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是我們所說的眾多「身體不好」裡最常見的一種。
雖然,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也被當作「氣血生化之源」看待,它們的虛弱,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是很全面的。但最基本的一個方面,還是飲食相關的問題,比如消化不良、腹瀉之類的問題。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見到、或者自己有點腹瀉、飲食減退的情況,都會當「脾胃虛弱」理解,並圍繞健脾益胃來進行調理。
就以拉肚子(腹瀉)來說,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排便次數的增多,二是大便形狀稀薄,甚至瀉出入水樣。
而在中醫理論裡,洩瀉(拉肚子)其實包含兩層意思,兩者又有些許的區別:
大便稀薄,時作時止,叫「洩」;大便直下,如水傾注,叫「瀉」。
但一般還是「洩瀉」連在一起說。引起洩瀉的原因很多,從內外來說,有外感洩瀉,也有內傷洩瀉。外感洩瀉又以風寒溼熱內襲腸胃居多。而內傷洩瀉則無非是飲食所傷、脾胃虛弱、腎陽虛衰、肝脾不和等幾種原因。
外感腹瀉基本都有比較明顯的發展軌跡,調治起來不算很複雜,大致以藿香正氣、葛根芩連兩個方劑為主。而內傷腹瀉則是「疑霧重重」,需要準確地辨證,找到真正的原因與病機,才能起到好的調治之效。
《醫學心悟洩瀉》:「溼多成五瀉,瀉之屬溼也,明矣。然有溼熱,有寒溼,有食積,有脾虛,有腎虛,皆能致瀉,宜分而治之。」
很多人看到腹瀉,第一想到的就是脾胃的問題。這個觀點固然沒有錯。但需要反思的是:大家都知道脾胃和水谷運化有關,為什麼就是調治不好呢?
所以,如果是纏綿較久的腹瀉,顯然不能僅拘泥於脾胃二髒了。