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多才的男人大都風流,遠的不說,單看我國著名的幾位導演,姜文、張藝謀、王全安、馮小剛等人,全都是一屁股的風流債,他們的情史要是一一寫出來,簡直可以成為流傳百世的風流史詩了。
除了這幾位大名鼎鼎的情聖之外,我國還有一位著名的導演也是處處留情,如果要細說可以把他的風流債說個三天三夜,這個人就是陳凱歌。
陳導的風流債包括了洪晃、許晴、倪萍、陳紅,其中倪萍和陳紅的「較量」最為轟動;洪晃與許晴的最為「低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陳凱歌與洪晃許晴之間的「三角戀」。
1989年,37歲的陳凱歌,剛和28歲的「名門痞女」洪晃結完婚,就從美國回到北京,為他的新片《邊走邊唱》物色女主角。
此時,陳凱歌已憑《黃土地》和《孩子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正在醞釀「奧斯卡計劃」,想要尋找一位「初看嬌媚可愛,再看情色生動」的「尤物」。
經過苦苦尋覓,陳凱歌終於在「北電」校園得償所願。這位「行走的荷爾蒙」,就是年方20歲,正在北京電影學院讀大二的許晴。
至於男主角,也被他在電影學院找到了,只不過當時那人還沒入學。他在學校裡翻看男學生的檔案,突然被一張兩寸黑白證件照吸引了。
這一臉不開心的樣子,真像個「盲人」,就他了。這個不高興的男同學,正是許晴後來的師弟黃磊。
剛踏進北電的校園就被陳凱歌看上,讓他和許晴合作飾演一對在草垛邊「偷歡」的小年輕,就跟買彩票中獎了一樣,這等好事落在了黃磊的頭上。
1990年,38歲的陳凱歌從美國歸來,正式投入到電影《邊走邊唱》的拍攝中。
21歲的許晴,以村姑形象上線,綁著一雙麻花辮,與蘑菇頭造型的「盲童」黃磊,在麥田裡對望,蒙眼,調情,效果果真令人浮想聯翩。
對面監視鏡後面的陳凱歌也不禁產生了「想法」,慢慢地就和許晴「深入交流」起來。
無奈陳凱歌已婚,妻子洪晃雖然長得不好看,但對陳凱歌幫助很大,所以陳凱歌心儀許晴卻遲遲不敢離婚。
沒離婚卻偏心,為許晴改劇本,讓她風頭蓋過女主,還堅持讓她隨劇組去美國。
隨著劇情的拍攝推進,在戲裡和黃磊「偷情」的許晴私底下又和陳凱歌不清不楚。
演員與演員之間,常常會因為一部戲在劇組有長達數個月,乃至於一年多的相處時間,因此,劇組也成了演員之間戀愛的「溫床」。
電影拍完了,許晴對黃磊,也假戲真做。但那時沒有表白,倒是很多年以前再提起此事,黃磊自己問出來的。
沒表白的原因估計就是因為陳凱歌。
在當時娛樂記者還不是很八卦,新聞媒體還不是很發達的時代背景下,許晴和陳凱歌的緋聞並沒有傳的很遠,就悄咪咪的在圈子裡傳了傳。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告密的原因,事情居然被陳凱歌的老婆洪晃給知道了,這下可不得了,洪晃可是個暴脾氣,非得吵著離婚。
陳凱歌當時剛出名,蠻愛惜羽毛的,而且在洪晃之前,他離過一次婚,就不想再離了,就想湊合著,而且洪晃也經常不在國內,不妨礙他和其他女演員「聯絡感情」。
但是,洪晃是誰?要家世有家世,要才有才,要財有財的她哪能忍受這麼噁心的事兒,那暴脾氣一上來,怎麼可能忍著?當然,撕破臉、像潑婦罵街,洪晃肯定是做不出來的。
教養與學識,也決定了她自我反省多過於譴責對方。
當她意識到,這個婚姻會把她最惡劣的一面帶出來時,她選擇快速離開。最後,她以「你不離婚,我就給你戴綠帽子」為要挾,兩人才辦了離婚。
對於戴綠帽子,相信是個男人都害怕,洪晃果真是不是那麼好忽悠的,難怪離婚後陳凱歌陳紅都不敢說過洪晃什麼。
就在大家以為陳凱歌和洪晃離婚是為了許晴的時候,陳凱歌一轉身就在離婚當年的年底和倪萍同居了。
可憐的許晴,陳凱歌和洪晃離婚的時候承擔了小三的罵名,最後卻是在為他人做嫁衣。不得不說還是有點可惜的,畢竟以許晴「不老女神」的身份還是配得上陳凱歌的。
但從許晴的經歷來看,閉著眼睛都能想像,當時對感情純粹的她是絕不可能甘於做第三者上位的人。
而且許晴同洪晃一樣都是「大女生」,也都是有才華的女文青,但許晴同陳凱歌相處的時間很短,加上陳凱歌當年已年近四十,在你我眼裡許晴是少見的美女。
但在出過國,得過獎,結過婚陳大導眼裡不過是一個還沒畢業的女演員,而且陳凱歌骨子裡是傳統文人,不應該喜歡許晴這種爽朗的女孩。
我估計,這時候,他們的緋聞其實是以利益為前提的。
一個大導演,剛剛走紅,剛剛有點兒成就,以前又是下鄉,又是務農的,整天看著的都是黑黢黢的農村大媽,哪有條件享受啊?這好容易牛X了,不好好利用一下,實在有些浪費。
所以,就順手玩了下也合情合理。
而許晴呢,當時還是大學生,要錢沒錢,要資源沒資源。這好容易碰到一個大導演,要是不好好拉攏一下,弄點資源,實在有點浪費了。
所以,這一切類似「愛情」的卿卿我我,只是利益下的產物,不足為奇。
至於這倆人交往了多久,為啥分手,不得而知。估摸著也就是現在外界盛傳的「劇組情」,拍完就一拍兩散。
《邊走邊唱》是部底蘊孤澀的「哀歌劇」,當年只在海外上映,卻遺憾地並未實現陳凱歌那漂亮的「奧斯卡計劃」,另一方面,也讓許晴的美,無法在國內早日展現。
正如《邊走邊唱》對於許晴,陳凱歌,洪晃來說有遺憾,但「不枉此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