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文化的傳奇之作,是中華文化「三玄」之一。
所謂「神秘」,既意味著深刻和神秘,又意味著難以控制。
其實,這本書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哲學著作,涵蓋了中華民族先民對天地、自然、萬物、生命等規律的認識。
縱觀《易經》六十四卦,它結合了自然和社會的變化,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規律,成為指導後人的重要法則。
《易經》中增加家庭幸福的三句口訣,使家庭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順利
當你讀懂之後,過好一生綽綽有餘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易經》認為,謙虛又謙虛的君子,即使地位卑微,也能以謙虛的態度約束自己。
謙虛是一個有教養、有地位、有身份的紳士必須具備的美德。
春秋時期管仲《管子·法法》說:「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逼近者,滿也。滿者,虛也。滿、虛在物,在物位置也。矜者,細之屬也。」
評價人必須有一定的標準。傲慢的人不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水滿了,很容易流出來。自滿的結果必然是空虛,這是自然界萬物存在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傲慢自大的人,一定屬於社會上缺乏道德品質和小人格的人。如果你和這樣的人打交道,你遲早會受到傷害,所以根本不值得和他們交往。
物極必反,物壯則老」
《易經》認為一切都不應走極端。無論你做什麼,都要掌握一定的度。一旦走極端,就會偏離初衷。
例如《易經》中的「蒙卦」就強調「蒙亨」,意思是孩子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易經》也強調「童蒙吉」。言下之意是,孩子小的時候,天性潔白、善良、童貞,充滿幻想和好奇。教育不應過早地破壞兒童的天性。
教育要與兒童的心理承受力和人的自然成長規律並行不悖。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科學規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功。一方面,他們灌輸的知識太多,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影響了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他們使孩子充滿功利和虛榮心,影響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的最高指導思想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在《易經》中,人們相信,那些積德頗豐的人會得到很多好運的回報,他們的後代都會效仿。
歷史上有太多的家族都證明了這一點,比如孔子、孟子、範仲淹、曾國藩、林則徐等的後人,這些先賢的家族傳統之所以流傳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是因為他們積澱了太多的仁愛。否則,富三代、富二代、富一代都很難。所以古人告訴我們,為子孫積累財富不如為子孫和善造福強。
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很少有人真正相信它。發現很多人不相信善有善報。他會反駁說,「我也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我的生活如此不快樂?或者如果你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好事,為什麼你得不到好的回報呢?許多人經常做壞事。他們為什麼還興旺發達?
真正了解易學精髓、洞察易學規律的人,不會停留在佔卜的層面。因為他知道他有改變的變數和機會。只有不變的事物才能被計算出來。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困惑;在工作中,我們會面對一些重大決策,當我們對現狀有了清醒的認識後,我們還會猶豫不決。學習易經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我們一個答案和心理支持。
《易經》解釋和描述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這種相似的規律是預測《易經》最重要的依據。本質上,《易經》是一部預測性思維技術實用詞典,是一本介紹和注釋預測性活動的參考書。
在模糊性和偶然性的背後,有其必然性。當然,《易經》是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不能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但它一定會對我們形成有價值的借鑑。
然而,對於許多古代漢語基礎薄弱的朋友來說,《易經》是一本天書,難以理解。因此,我
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結合實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書只需56元,也就是一頓飯,你不必花費力氣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備易學專業知識,僅僅閱讀它就能輕鬆入門讀懂《易經》,掌握精髓。可以讓你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