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6天,就是高考。
高考,被認為是可以改變命運的考試。高考政策的任何細微變化,都牽動著校長、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心。「不分文理」、「多次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等新高考關鍵詞,在每個學校、班級和家庭裡反覆地被提及。
新高考改革2014年9月,浙江和上海啟動新高考,成為試點;2017年秋季,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啟動新高考;2018年,也就是今年9月,預計將有廣東、福建、河北等19個省啟動高考改革。
新高考啟動意味著學生將不再選擇文科或者理科,而是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從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中選擇3門(浙江還可選擇技術)作為高考科目。有消息稱,今年預計啟動的省份當中,部分將會因未完成前期準備工作而推遲進度。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份啟動新高考,相關政策和實踐也受到更多的關注。本文將重點討論走班排課和自主招生兩個細分領域,從資本的角度分析四大問題: 1. 新高考帶來了哪些需求的變化;2. 行業在進行著哪些不同的嘗試;3. 如何選擇產品、判斷趨勢;4. 還有什麼問題亟待解決,我們看好哪些模式?
走班排課
1. 新高考帶來的需求變化
考試科目從原來的文理2選1變成了「6選3」,選科的組合最多可出現20種。這就需要打亂以往固定的行政班,根據學生選考科目的不同組合,採用走班教學。
上海(左)與北京(右)高考改革方案如何合理匹配有限的教師和教室資源,100%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是學校不得不解的一道算法題。相比於人工排課,排課系統可以給出更多的合理方案,後期調整的空間更大,用時也更少,從而提高教務效率。
2. 行業進行了哪些不同的嘗試?
在操作流程上,走班排課系統還是比較類似的。在收集了學生選科數據的基礎上,學校要輸入教師、教室、科目課時數、班級人數等參數,並且給出排課的限定條件。
限定條件因學校而異,常見的包括100%滿足學生的選科意願、零自習人數、行政班固定+選考科目走班、分班後男女生人數+學習成績均勻分布等。
系統會根據設置的參數和限定條件,生成若干種推薦的走班方案。排課人員可綜合比較優劣勢,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在推廣方式上,大部分公司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徑,即通過渠道或者地推,把產品銷售給學校,進而在某個省份或區域佔領市場,形成規模優勢。在浙江,就可以看到多家排課產品在市場機制下爭奪佔有率的場面。
另一種推廣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即通過教育局、省教育廳、市教委等政府機關,敦促區域內的學校採購和使用特定的產品。目前只有個別地區進行了區域內的統一採購。
3. 如何選擇走班排課產品?
當問到各家排課系統的優勢時,我得到的回答大多是「算法好」。然而沒有人能解釋清楚「立體模型」「動態模型」到底比一般模型多解決了哪些問題。
在無法說明算法優勢的情況下,我認為只能用結果說話——
現場PK法:
1. 老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列出排課的限定條件清單。隨著限定條件的增加,有些系統將無法生成排課方案,從而被PK出局。
2. 如果加入某一同樣條件時,所有系統都無法生成方案,則選擇能夠反饋出相互矛盾條件的系統。這個功能可以在無解時幫助老師重新考慮優先設置什麼條件。
3. 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也應當考慮生成的課表是否有利於學校的教學和教務。比如,能否保證老師統一的教研備課時間、系統能否做到老師之間的靈活調課、某個學生選科的變動對其他學生的影響能否控制到最低,等等。
「多數決原則」隨大流:
在進行選舉或通過議案時,一般做法是以多數人的意見作為決策依據,這被稱為「多數決原則」(俗稱「少數服從多數」)。在選擇走班排課系統時,也可以考慮那些合作學校數量較多的產品。因為合作學校的數量越多,意味著系統接觸到學校的共性和個性化需求越多,從而可以更大概率地滿足某個新學校的排課需求。
4. 亟待解決的問題 & 未來發展
走班排課系統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使用頻率低,大部分學校每學期只會使用一次,這就意味著走班排課只能作為切入點,未來公司需要做更多的延展性需求。目前針對走班排課已有不少的解決方案,延展性需求還在探索中,包括下面4個方向。
選科選課:根據學校的優勢學科、學生的成績和興趣,用統計學的結果來指導學生選擇高考選考科目。選科選課也跟生涯規劃有交集,比如學校可以舉辦講座,介紹大學的專業設置;或者發放測評性格和職業的問卷,輔助學生決策等。
生涯規劃:除了選科選課相關的信息,生涯規劃還有其他的做法。目前市面上的解決方案,常見的有三種:(1)傳統測評及其二次研發。知名度較高的測試有MBTI和Holland霍蘭德,可以測出性格和適合從事的職業。在此基礎上,志願填報工具APP會加上職業與大學專業的關聯,從而完成「測評-性格職業-報考大學」的環節。(2)體驗式課程+師資輸出。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能夠切身感受某個職業是做什麼的,以及自己是否喜歡這類工作。這類課程對老師的要求較高,往往會採用線下派師或者線上授課的方式,保證課程的質量。(3)公立校教師培訓。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中老師意識到生涯規劃的必要性。不僅是心理老師需要開設職業規劃的課程,班主任和學科老師也需要引導學生作出合理的選科選校決策。
配套教務:每個選考科目的班級會增加任課老師的教務負擔。以地理3班為例,老師需要給地理3班的每個同學安排座位、每節課查考勤、課後布置作業時需要通知到散落在各行政班的學生、課前收作業也要從各行政班收齊……教務系統也許能夠幫助老師,但是相比現有的手動解決方案,效率並不會大幅提高。
學業監測:收集學生的學習成績數據,生成學情分析的統計報告,為學校展示學生成績的變化趨勢,為學生提供個人成績排名和錯題分析。特別是區域聯考或者模擬考試的數據,能夠輔助學生的志願填報,也能夠在高考前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目前走班排課還處於搶佔市場的窗口期,後續延展性需求並沒有成熟。現階段,走班排課方案的定價大多在10萬元左右。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供給將會增加,競爭也會加強,價格呈現走低的趨勢。哪家可以生存下去,取決於能否辨明真需求和偽需求,並且儘快驗證和跑通後續的業務模式。
現階段,個人比較看好的模式有:(1)基於學情分析的選科選課項目;(2)能夠規模化、效果可量化的生涯規劃項目。
1. 新高考帶來的需求與變化
在浙江和上海,為了減少學生「每分必爭」的情況,選考科目採用了等級制賦分。以上海為例,上海在等級性考試結束後,會按照固定比例將分數劃分11個等級,然後再根據等級對應的分數(每個等級差3分),換算成最終的高考分數。換算之後,上海每科選考成績最低是40分(合格性考試通過後即可獲得),最高是70分。
採用等級制賦分的方式,無疑會出現「低分拉高」、「高分拉低」的情況,學生不僅要看自己的分數,也要注意「競爭對手」的分數,這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作為學校,錄取難度增加了。不僅因為選考等級賦分增加了同分的學生數量,還因為「同分不同質」,即同樣分數背後的不同選科反映了學生的差異化能力。另外,數學不分文理科也使得高分段學生的區分度降低。
上海等級性考試對高校來說,分數的區分意義降低,清華北大和C9名校更依賴自主招生篩選自己的學生;對高中校長來說,他們擔心新高考會減少自己的清北學生,因此也更加重視自主招生。
以清北在浙江省的招生情況為例,2017年清北錄取350餘人,減去保送生、各種計劃、三位一體、自主招生和特長生,裸分錄取的人數大約27人,佔比不足8%。
從自主招生的報考人數也能看出需求的增長趨勢,2016年自主招生報名人次50萬,2017年60萬,2018年82萬。據業內人士估計,參培率在8%~15%之間。
2. 行業在進行哪些不同的嘗試?
自主招生培訓針對6月中下旬各高校的筆試和面試,內容包括背景提升、材料申報、筆試真題和面試技巧等。背景提升中,包括學科競賽培訓、科研作品,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
對於從事自主招生業務的企業來說,獲客(市場)和教研(產品)缺一不可。
自主招生面向的群體主要是每個省前20名的學校,假設每所學校採購費用50萬,市場規模可以達到3億左右。這種公立校採購模式的好處在於課程質量得到嚴格把關,弊端在於天花板低。同時,如何處理與渠道和學校的關係,也是繞不開的問題。
C端招生則主要依靠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或QQ群,通過分享資料和資訊,轉化用戶。按照80萬自主招生報名人數、10%的參培率、1萬元客單價計算,市場規模可達8億元。未來市場規模的增長主要依靠參培率的提升。C端招生的關鍵是口碑和信賴。
C端招生往往不是獨立進行的,產生信賴的最快方法,是學校老師的推薦或背書,也就是2B2C的模式。具體做法是,進入學校辦講座,分享如何選擇科目、準備自主招生和填報志願,進而建立社群,開展後續運營。不過,學校老師向學生推薦有償課外輔導,存在一定的政策風險。
自主招生筆試的難度高於高考,低於競賽,授課老師大多是有過競賽經驗的清北學生,還有少數競賽教練。在這個領域,高校教授、金牌教練是比較稀缺的資源。
教研的標準化主要體現在題目的解法和講解方式上,直播+回放的形式也有助於沉澱教研內容。
教研的好壞最終體現在學習效果上,評價的維度包括初審通過人數、複試獲得降分人數等。降分人數中,清北降分人數、以及獲得大幅度降分的人數,也可以作為衡量的標準。
3. 自主招生是否會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
2015年,自主招生的時間調整到了高考之後,出分之前,這意味著大部分學生需要先專心準備高考,再準備自主招生。
業內人士也認為,未來的主流依然是高考,自主招生只是增加了一條錄取路徑。相比於高考,自主招生的評價過程更加主觀和不透明,因此政策一直將自主招生的名額控制在5%以內,入圍名單控制在10%以內。
也有觀點認為,自主招生未來會被其他的招生政策替代。新高考下,浙江省在進行「三位一體」多元錄取政策的試驗,允許高校將學業考試成績、高校的綜合素質測評和高考成績,按照一定的加權比例計算總分。高校的綜合素質測評也就是特殊才能測評,類似自主招生評價,目前佔到30%左右的比重。如果「三位一體」全面鋪開,自主招生政策將不會單獨存在。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自主招生是符合國家人才培養戰略的。相比於高考,自主招生更加重視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有助於培養科研人才和創新型人才。即使未來自主招生政策收緊,或者新的招生政策取代了自主招生,背後的人才評價機制和邏輯也不會發生根本變化。
4. 亟待解決的問題 & 未來發展
自主招生培訓最常見的形式,是利用假期開展線下集訓營。這帶來兩個問題,1. 只能搶佔到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導致學習效果可能是學校和多家機構聯合培養的結果;2. 租借場地對參培學生數量的限制。
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現有機構進行了線上化嘗試。將不同課程的題目和知識點進行模塊化,通過直播課和錄播課的形式,讓學生能夠在學校裡按計劃學習。由於培訓周期的拉長,機構需要考慮如何長線培養學生的素養和能力,也要儘量與高考備考進度相協調。
在線的模式目前還在試水,包括雙師課堂的形式,今年高考後可以驗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拭目以待~
自主招生培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響。隨著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評價機制更加多元化,自主招生的形式或許會發生變化,屆時需要現有機構根據政策的變動進行調整,因時而動。
可以預見的政策變化包括: 1. 限制公立學校老師在校外進行有償培訓;2. 限制學校老師建議學生參加課外有償培訓;3. 限制高校自主招生名額;4. 推廣多元招生機制,取代自主招生。
近兩年來,自主招生受到政策影響,整個行業規模呈現增長的趨勢。現階段,B端產品售價在10萬~20萬左右,C端客單價在幾千到幾萬元不等。目前市場上,傳統線下集訓和新興線上課程並存。如果線上學習效果得到驗證,未來的三到五年,線上課程的優勢將超過線下。同時,自主招生機構需要對政策保持敏感度,以便隨時調整戰略,保證機構的存活和發展。
個人認為,未來的頭部自主招生機構應該具備以下特質:(1)學習效果得到驗證;(2)全職教師團隊授課,標準化教研;(3)獲客主要依靠口碑和轉介紹;(4)模式可以規模化複製。
在文章的結尾,我想解釋三點。
第一,除了走班排課(從0到1的需求)和自主招生(從1到多的需求),新高考還帶來了其他的需求。但是由於篇幅限制,本文並沒有進行詳盡的敘述。比如,學校需要開設生涯規劃課程,指導學生進行志願填報,開展綜合素質評價,選科不同也會引起高考培優的需求變化等等。
第二,走班排課、自主招生、生涯規劃、志願填報、綜合素質評價等細分領域是相互聯繫的。比如,1.「生涯規劃+自主招生+志願填報」的場景:學生在高一就有明確的目標,想要報考A大學的a專業,生涯規劃可以指導該學生在高一進行選科,自主招生可以幫他在高二有針對性地提升背景,高三時他可以按照計劃填報志願,並在高考後參加A大學的自主招生。 2.「走班排課+教學教務+綜合評價」的SaaS系統:在走班排課系統的基礎上,利用系統收集考勤(德育)、作業和考試(智力)、文體活動(體育&美術),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勞動)的數據,形成綜合素質評價的報告。
第三,本文中提到的行業嘗試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均是基於真實項目的信息。筆者本著不透露項目名稱和數據的原則,對所有信息進行了脫敏處理,希望廣大讀者理解。
如果您是教育行業的創業者,在做新高考相關的業務,堆棧資本在尋找優質的項目標的,歡迎寫信到yin.liu@duizfund.com跟我們聯繫交流~如果您是公立學校的校長或者老師,也歡迎來信分享您的需求,以及應對政策變化的舉措。
最後祝第一批00後高考順利~~~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