞句不理解;②內容概括偏離儒家思想。這
兩個問題都是由於學生對儒家思想缺乏整體認識,對《論語》中包含的儒家思想的具體類目缺乏明確的辨析。
(2)《紅樓夢》重在對名著內容的遷移應用。
《紅樓夢》考查有可能單獨出題,也有可能會結合閱讀文本,但是出題要點都不在於考查內容細節,而是在於對名著整體協作邏輯的理解,或者「類比遷移」名著中的內容解釋題幹中的結論。
如海澱上學期期中要求學生,從《紅樓夢》賈政對待寶玉的相關言行中舉例談談世人「希望以兒女永續其自我」對這種觀念的看法;本次海澱期末要求學生舉例分析《紅樓夢》取人名「俗中不俗」的理解。
《紅樓夢》的這種出題方式,實際上不僅僅是讓學生讀名著,而是讓學生讀過之後能夠「用」名著,題目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是正是這種開放性提升了備考的難度,學生真的既要踏實「閱讀進去」,還要有能力 「遷移出來」。
7
寫作
寫作板塊沒有大變化,只有小調整,具體如下:
(1)微寫作還是3選1,但是只保留一個跟名著相關的題目,而且出題相對寬泛,也沒有對名著篇目進行限制,本質上是跟《紅樓夢》閱讀同樣的考查思路。除此之外,還有1個論述+應用類(倡議書),還有一個文學類(抒情),這都是常規題型,掌握寫作思路即可。
(2)議論文寫作是關係型材料,話題是「參差百態之美與整齊劃一之美」具有很強的思辨性,相對應的,時事性就相對降低。本次議論文在提示語中明確學生可以從「社會生活、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方面展開」,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可以讓作文走向特定的領域,讓作文成為又精又專的「小品文」。
近幾年北京高考議論文的寫作空間有了極大的擴展,作文內容既可以思索社會發展、側重「家國情懷」,又可以發表對人生、藝術的深入思考。考生要找到自己擅長的寫作領域進行深耕,才能寫出有思想、有內容的好文章。
(3)記敘文是命題作文「留一把時光的鑰匙」,寫作內容也很廣泛,限制性比較小。既可以寫「家」的溫情,又可以寫「國」的豪情,也可以回溯到歷史之中,還原歷史人物的「使命感」,總之這篇文章的內容廣度極大,對學生的「眼界廣度」和「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沒有深刻的思想、新穎的素材、精妙的情節安排,這篇文章很難脫穎而出。
文章轉載自:大禹未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